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

三、分析题

1.【材料1】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因此,它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营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所有这些主张都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在当时刚刚开始发展,它们所知道的只是这种对立的早期的、不明显的、不确定的形式。因此,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15]

【材料2】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6]

【材料3】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请回答: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其局限性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

答案要点:

(1)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设想,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理论上致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人世间的祸害”,必须尽快代之以最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材料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7]

【材料2】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8]

请回答:

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教训,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开放,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决心。展望未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材料1】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有多次改革的机会,但苏共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加上利益集团的阻力,一再错过改革时机,致使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世界发展潮流的体制和观念得不到更新,最终问题积重难返。在不得已进行改革时,苏联领导人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拟定的改革方针脱离实际。

【材料2】原苏共领导人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改造社会主义大厦”的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

请回答: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要点:

(1)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先进的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够高,新制度不够完善,必须要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苏联改革的失败是因为对于改革复杂性估计不足,当改革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候,不是从改革本身寻找解决之道,而是把改革失败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将改革变成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2)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排除万难,把改革进行下去。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4.【材料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材料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2)结合材料分析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要点:

(1)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因为:首先,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最后,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2)进行社会主义改革,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其次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再次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最后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5.【材料1】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9]

【材料2】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20]

【材料3】阿尔温·古尔德纳指出,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取决于某些“客观”的条件的成熟,特别是先进工业结构的形成,这些条件由资本主义通过盲目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的作用产生出来。这样资本主义就是注定要产生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认为他的理论不只是一种社会科学。它还是另一种暴力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要了解社会;它不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而是积极地动员人们去这样做。它插手去改变世界。问题是,如果资本主义的确是由注定它要被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社会替代的规律所支配,那么为什么还要强调“问题是要改变它”呢?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既然看来人们无论如何受必然规律的约束,为什么又必须动员和劝告人们遵照这些规律行事呢?[21]

请回答: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试析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观点。

答案要点:

(1)材料1、材料2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问题。从历史考察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这使得资本主义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发展的空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价值判断上来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2)阿尔温·古尔德纳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这是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6.【材料1】冷战结束以后,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命运,成为东西方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福山所说的自由民主制度就是指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这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

【材料2】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08年中国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2002—2008年,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材料3】温家宝说:“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是不会枯竭的。”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评析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的观点。

(2)材料3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福山关于“历史终结论”的观点是典型的资产阶级观点,其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的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也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在总结苏联模式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稳健,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材料2说明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经济总量大幅度跃升。这些事实给福山的观点以有力的驳斥。

(2)以大海比喻社会主义的波浪式发展,说明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崭新形态,其产生和发展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着人类的未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说明,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

7.【材料1】王岐山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进展,得益于党中央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得益于全党共同努力;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和媒体的支持参与;得益于纪检监察干部的辛勤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有权必有责,有权力没责任是管党治党之大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就是政治责任,不落实就是严重失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都要具体化。对责任不落实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材料2】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反腐的关键是什么?

(2)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要点:

(1)上述材料表明了我党反腐倡廉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较好的成果,表明了我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决心。反腐败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而治本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形势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的领导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对国家和群众正确的思想领导。在政治领导方面,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的挑战。在组织领导方面,也要根据新形势和条件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把建设学习型政党作为战略任务;必须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8.【材料1】自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共中央陆续开展多轮巡视,完成了对中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覆盖。自2014年11月起,中共中央开展第三轮专项巡视,2014年12月,中共中央13个巡视组陆续进驻各单位开展专项巡视工作。2015年中央第三轮巡视将对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31个单位进行巡视。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与此同时,一边扎牢制度篱笆,一边剑指沉疴顽疾,“老虎”“苍蝇”一起打,彰显了中共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

【材料2】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的核心,同时为“四个全面”的实现起到引领作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根主线,把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落到实处,加速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材料3】对于从严治党来说,主要指: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能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

请回答:

(1)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从严治党。

(2)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分析怎样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为了胜利地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要不断提高学习、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在政治领导方面,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在组织领导方面,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9.【材料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材料2】1910年,上海人陆士谔在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记载了一个神奇的梦,梦中主人公随时光穿梭,看到“万国博览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为方便市民参观,上海滩建成了浦东大铁桥和越江隧道,还造了地铁,工厂中的机器有鬼斧神工之妙,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汉语成了世界通用的流行语言……最后梦中人一跤跌醒,却言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

1920年,孙中山先生完成《建国方略》一书,书中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建设高原铁路系统等宏伟设想,构想了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城乡、火车轮船繁忙往返的现代化景象,描绘了“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的愿景。

1935年,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候,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材料3】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请回答:

(1)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与科学社会主义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面向新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将最终实现。

(2)中国梦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底蕴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趋势与客观规律的理论反映。中国梦以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为基础,与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处处体现着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精髓。中国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实践化,它把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统一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中国梦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图景表达,始终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指向。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6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54页。

[3]《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9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页。

[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8页。

[8]201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4。

[9]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5。

[10]201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4。

[11]201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12]200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7。

[13]1996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5

[14]201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21。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1页。

[21][美]阿尔温·古尔德纳:《两种社会主义》,摘自陶德林、石云霞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