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坟寺广缘寺
有明一代,因宦官信因果,故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25]。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洪保、罗智、杨云、余俊、潘真、杨忠、郑强等明代宦官墓莫不如此,其墓旁皆创梵刹,专以守护茔冢[26]。牛首山西麓的郑和墓也不应例外,但郑和的坟寺一直以来我们并不清楚,直到2014年一通清光绪十年(1884)“郑和后裔郑锡萱元配陈氏墓碑”的偶然发现。碑铭云:“(郑和)敕葬于牛首山西偏,赐袭锦衣尉(王按:应为‘锦衣卫’之误)千户,赐祀田若干亩,建广缘寺以祀之。礼也。”由此可知,郑和的坟寺原来是牛首山麓的广缘寺[27]。
广缘寺为明初敕赐小刹。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二载:“广缘寺,小刹,敕赐,国初建,郭外南城建业乡东。”[28]据《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三,广缘寺属弘觉寺统领,在郭外建业乡,“东去所领弘觉寺二里,北去聚宝门三十五里。”有“山门三楹,佛殿五楹,僧院一房。基址一亩六分,东至弘觉寺山,南至□□□,西至樊家民山,北至大石凹。公产田、地、山、塘,共五十五亩六分”。其卷五十三《各寺公产条例·报恩寺所统》详记:“广缘寺田三十亩一分,地八亩五分,山十亩,塘七亩。”[29]总计亦是五十五亩六分。明人盛时泰《牛首山志》在介绍牛首山“灵草嘉树”时又云:“广缘寺有山茶,不在寺封内。”[30]《皇明寺观志》亦记“广缘寺在府南十五里(王按:此应为‘三十五里’之误)”。[31]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广缘寺仍存。《康熙江宁县志》卷五云:“广缘寺在郭外南城建业乡,东去(王按:原文如此,应为‘北去’)聚宝门三十五里。”[32]《乾隆江宁县新志》卷十一:“广缘寺在城南三十五里,明敕赐。”[33]此后的《嘉庆江宁府志》及《同治上江两县志》均不见广缘寺,大约其时已逐渐毁废。
关于广缘寺的始创年代,相关史料仅称是明初敕赐,具体情况不明。前文已据史料考述,宣德元年(1426),僧宗谦住持佛窟寺之际,郑和亲自前往牛首山拜谒,并游览兜率崖、辟支佛洞,受感悟发愿捐建佛窟寺殿宇、佛像。随后又于宣德四年向佛窟寺施印《大藏尊经》一藏。郑和在牛首山的这些佛事活动,当然不仅仅是崇教的需要,更大的可能则是为身后事的功利计。前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就在郑和游览佛窟寺后,他曾对宗谦说:
“吾因经西洋番邦诸国,其往返叨安,感戴皇上、佛天之呵护,出己缗,命工铸金铜像一十二躯,雕妆罗汉一十八位,并古铜炉、瓶及钟、磬、药师灯、供具等,今安于宅。尚虑后之乏人崇侍,逮吾西洋回还,俱送小碧峰退居供奉,以为永远香火,旦夕焚修。及有暧床,送尔安寝。不至纤毫有失,及擅移他处。”所以言者,有深旨哉!盖其遗嘱。
大约此时郑和对自己的健康已有不祥预测,故有“遗嘱”之言。而广缘寺是佛窟寺统领的小寺,则郑和对佛窟寺的捐建、施经,可能都与他对自己坟寺的筹备营建有关。由于宣德五年郑和已受命出使西洋,至八年(1433)卒于古里国,显然广缘寺的创构当在宣德元年至五年之间。类似的情况,也见于明初下西洋使团的另一位领导成员都知监太监洪保。据洪保寿藏铭,他曾“捐舍宝钞五百千贯,修造祖堂寺轮藏一座”,而祖堂寺正是统领他的坟寺宁海寺的上寺。
除了以上记载外,史籍中有关广缘寺的线索甚少,所幸《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保存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其开篇在分析碧峰山非幻庵名立意时有载:
碧峰山麓之巅,庵曰“非幻”,乃前僧录之阐教翁无涯永禅师,昔主斯山,构室所寓,自是以名。且天地万物,佛与众生,亦皆幻也。由是观之,则何一物而非幻也耶?其徒孙广缘住持谥无为者,曰:“不然,庵名‘非幻’,盖祖立意,知生是非,知身是幻,依如幻境,发如幻智,作如幻佛事,住如幻三昧。以幻修幻,幻亦不立,故名‘非幻’。”此合于理也。予今请文为记,且论于事,奚不可哉?
