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意识的案例

四、课程意识的案例

教师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正在兴头上,突然,大门“砰”的一声,一名迟到学生破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一意外的插曲一下吸引了全班学生的视线,好端端课堂给弄砸了。经历片刻的惊疑,教师马上回过神来,索性顺水推舟,就诗取材,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小扣柴靡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就此展开讨论,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讲礼貌。

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再走近迟到的学生,弯腰和蔼地问了一句:“你说大家说得对吗?你是赞成‘小扣’还是赞成‘猛扣’呢?”这个同学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其他同学也会心地笑了起来。这一红一笑,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神奇。

课堂上,教师当然有责任把课前预设的问题让学生明了,但更有责任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若干年后,也许不是每个孩子真正理解了《游园不值》这首诗的意蕴,但对教师就诗取材的提问及由此而受到的教益,恐怕是终生难忘的。我们看到,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往往源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一份份意料之外的大礼,缘于教师一次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育智慧。

这位教师的机智之处即在于“就诗取材”,同时,还应该包括“就情境取材”,他使诗的意蕴(教学内容)巧妙地与教学情境结合起来。他从一个学生迟到的情境中,衍生了对古诗《游园不值》的进一步理解;反过来,学生们又从这种理解中,获得了更大的教益,其惊喜和深刻程度恐怕不是一般教学所能比拟的。教师没有浪费教学过程中随机产生的教学资源,并积极地对教学情境做出了回应,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具有很强的课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