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岳《唐人物图》中皆川愿题诗的题材
熊岳《唐人物图》画面左上方题有七言诗一首,该题诗之后有“皆川愿题”的款记,题诗下钤有“皆川愿印”“伯恭氏”的阴文方印,题诗右侧加盖“淇园”的阴文椭圆形印章,据此可知该七言诗为皆川愿所题。
皆川愿(1735~1807)是江户时代中期京都的学者,通称文藏,字伯恭,号淇园、节斋、有斐斋。皆川愿幼时便开始学习儒学,特别对易学有独到的见解,提倡研究《易经》语言的所谓“开物学”。晚年于京都开设了作为儒学学校的弘道馆。在绘画方面,其先后学习望月玉蟾与圆山应举的画法,擅长源自中国南宗画的日本南画,特别是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皆川愿在江户时代中期的京都、大阪画坛上曾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由于皆川愿所题七言诗可为探讨熊岳《唐人物图》的题材提供关键性依据,以下首先对该诗作的题材展开探讨。画中七言诗的录文如下:
当年二子别河梁,云日含愁惨大荒。
何识上林传雁帛,一凫荣古独南翔。
上述题诗,特别是其中“当年二子别河梁”“何识上林传雁帛”两句实际已明确提示了有关绘画题材的信息。众所周知,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匈奴为缓和与汉朝间的关系,释放了此前囚禁的汉朝使节,汉朝也因此决定释放匈奴使节。以此为契机,武帝派遣苏武护送匈奴使节回国。正当汉朝使团即将结束出访任务之际,匈奴贵族集团发动政变,而汉朝使团中的副中郎将张胜被牵涉其中,由此累及苏武,以致其被匈奴扣押,并失去了与汉朝中央政府的联系。由于苏武始终未向匈奴屈服,最后被放逐到北海。直到十九年后,《汉书》卷五十四《苏建附苏武传》记载: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7]
此后,来到匈奴的汉朝使者得知苏武依然健在的情况后,编造了皇帝在上林苑射落大雁,并从雁足上获得苏武来信的故事,由此要求匈奴归还苏武。这一典故在后代也传入了日本,如《万叶集》卷八所收“远江守樱井王奉天皇歌一首”中“九月之其始鴈乃使尔毛念心者可聞来奴鴨(日语训读:九月しその初雁の使にも念ふ心は聞かも来ぬかも;汉译:九月初雁使;奉知思慕心,是否达闻[8])”。由此在日语中还流传有“雁の使い”(雁使)、“雁の便り”(雁书)等用语。皆川愿题诗中“何识上林传雁帛”一句采用的正是这一著名典故。
此后,匈奴单于迫于汉朝的压力,最终同意放还苏武。在苏武流放期间,曾与因战败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交往密切。当苏武离开匈奴之际,李陵又为其设宴送别。有关当时的情景,《汉书》卷五十四《苏建附苏武传》记载: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9]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投降匈奴后,武帝在盛怒之下族诛了其在汉朝的母弟妻子等人,由此断绝了李陵归汉的可能。上述史料正表现了与苏武离别之际李陵的复杂心情。至后代,命运迥别的苏武、李陵分别的场面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文学意象。《文选》卷二十九《杂诗上》收录有题李少卿(即李陵)作《与苏武(诗)》三首,以下节选其中的部分诗句。
其一: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其二: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
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其三: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侧,恨恨不得辞。[10]
三首诗作表现出李陵深怀不舍之情,送苏武至“河梁”分别的情景,与皆川愿题诗中“当年二子别河梁,云日含愁惨大荒”一句所表现出的意境相符。这一点可以从“河梁”“云日”与“浮云”“临河”“河梁”等意象的对应中获得印证。《与苏武(诗)》所构建的苏武、李陵河梁分别的场面为此后的文学所继承,成为离别诗中的经典典故。如《庾子山集注》卷三《诗·拟咏怀二十七首》所收第十首中可见: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11]
清人倪璠在本句的注中直接指明其出典于《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一句。此外,《李太白全集》卷十九《怀古·苏武》中有:
东还砂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12]
甚至中国近世的画家还以河梁为背景描绘李陵送别苏武的情节,如现存元代赵雍所绘设色绢本《河梁泣别图》正是以此为题。
以《汉书·苏武传》《与苏武(诗)》构建的文学意境为基础,后代的俗文学中还创作出李陵送别苏武的具体情节。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P3595)记载:
于是泣涕相送,渐过峻溪(浚稽)。见峻岭千重,洪崖万刃(仞)。……野树枯生,寒草乱坠,白云散漫,黄叶飞微。……或悲或恨,再笑再吟。知千万之珍重,况恋河而阻隔,是罚(时)三人相对下泣。酌别酒与路傍,按离琴而(于)膝上。[13]
这里通过描绘凄然的自然景观,表现出李陵送别苏武过浚稽山之际的悲怆心情。这一戏剧化的情节无疑与皆川愿题诗中所营造的凄凉场景源自共同的文学意象。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熊岳《唐人物图》上所见皆川愿的题诗表现的正是文学化后李陵送别苏武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