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它们是人的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表现

D.同一真理的两种性质

4.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真理中都包含着错误成分,需要修正

B.真理是对事物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需要扩展

C.真理是抽象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

D.真理是对事物一定程度近似正确的反映,需要深化

5.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地位。但是189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再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以上这段材料说明了(  )。

A.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具体表现

B.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只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D.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D.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8.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

B.他没有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D.他的观点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

9.法国作家雨果在其著名的《悲惨世界》一书中写道:“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尘世上的一切都免不了错误。”这表明(  )。

A.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谬误

B.人们不可能获得真理

C.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谬误的出现

D.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10.列宁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最终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

D.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

1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限制

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12.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  )。

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

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

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

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13.“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是乔布斯的名言,他在苹果公司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iMac、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成为了时代的传奇。由此可见(  )。

A.人的价值要通过创新来实现

B.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C.人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

D.人的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

14.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里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15.“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内在尺度”即真理尺度

B.“内在尺度”即价值尺度

C.“内在尺度”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D.人的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16.爱因斯坦1939年在获悉铀核裂变及其链式反应的发现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L.西拉德推动下,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让爱因斯坦感到愤怒的是,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首次将原子弹用于战争。这对爱因斯坦震动很大,从此开始投身反对核战争的运动。这段材料蕴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真理和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和价值总是不一致的

C.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要追求的目标

D.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之中,最终由实践检验

17.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4]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18.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5]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主观方面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也表现在精神方面

D.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19.评价性认识是(  )。

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

C.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

D.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

20.在当代中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B.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根本途径

C.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D.是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单选题答案

1.ACD 2.CD 3.ABCD 4.BD 5.ACD 6.ACD 7.ABCD

8.ABCD 9.ACD 10.ABD 11.AC 12.ACD 13.ABD

14.ABCD 15.BCD 16.CD 17.ABC 18.BC 19.AD

20.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