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读写文化与帝国政府
公元前771年西周国家的崩溃及随之在公元前5~6世纪向领土国家的过渡引发了社会革新,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地方官员和文书官员来管理作为未来帝国重要行政单位的县。与此同时,农村土地上出现了大量的自耕农,在国家官僚机构直接管理下的城市不断扩大,出现了大批工匠。竞争中的诸侯国设置了新的官僚机构,配备的官吏都至少具备读写能力,以便能够管理财政收入和调度国家资源来支持战争,以获取新的领土。为全面控制人口而实施的诸如税收、户籍和制定成文法律等新的社会制度也推动了读写文化从社会贵族精英阶层向包括城市工匠、富农以及非贵族女性在内的社会非精英阶层的扩张。在思想领域,官学与学宫的繁荣,以及在一个哲学思辨和创作空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私学的兴起,都有助于培养越来越多拥有读写能力的人。
在各国争霸的战争中,渭河流域的秦国脱颖而出,吞灭六国,建立了秦帝国。在此期间,读写文化作为帝国官僚制度的必要措施也被推广到南方那些适合竹简或木牍文献保存的地区。从长江中游的两湖湿地到东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量的简牍被挖掘出土,其年代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至汉代。其中一些文献,例如最近在湖南省里耶发现的秦简(图十)就提供了关于秦朝地方政府极其详细的信息。为了快速了解读写文化扩张的新情况,笔者将南方地区秦汉(前221~220)墓葬中出土的各式简牍文献做了内容梳理,形成一个分类表(表二)。
图十 2002年里耶出土的官署简牍
大体而言,据汉代官方史料记载,公元前5年汉帝国总人口有59594978名,而绝大部分具备读写能力的官员则有130285名。此外,还有几个其他的社会群体,如职业史官、军官、贵族成员、商人、地主等,他们很有可能都能读写。不妨如此假设,这些群体人数加起来比记录在册的汉代文官的人数多10倍,那么汉帝国拥有读写能力的人口总数仍然不到汉代人口的3%。这个估计可以接受,因为它与哈里斯对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识字率的假设相符,战国与秦汉时期的人口识字率从未突破过当时人口总数的10%[37]。尽管这一数字仍然相对较低,但鉴于汉帝国的庞大规模及其控制的庞大人口,秦汉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读写能力必定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不必多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