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茶的原生地

一、云南是茶的原生地

茶树所属被子植物门,起源于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表。其中的山茶目植物大约出现在六千万年前,经科学考证,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茶的原生地。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发、利用的。

最早记载茶的书是写于秦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书里记述华夏农耕始祖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我们现代品饮的茶。由此可见,在遥远的古代,华夏始祖炎帝就发现了茶的功效并把它作为药物加以利用。

《尔雅》是写于公元前1100年周公年代的一本有专门篇章记录了植物的典籍,后人对《尔雅》有许多注释。公元277~322年郭璞所作《尔雅释木篇》对《尔雅》中的“槚”直接解释为“槚:苦荼”,苦荼是什么?在另一大家熟悉的书籍《诗经》里对“苦荼”进行了描写,“谁谓荼苦,其甘如饴”“予所捋荼”。解释苦荼就是一种味苦且伴有甜味的植物。在东晋郭璞所著的《尔雅注》里则对苦荼做了详细描述:“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薅,蜀人名之苦荼。”苦荼就是一种树状植物的叶子。

荼的称呼因不同地方方言发音不同导致同一物品有不同的叫法,荼的名称从公元前到唐代就有十多种:槚、诧、荼、苦荼、蔎、茗、游冬、瓜卢、皋芦、过罗、茗菜、苦菜等。出现多的是:茶、荼、茗、苦荼、槚等。其中茶、荼两字出现最多且为之争论的也很多,有一些研究者称荼是属于其他禾本科植物,并不是茶树。经另一些学者长期的研究和大量实物考证,荼、茶就是茶树或茶叶的同物不同名的两个称号,这个结论已被大家认同并接受;到现代则以茶字统一了。

对茶的利用从神农尝百草传说开始就一直被作为药用植物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神农本草经》就写道“苦茶,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其叶可治病”,而茶何时开始在生活中作为饮品却少有史料记载。查遍古籍,发现最早记载饮茶的历史文献,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在《僮约》一文中的“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这篇与仆从约法三章的文中句子里提到茶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一种商品,且有专门的烹煮工具。这个年代的饮茶活动已经是生活中的专项活动了。

古籍中还有许多字句记载当时的名茶都来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蜀地西南地区称茶为蔎,云南这边则称茶为茗。当时由于地理位置蜀地稍便捷,云南非常闭塞被称为蛮夷之地,故以巴蜀一带所产茶为流通的主产品,巴蜀地所产茶还被送给周文王、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属地、云南等地的“番国、部落”一起伐纣之后,巴蜀地所产茶已成赫赫有名的贡品,已有“园有芎蒻、香茗”的记述,这些信息出自东晋常璩在公元347年所写的《华阳国志》。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人自称是濮人后裔,对茶的利用历史悠久,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的时候进献给周武王的茶就有云南淄人所种茶,只是限于语言、文字等未被世人传记,云南才是茶树真正的发源地。

(武王伐纣图)

晋·傅巽在《七海》载:“蒲桃、宛李、齐柿、燕栗、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些是当时各地的名优土产,其中有“南中茶子”,南中即云南,茶子却不是茶的种子,而是和当时流行茶一样的圆形或块状的饼状茶产品,云南茶在那个年代就已跻身名优产品了。公元862年即唐朝咸通三年,樊绰跟随蔡袭出使云南。为了对付南诏,蔡袭命樊绰对南诏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搜集大量的南诏资料,并参考袁滋的《云南记》写成《蛮书》。《蛮书》又名《云南志》《云南记》《云南史记》《南夷志》《南蛮志》《南蛮记》,共十卷。

《蛮书》记载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做了系统的阐述,是唐代有关云南的专著及研究唐代西南民族历史最重要的著作,具有极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樊绰所著的《蛮书》卷七中有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就证明了唐代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就已经生产茶叶。到清代云南普茶已“名重天下”,云南茶在茶文化历史上源远流长。

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亿万年变化,其海洋和陆地的结构布局,气候状况和现在的地球有着巨大的差异。两亿五千万年以前的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劳亚古北大陆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冈瓦纳古南大陆位于南寒带。中国位于古北大陆,印度位于古南大陆,两者之间并不相连而是隔着泰提斯海远远对望。地球经历了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地质年代,非常多的地壳运动,使得海洋与陆分布和天气等在漫长岁月里发生很大改变。大约三叠纪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年前,云南就开始露出海面形成陆地,云南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已经有二千五百万年了,这可是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繁衍的天堂;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约一千二百万年前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青藏高原隆起,对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第四纪以后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大部分地区未被冰封,滇中以南区域气候一直温暖湿润,大部分植物原种都保留完好。据考察,在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生长着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树蕨、苏铁、鸡毛松、爪哇苦莲、爪哇树等古生植物。现今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都生长在云南,品种达15000多种,云南“植物王国”之称名副其实。

古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时期地球图

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是茶树的近缘植物。云南水热资源丰富,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云南被称为红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形成至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这是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温床,因而在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非常多,使得云南茶生长特别良好。世界上在植物学分类里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我国有260多种,且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仅仅云南腾冲一个县境内,就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依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云南省林勘院等相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后,按照中国科学院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目前全世界已发现有37个种和3个变种茶组植物,在我国的就分布有36个种和3个变种,而在云南分布的就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还没有记载的。

依据生长在云南的世界上最多的茶树近缘,充分证明了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我们再看看云南古老大茶树的分布。云南现有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古茶树,生长在元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其中:1961年在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了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在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1983年在凤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箐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在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的小光山区域发现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在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发现了一株胸径粗大需四人才能合抱的大茶树,树高15米以上;镇沅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生长着成片的大茶树,最大的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原思茅县磨黑区团结乡也发现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的直径有1.18米;金平县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科考人员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应该属于野生原始型品种,这些茶树树龄应该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还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

云南古茶树不仅有野生型,还有过渡型、栽培型,有独立单株,还有成片生长。分布面广、数量多、年代久远、树型高大、生长繁荣,无不印证着云南是茶的原生地。

我们再从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生物化学特征来考证。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故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科学家们根据以上考察论证,毫无争议地得出茶树起源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