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A.劳动力实际耗费大小决定的
B.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C.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小决定的
D.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小决定的
2.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 )。
A.一经决定永远不变
B.在各国、各地区不会有差别
C.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D.和工人付出的劳动量直接相等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只会创造新的等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大量货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
6.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 )。
A.一部分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价值的时间
B.一部分是转移旧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一部分是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7.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指( )。
A.工人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工人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工人转移旧价值的时间
D.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8.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是( )。
A.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B.工人必须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C.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D.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9.一般商品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劳动力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10.价值增殖过程不同于价值形成过程的地方在于,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
A.具体劳动不转移生产资料价值,只创造新价值
B.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
C.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相当于劳动力价值
D.抽象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
11.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转移劳动力价值
C.创造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劳动力价值
1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
A.工人劳动自由,劳动成果和资本家共同占有
B.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
C.工人的劳动属于自己,劳动成果属于资本家
D.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
13.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m中的v是( )。
A.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B.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C.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的价值
D.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
14.在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m中,( )。
A.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B.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C.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D.c是不变资本转移的价值,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价值
15.资本主义商品价值c+v+m中的c是( )。
A.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
B.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C.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D.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
16.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及剩余价值
C.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D.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17.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 )。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C.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18.生产资料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之所以属于不变资本,是因为( )。
A.它的实物形式不发生变化
B.它的实物形式没有任何耗费
C.它的价值只发生转移,不发生增殖
D.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1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20.从本质上说资本是( )。
A.生产中的机器
B.流通中的货币
C.运转中的资金
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剥削关系
21.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1]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22.假定工人劳动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 )。
A.从100%下降为50%
B.从100%上升至200%
C.从100%上升至300%
D.从100%上升至400%
23.某工厂原工作日为8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生产方法,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2小时,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分别为( )。
A.150%和100%
B.150%和200%
C.100%和200%
D.150%和300%
24.某资本主义工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月工资总额为5万元,则该厂资本家每月获得剩余价值( )。
A.5万元
B.10万元
C.30万元
D.60万元
25.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2]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26.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投资所获得的利润为15万元,假定其预付资本的有机构成为4:1,那么该资本家每次投资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率为( )。[3]
A.100%
B.75%
C.50%
D.125%
2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 )。
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
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
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
28.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经济范畴是( )。
A.剩余价值量
B.剩余价值率
C.利润率
D.平均利润率
29.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C.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D.不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30.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
A.不变资本的比率
B.可变资本的比率
C.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所费资本的比率
31.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因是( )。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32.绝对剩余价值是( )。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33.相对剩余价值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D.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3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D.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35.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4]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5]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37.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6]
A.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B.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C.所生产商品价值提高
D.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3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A.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39.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是劳动力的价值
C.是劳动力的价格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40.发生通货膨胀和物价上升时,( )。
A.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也不变
B.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上升
C.名义工资提高,实际工资同比例提高
D.名义工资提高不及物价上升幅度,实际工资下降
4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劳动并支付相应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7]
A.工人所获得的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B.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D.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4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8]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43.
根据上述资料,该企业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为( )。[9]
A.1.0次
B.1.2次
C.1.3次
D.1.4次
4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10]
A.Ⅰ(v+m)=Ⅱc
B.Ⅱ(v+m)=Ⅰc
C.Ⅰ(v+m)>Ⅱc
D.Ⅱ(v+m)>Ⅰc
45.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11]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 )。[12]
A.生产的日益社会化
B.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
C.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
D.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
47.某块土地,地租为200万元,土地价格为4000万元。若银行存款利息率不变,该土地的地租增加到300万元时,银行存款利息率和土地价格分别是( )。[13]
A.5%、9000万元
B.5%、6000万元
C.6%、9000万元
D.6%、6000万元
48.在资本主义社会,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争夺的是( )。[14]
A.形成级差地租I的超额利润
B.形成级差地租II的超额利润
C.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
D.形成垄断地租的超额利润
49.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条件下,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地租是( )。[15]
A.级差地租Ⅰ
B.级差地租Ⅱ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50.北京某繁华地段上一家店铺月租金为5万元,另一地段上相同店铺的月租金为3万元,前者多交的2万元属于( )。[16]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
C.相对地租
D.垄断地租
5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17]
A.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B.农业工人提供了剩余劳动
C.农业工人工资低于其他部门
D.土地的资本主义垄断经营
52.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许多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问题都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但马克思评价说“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他们( )。
A.只注意研究剩余价值所表现的具体形式,而未能从这些具体形
式中抽象出作为一般经济范畴的剩余价值
B.把剩余价值本身同它在利润和地租中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区别
开来
C.区别了剩余价值和它的转化形式
D.在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
单选题答案
1.B 2.C 3.D 4.C 5.B 6.C 7.D 8.A 9.B 10.D
11.A 12.D 13.B 14.C 15.A 16.C 17.B 18.C 19.C
20.D 21.B 22.C 23.D 24.A 25.D 26.D 27.C 28.B
29.B 30.B 31.B 32.C 33.B 34.C 35.D 36.A 37.B
38.D 39.A 40.D 41.B 42.D 43.B 44.C 45.B 46.B
47.B 48.B 49.B 50.B 51.D 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