三 结语

三 结语

虽然镇现在也在使用,但丧失其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地位已久。现在遗留下来的镇的类型,有镇尺、镇纸,用来压纸或书。但是在古代,镇是在日常和特殊环境中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器物。在座椅普及、坐式生活普遍化之前,古人的生活方式是“席地而坐”。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新的坐式家具的出现,以及相关社会文化现象的产生,镇子不断变化。因为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盛极一时的娱乐文化“博戏”的普及,镇子由原来的席镇功能变为博镇,成为西汉时期古墓陪葬品的重要器物。同一时期在汉朝边郡乐浪区域也发现了同样的文化变奏,出现了镇子陪葬品。乐浪石岩里9号和219号古墓中出土的镇子和汉朝腹地出土的镇子形态如出一辙,故可判断为博戏的道具,其用途应该修正为“博镇”“博席镇”或者“博局镇”。

(编辑:王志高)

【注释】

[1]关野贞:《乐浪郡时代の遗蹟》,《古蹟调查特别报告》第四册,朝鲜总督府,1927,第78~79页;榧本杜人、中村春寿:《乐浪汉墓》第二册《石巖里二一九号墓发掘调查报告》,乐浪汉墓刊行会,1975。

[2]国立中央博物馆:《乐浪》,首尔,2001,第120页。

[3]孙机:《坐席镇与博镇》,《文物天地》1989年第6期。

[4]傅举有:《汉镇艺术的殿堂》,《中国历史暨文物考古研究》,岳麓书社,1999。

[5]怀化地区文物工作队:《湖南怀化西汉墓》,《文物》1988年第10期。据报告,怀化M5西汉墓出土1枚滑石镇,报告人误认器物的用途为“书镇”。

[6]《楚辞·九歌·湘夫人》:“白玉兮为镇。”东汉王逸注:“以白玉镇坐席也。”《西京杂记》卷四《梁孝王忘忧馆時豪七赋》:“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西京杂记》卷一《邵阳殿》:“绿熊席。……有四玉镇,皆达照无瑕缺。”《洞冥记》卷二:“起神明台,上有九天道金床·象席,虎珀镇杂玉为簟。”《酒赋》:“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

[7]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

[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印山越王墓》,文物出版社,2002。

[9]孙机:《汉镇艺术》,《文物》1983年第6期。

[10]唐代孙位的《高逸图》记载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画中只有七贤中的四贤——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其中王戎坐垫席子的四角,为防止席子卷边而放置了镇子。另外,南京地区出土了南朝的莲瓣纹青瓷镇(六朝博物馆所藏)。

[11]《通俗文辑校》:“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枰,八尺曰床。”

[12]马今洪:《说镇》,《上海文博》2007年第1期。

[1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第297页。

[14]傅举有:《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15]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南郊西汉墓》,《考古》1980年第5期。

[16]金立:《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竹简试释》,《文物》1976年第6期。

[17]龚廷万等:《巴蜀汉代画像集》,文物出版社,1998。

[18]傅举有:《汉镇艺术的殿堂》,载《中国历史暨文物考古研究》,岳麓书社,1999,第213页;张忠年:《汉代博戏与赌博习俗》,《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9]《史记》卷一百六《吴王刘濞传》:“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汉书》卷四《文帝纪》:“如淳曰:‘一说昭与文帝博,不胜,当饮酒,侍郎酌,为昭少,一侍郎谴呵之。时此郎下沐,昭使人杀之,是以文帝使自杀。’”

[20]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载《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

[21]孙华:《半球形器用途考略》,《南方文物》1995年第1期。

[22]黄展岳:《论两广出土的先秦青铜器》,《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23]丘光明:《我国古代权衡器简论》,《文物》1984年第10期。

[24]孙机:《汉镇艺术》,《文物》1983年第6期。

[25]曾布川宽:《六博の人物坐像铜镇と博局纹について》,《古史春秋》第5号,朋友书店,1989。

[26]孙机:《汉镇艺术》,《文物》1983年第6期。

[2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县普驮铜鼓汉墓》,《文物》1978年第9期。

[2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印山越王墓》,文物出版社,2002。

[29]郑小炉:《东南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镇”——古越族向岭南迁徙的一个例证》,《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4。

[30]山西朔县西汉木椁墓出土的镇子还具有战国时代南方地区镇子的造型,这是例外的现象,不排除文化滞后或者前世遗物的可能性。

[31]小野胜车、日比野丈夫:《阳高古城堡——中国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堡汉墓》,《东方考古学丛刊》乙种第八册,东方考古学会,六兴出版,1990。

[32]《艺文类聚》卷七十四:“后汉马融樗蒲赋曰:昔有玄通先生游于京都,道德既备,好此樗蒲。伯阳人戎,以斯消忧。枰则素旃紫厨,出乎西邻,缘以绩绣,纹以绮文。杯则摇木之干,出自昆山。矢则蓝田之石,卞和所工,含精玉润,不细不洪。马则元犀象牙,是磋是砻。”

[33]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浑源毕村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6期。

[3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姜屯汉墓》,文物出版社,2013。

[35]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发现的两座西汉墓》,《考古》1979年第2期。

[36]傅举有:《论秦汉时期的博具、博戏兼及博局纹镜》,《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

[37]关野贞等:《乐浪郡时代の遗蹟》,《古迹调查特别报告》第四册,朝鲜总督府,1927。

[38]郑仁盛:《石岩里9号坟》,载《韩国考古学专门词典》,国立文化财研究所,2009。

[39]榧本杜人、中村春寿:《乐浪汉墓》第二册《石岩里二一九号墓发掘调查报告》,乐浪汉墓刊行会,1975。

[40]关野贞等:《乐浪郡时代の遗蹟》,《古迹调查特别报告》第4册,朝鲜总督府,1927,第78~79页。

[41](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卷四十四:“《九歌》曰‘瑶席兮玉镇’。注,为以镇坐席。古诗云‘海牛压帘风不起’。又观古图书,几案间多有此类,皆镇压之饰。”

[42]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乐浪》,首尔,2001,第120页。

[43]张成:《中国古代墓葬出土的镇墓神像——以命名、分类及其体系问题为中心》,《考古与文物》2014年第1期;李桂阁:《南阳地区东汉墓出土陶塑镇墓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