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题
1.【材料1】泰勒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世界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材料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3】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很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的“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摹本,而“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创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只能有意见了。哲学家只对一个理想的床感到兴趣,而不是对感觉世界中所发现的许多张床感到兴趣。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指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结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说明上述材料各属于哪个流派。
(3)谈谈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答案要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根据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可以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材料1是朴素唯物主义,材料2和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材料1】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或根本元素是“原子”和“虚空”。“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用这一概念来指称构成具体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特性是“充满和坚实”,即原子内部没有空隙,是坚固的、不可入的,因而是不可分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原子的体积微小,是眼睛看不见的,即不能为感官所知觉,只能通过理性才能认识。
经过二十几个世纪的探索,科学家在17—18世纪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真实存在。
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许多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17—18世纪,化学家发现:对于某些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将其继续分解。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物理学家发现了亚原子粒子以及原子的内部结构,由此证明原子并不是不能进一步切分。
【材料2】48年前,当宇宙间有一种粒子是万物质量之源时,学界一片惊疑;1964年,彼得·希格斯发表了一篇学术理论文章,提出一种粒子场的存在,预言一种能吸引其他粒子进而产生质量的玻色子的存在。彼得·希格斯提出,玻色子是一种“次原子粒子”(subatomic particle),即比原子还小的粒子。他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他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形成质量,构筑成大千世界。希格斯认为,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中,玻色子使物质得到质量(质量的定义是物质所拥有的量的多少,是物理学的最基本概念),使恒星和行星都得以具有形体,最终孕育生命。因此,玻色子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这种理论中的粒子后来被命名为“希格斯玻色子”,外号“上帝粒子”。当其他粒子相继被发现时,48年来,“上帝粒子”始终遁形。2012年7月4日,当欧洲核研究组织宣布发现一种与“上帝粒子”一致的“亚原子粒子”时,希格斯说,“这难以置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回答旧唯物主义对于世界本原的解释有什么特点与局限性。
(2)结合材料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世界本原的认识与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
(1)旧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具有具体性,而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具有最一般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3.【材料】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
请回答: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四个全面”提出的理论依据。
答案要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2)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
4.【材料】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2]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5.【材料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33]
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6.【材料】“嫦娥二号”探月卫星的发射受到地、日、月的运动规律、发射场的气候、火箭运载能力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广大科研人员密切协同、反复试验为发射做好了充分准备。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实现了“零窗口”(在定好的发射时间正负一秒内发射出去)成功发射。随后,顺利实施了飞行过程中的近月制动,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嫦娥二号”的成功升空,在认识月球和卫星发射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请回答:
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辩证关系的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案要点: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页。
[2]199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2。
[3]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2。
[4]199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1。
[5]201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6]200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7]200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2。
[8]2013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9]200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10]2006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11]200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1。
[12]1996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1。
[13]200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3。
[14]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1。
[15]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1。
[16]2008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1。
[17]2014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单选2。
[18]2001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3。
[19]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单选1。
[20]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1。
[21]1996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单选1。
[22]200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7。
[23]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1。
[24]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6。
[25]2002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7。
[26]201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7。
[27]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文科),多选17。
[28]2014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多选17。
[29]2000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9。
[30]199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1。
[31]1996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多选11。
[32]2005年研究生考试真题,分析34。
[33]1997年研究生考试真题(理科),分析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