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基论

一、双基论

在我国,从废科举、兴学校以来,主要实行的就是学科课程论。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继续实行学科课程论。可以说,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理论—双基论。

(一)“双基”的含义

“双基”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所谓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双基”就是整个文化科学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对于如何把握“基本”和“重要”的标准,则认识不尽一致。目前,我国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1.为造就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所应当具备的知识,主要有三大门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与心理科学知识。

2.在升入高等学校以后,不论学习哪一门专业,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3.在参加社会工作以后,不论从事哪一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双基论的理论依据

双基论是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且行之有效地一种课程理论。双基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其中也包括要为学生将来建造知识大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双基论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在课程领域里的反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就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为青少年的各方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普通中小学里,教师必须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指标:(1)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有一个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素质;(2)能为他们参加现代生产劳动和政治、文化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3)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创造和发明奠定初步的基础。普通学校的“双基”教学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中学生、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基本素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强调“双基”,是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基础知识是每一门学科领域中可以驾驭一切知识的知识,它是该学科一切高深知识赖以建立、发展的起点和根基,同时,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又有着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概括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基本技能也具有相类似的特性。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知识激增现象的出现,加剧了知识发展与学制之间的矛盾。科学知识量的增加与学生在校年限不可一味延长之间的矛盾成了各国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先哲庄子曾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会把人搞垮的。庄子的思想虽然悲观,但他却发现了这一重要的矛盾并警示后人。我国多少年来一直注重“双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得益于先哲的训示。自古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十分强调“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国外不少教育家对此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所提出的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极具典型意义。布鲁纳认为,教学务必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Basic Structure of a Discipline)。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等。实质上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基础知识。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M.Wagenschein)所倡导的“范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本性(基本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和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接近生活经验、切合生活实际的基础内容)和范例性(经过精选、能起示范作用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基本知识)。不难看出,重视“双基”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3.重视“双基”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宝贵经验和传统特点。从我国教育史上看,什么时候重视“双基”,教育质量就高;什么时候忽视“双基”,教育质量就低。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就曾犯过错误。1958年,由于片面强调生产劳动,从而忽视和削弱了对“双基”的要求,结果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十年动乱期间,我们再次忽视了“双基”,倡导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结果贻误了一代学子,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至今犹存,教训深重。我们要总结新中国成立来在“双基”教学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无论在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样的改革,都要坚持加强“双基”教学而不应有半点放松,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

双基论是我国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双基论适合于我国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知识的结构特点,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兼有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论等多种课程论的优点,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