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上的真理概念是指(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这一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5.“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真理不需要检验

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0.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1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1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经验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1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5.牛顿力学是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

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16.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7.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2]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18.“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3]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有条件性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1.《庄子·齐物论》提出“齐是非”和“是非莫变”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果真就错了吗?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来第三者,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他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它认识到(  )。

A.真理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不能以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正确

D.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22.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23.逻辑证明是(  )。

A.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24.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

A.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25.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  )。

A.最小的效用性

B.最大的效用性

C.最小的普遍性

D.最大的普遍性

26.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

A.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27.价值评价是(  )。

A.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

B.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C.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

D.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活动

28.100多年前,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不需要再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因为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塑料袋的价值转变说明了(  )。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C.认识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单选题答案

1.D 2.A 3.D 4.A 5.A 6.D 7.B 8.C 9.C 10.A

11.B 12.C 13.D 14.B 15.B 16.C 17.A 18.D 19.B

20.D 21.B 22.A 23.A 24.B 25.D 26.C 27.D 2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