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1.下述关于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映论
B.二者都坚持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二者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D.二者都承认社会具有物质性
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22]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23]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4.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24]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5.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25]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7.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 )。
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8.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9.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核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立”。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26]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27]
A.二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28]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29]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13.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个人工作者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段话说明( )。
A.生产实践是最主要的实践形式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4.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15.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30]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31]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把人对花的感觉等同于花的存在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性
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17.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之一,究其原因,是与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采取的各种改造自然、破坏自然的活动密不可分。据中央民政部网站发布的消息,2015年4月份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926.4万人次受灾,68人死亡,4人失踪。近年来对自然保护的高度重视及各项具体措施的逐渐实行,使得灾情总体较近年同期偏轻。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要尊重规律
B.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认识和利用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类可以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类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18.在实际的工作中,既要反对把人变成规律的奴隶的消极坐等的机械论、宿命论,又要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因为这两种做法都(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割裂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内在的统一
C.割裂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
多选题答案
1.AC 2.AD 3.ABDE 4.ABE 5.DE 6.CD 7.BCD
8.ABCD 9.ACD 10.BCDE 11.B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16.AB 17.ABD 18.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