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中国古代的“镇”或“镇子”,是指具有一定重量用来压制、固定席子或纸张等的器物。压制固定席子的称为“席镇”,书写时用来压制、固定纸张的称为“书镇”。镇的材质主要有金属、玉或者石头等,有时为了增加重量,也在内部灌入铅、沙子、铁等物质。镇子作为随葬品经常出土于汉墓,分布于中国几乎所有区域。汉代以前的镇子,集中出土于中国东南地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出现。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使用镇子的传统,玉制的镇子成为主流,代替了青铜材质的镇子。隋唐以后,镇子作为镇纸或镇尺的功能使用,它的用途被限定于压纸的文房工具,与现在的镇子无异。

镇子在朝鲜半岛西北地区也有出土,汉代边郡乐浪地区就出土了和中国汉代镇子形态相似的镇子。乐浪古墓9号墓和219号墓出土了4枚青铜镇子。原报告书中简单涉及了这些镇子的特性和用途,认为可能是书镇、帘镇、席镇或者是固定死者衣物袖子的押袖[1]。直到今天,韩国学界没有关于出土镇子的具体研究,一般认为其具有镇墓或书镇的用途[2]。而中国学界普遍认为,需根据镇子的形态和时代区分其功能和用途[3]。特别是汉代的席镇、博局镇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4]。本文希望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和朝鲜半岛古代镇子的形成背景和变化进行宏观考察,以为今后朝鲜半岛出土的汉系器物的考古判断提供决定性的标准,同时对乐浪地区出土镇子的特性和用途进行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