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1]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基础”指的是( )。
A.人的实践
B.人的认识
C.人的需要
D.人的变化
4.人类的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丰富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
A.人们有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B.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挥聪明才智
C.冥冥之中上苍的启示或安排
D.社会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5.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他的观点否认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段话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
C.所有科学的发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通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 )。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2]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11.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3]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2.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4]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3.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5]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6]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5.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7]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6.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8]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7.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9]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8.毛泽东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走马看花、一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仔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10]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1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物质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矛盾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2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 )。
A.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B.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C.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类有完全认识世界的能力
21.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这两种观点都属于( )。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一观点( )。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
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
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
23.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才能完成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才能完成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4.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认识飞跃的是( )。
A.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汇总材料,去伪存真
C.科学抽象,形成理论
D.制定方案,付诸实施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11]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6.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12]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27.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认识主体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单选题答案
1.B 2.A 3.A 4.D 5.A 6.A 7.C 8.D 9.C 10.B
11.D 12.C 13.C 14.B 15.D 16.D 17.D 18.D 19.B
20.C 21.D 22.B 23.D 24.D 25.B 26.B 2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