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题

三、材料题

1.【材料1】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粮食占有量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材料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结合实际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答案要点:

(1)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资源的好坏对于生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但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互相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类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的需要去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很大,我国的自然环境“生态失调”比较严重。

(2)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及人口的分布情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人口增长率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3)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宜,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材料1】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材料2】列宁指出,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获得胜利所必需的。十分之九的劳动群众都懂得:知识是他们争取解放的武器;他们遭到挫折就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现在要真正做到人人都能受到教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回答,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2)结合材料2解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答案要点: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如果先进的社会意识被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人民群众掌握,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材料1】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于2015年2月开播以来,很受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喜爱。这部著作以农村题材为主,以陕北地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为原型,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来自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

【材料2】路遥呕心沥血创作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正是这种自强自信、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网友留言说,看完《平凡的世界》后,会给人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让你学会生活,懂得珍惜,也给新一代的年轻人带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号召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

请回答:

(1)《平凡的世界》以陕北地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为原型,体现了什么样的哲理?

(2)《平凡的世界》给广大读者带来深刻影响,鼓励广大青年奋起向上,体现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要点:

(1)体现的是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2)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反之,落后的社会意识可以阻碍社会的发展。因而,我们要弘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材料1】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就气候问题发出了警告: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8厘米。美国著名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报告认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得不到控制,其灾难性后果不亚于发生一场核战争。”

【材料2】现在国际上担心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头号污染物排放国,而且再过25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超过其他发达国家总和。中国的高速崛起,会用掉全球大半的能源,加重能源危机;由于巨大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源,中国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威胁。

【材料3】从1950年到2002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同期累计排放量的9.33%(同期发达国家排放量占77%,而此前的200年,发达国家更是占到95%);这50多年间,中国人均排放量居世界第92位。

针对近年来中国为节能减排所付出的努力,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说,中国已经形成强烈共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关注环境保护,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国在降低能耗、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以及发展全球碳市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不仅对中国本身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贡献。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对我们理解自然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何启示?

(2)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并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选择。

答案要点:

(1)从材料1中可看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是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温室效应不断恶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由于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犯了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错误,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环境遭到破坏,也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见我们应格外重视实践结果及其评价的环节,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

同时,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是错误的。因为: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宣扬“中国气候威胁论”的实质是“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延伸,是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气候问题虽说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

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能源等环境合作,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模式。不仅不会威胁世界的气候环境,反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重大的贡献。

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环保上相互促进、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

[2]200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4。

[3]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3。

[4]201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