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题
1.【材料1】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不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交换,而是“资本和劳动能力的交换”。“工人出卖的只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能力这一商品的等价物。“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32]
【材料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导致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情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阐述劳动力商品理论。
(2)根据剩余价值来源的原理,分析材料2的观点。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增殖和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好像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事实上,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工资在本质上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而不是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格”,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材料1】从历史上看,资本的最古老形态——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都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从资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般表现形态和资本的现实运动来看,每一笔新资本最初也都是以货币形式投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有人说“资本就是货币(钱)”。
【材料2】在现实生活中,资本常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于是有人说,“资本就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物品”。
【材料3】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殖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的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3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资本就是货币(钱)”的说法。
(2)根据材料2分析“资本就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等物品”的说法。
(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什么?
答案要点:
(1)“资本就是货币(钱)”的说法不确切。资本和货币有着本质区别,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目的是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它并不发生价值增殖。当出现了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即当资本家用一笔货币去雇佣劳动和购买生产资料时,目的是要获取货币的增殖,当货币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已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的货币,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2)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但是,不能简单地把生产资料等物品等同于资本。生产资料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才能成为资本。资本不是普通物品,普通物品也不一定就是资本。该说法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物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
(3)马克思在材料3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的本质,即资本所体现的社会性: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剩余价值并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资本的本质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用来支配劳动的手段,确切地说是对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材料1】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34]
【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35]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回答马克思说的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指什么?为什么?
(2)根据材料2回答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结合所学过的原理说明如何解决上述矛盾。
答案要点:
(1)资本流通形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流通形式或者说资本总公式上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亦即资本流通中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经过流通过程都发生了价值增殖。
(2)解决上述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但不能在这个价值之外增加价值。
4.【材料】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工资高出50%。从那时到现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请回答:
试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有关原理,说明资本主义各国工资水平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在表面现象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
5.【材料】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却仍然存在着失业工人。据美国劳工部宣布,1992年5月份950万人失业,失业率达7.5%。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2007年12月美国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时,失业人口为750万,失业率为5.0%。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美国失业率持续恶化,2009年10月份升至10.2%的26年来最高水平。
请回答:
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阐明工人失业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
答案要点:
近几年美国经济一直不景气,失业人数时多时少,但始终存在着失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理才能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商品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多余的过剩人口。它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工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这必然造成两种对立的趋势: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与社会上劳动力的供给在增多。两种对立趋势的发展,会使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形成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辨析题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案要点: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36]
答案要点:
(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4.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37]
答案要点: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5.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38]
答案要点:
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6.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答案要点:
(1)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自动化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阶级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7.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
答案要点: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而增大其总额。
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以使得再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本积累越多,资本积聚的规模就越大,个别资本总额就越大。这表明,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条件,资本积累实际上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8.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39]
答案要点:
(1)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注释】
[1]200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7。
[2]201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6。
[3]201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4。
[4]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6
[5]199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5。
[6]201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3。
[7]200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3。
[8]199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6。
[9]200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6。
[10]2004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4。
[11]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3。
[12]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6。
[13]200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6。
[14]200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6。
[15]200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7。
[16]199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4。
[17]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4。
[18]201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9。
[19]200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22。
[20]199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4。
[21]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9。
[22]199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2。
[23]200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20。
[24]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3。
[25]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9。
[26]201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20。
[27]199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8。
[28]199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4。
[29]200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8。
[30]200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21。
[31]201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9。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11页。
[3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190页。
[3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194页。
[36]200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辨析32。
[37]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辨析24。
[38]199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辨析30。
[39]1999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辨析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