此中“徒孙广缘住持谥无为”一语,意指广缘寺的住持僧无为是非幻庵的创建者无涯永禅师的徒孙。前文已述,无涯永禅师即非幻禅师,郑和及牛首山佛窟寺住持僧宗谦都是他的弟子,则广缘寺的住持僧无为是宗谦及郑和的徒子辈,这大概就是僧无为受命住持广缘寺的原因。僧无为是我们目前可以查知的郑和坟寺广缘寺的唯一僧人,也是其开山住持。从引文中“谥”字判断,天顺元年(1457)八月《非幻庵香火圣像记》撰文时,他已经圆寂。
据载,明代南都“寺田多出钦赐”[34],《金陵梵刹志》所记广缘寺公产田、地、山、塘总计五十五亩六分,推测也是“钦赐”。“郑和后裔郑锡萱元配陈氏墓碑”即云“赐(郑和)祀田若干亩,建广缘寺以祀之”,恐非虚言。此五十五亩六分广缘寺寺产无疑是万历年间《金陵梵刹志》编纂时的情况,考虑到明代中后期金陵不少佛寺田产屡遭侵夺盗卖的记载[35],宣德初年广缘寺始建时的寺产当不止此数。即使就《金陵梵刹志》记载的万历年间诸寺产而言,同属弘觉寺统领的9座小寺中,慈相寺、三山寺、通善寺、外承恩寺的田地山塘的总面积都已超过广缘寺[36]。这与郑和的身份地位似乎不相吻合,广缘寺的公产曾遭侵夺盗卖应该可以肯定。
广缘寺在弘觉寺西南两里,这是由诸志书记载得出的认识。由于晚清以来广缘寺已毁废不存,其具体位置已颇难详考。所幸罗香林先生1935年5月5日的一篇牛首山游记则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其文云:
十二时半,返玉梅花庵打尖,旋雇乡人往狮子山,访郑和墓。盖据庵僧所述,曩年曾见狮子山西南麓有旧碑一方,相传其地为郑和墓遗址。而《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牛首山”条亦谓:“太监郑和墓,永乐中,令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狮子山在牛首山西南,相去三里,俗称为乌石村,今为清人李某墓地。墓下相距十余丈处,有禁碑一,盖江宁县知事据李墓子孙李庆元等呈请护墓,而为布告禁止侵害者也。顾玉梅花庵僧侣及邻近乡人,则谓相传其地实为郑三保墓地。下午二时,余至李墓,踏看四周,见墓道砌以明代黄琉璃瓦,而残余未及砌道者,犹垒垒堆至山隈。其为该地旧物无疑,盖非原日旧物,必不致以砌路,或竟以散积山隈也。吾疑李氏清代祖墓,其墓址必为明人墓地。考琉璃瓦为明清二代宫殿建筑与王侯勋臣祠庙,及寺宇建筑专有物,普通民庶及官吏不得越制采用。据此,则庵僧及乡人所言郑三保墓地一说,不无因也。狮子山西麓有另一旧墓,规制甚小,然墓前有光绪十二年江宁知府护墓布告碑,其墓题“明鸿胪寺卿崇祀乡贤顾公起凤墓”,今土人称之曰顾家坟。顾氏与史迹似无甚关系,余一人外,同行师友未往考访也。[37]
罗香林在牛首山分脉狮子山西南麓乌石村调查发现的黄琉璃瓦,当然不可能是郑和墓旧物,笔者已详考其地附近实乃郑和坟寺广缘寺,约在今牛首山西南麓之大世凹南[38]。希望在南京市及江宁区相关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推动下,可以尽快开展郑和坟寺广缘寺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