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包括( )。[13]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2.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3.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4.预测海啸是一个科学难题,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高度在50厘米以下的海啸一般不会造成灾害性影响。造成较大灾害的海啸,高度一般在四到五米以上,海啸一般会在地震后10分钟到20分钟左右发生,而且海啸波到来之前,海边的海水会出现倒退的情况,从海水倒退到海啸到来,会有大约5—6分钟的时间,这是拯救生命的关键时间。人们对海啸的研究探测活动证明( )。
A.人类追求真理性认识是为了指导实践
B.人类在海啸预测方面已经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
C.人们只能认识客观存在,不能改造客观存在
D.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会越来越正确
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6.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 )。
A.强调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否定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否定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D.强调了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7.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者说,“其实那不是我设计的”,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他暂停修建园里的道路,并且在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有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佩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佩斯的设计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14]
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
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
C.不要对任何自然事物做改变
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9.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15]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10.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16]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1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认识发展总规律表明( )。
A.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B.人的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运动过程
C.人类认识是不可靠的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与唯物辩证法具有一致性
12.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种观点坚持的是( )。
A.先验论的观点
B.反映论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唯物论的观点
13.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界限
14.“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这一观点( )。
A.是唯理论的观点
B.是经验论的观点
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
15.关于真理的标准,下列说法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
A.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B.有权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
C.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
D.符合已被公认理论的就是真理
16.毛泽东说:“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17.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17]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9.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慧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18]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20.“实事求是”中包含着的哲学思想有:( )。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D.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19]
A.个别——一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22.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20]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多选题答案
1.AB 2.ACD 3.ABD 4.ACD 5.BC 6.AD 7.AB
8.BCD 9.ABCD 10.ACD 11.ABD 12.BCD 13.ABCD
14.BD 15.ABCD 16.ABCD 17.BC 18.ABD 16.ABCD
17.BC 18.ABD 19.ACD 20.ABCD 21.ABC 22.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