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怒族、独龙族

十四、傈僳族、怒族、独龙族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分为新老傈僳文,普遍信奉原始宗教。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主要分布于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支流)流域地区,也就是中国云南、西藏与缅甸克钦交界地区。其余散居于中国云南其他地区、印度东北地区、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

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原碧江县)、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为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市(原碧江县)一带怒族自称“怒苏”,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或“龙”。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怒族使用怒语,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独龙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纹面的习俗。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独龙族,人口约7000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云南这三个民族混居在一个区域,民族风俗各不相同,但饮茶风俗基本一致,故在一起介绍。

左一(本书主编)陈正荣系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罐罐茶(雷响茶)是云南西北部这三个民族接待客人的茶。制茶方法是将小瓦罐放在火塘上烧干烧热,然后放茶叶入罐烧,掌握好火候,不时摇动,待茶烤出香气后,加入开水煮沸,发出咕噜咕噜响声,即可倒入杯中饮用。这种茶叶之香胜过泡茶,饮后轻松,易于消化,食欲倍增。

五味茶,是将茶叶装进专门用来烤茶的陶罐中,在微火上转来转去慢慢烤黄、烤香,然后逐步注入已沸的开水,在微火上煎煨。待茶香四溢时,按配比将姜丝、核桃仁茸、花椒粒、葛根片、火煅的食盐和蜂蜜等放进陶罐中同煎片刻,便可泌汁入杯品饮。茶水入口,茶香四溢,香、麻、咸、辛、甜五味“分层”留“痕”舌尖,使人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轻松。据传,常喝五味茶,能让人鹤发童颜,延年益寿,还有防治感冒和降血压的药效。

漆油茶,是傈僳族、怒族同胞待客的名饮料。漆油茶所含的漆油是从漆树果实榨出来的油脂,呈蜡黄色或灰褐色。其性温,味辛淡,主含漆树甙、黄酮类、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少量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与猪油、菜籽油混合冷却制成固体油脂,又名漆蜡。漆油是傈僳族、怒族特有的食用油。居住在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僳族,与西藏察隅地区接壤,食俗受藏族影响,但怒江地区地处亚热带,不产牦牛和酥油,而产漆蜡。傈僳族、怒族同胞代替酥油,制成漆油茶(制法与酥油茶相同),又香又解渴,既富含营养又具民族特色。

油盐茶是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一种古老饮茶方法。制作方法奇特,首先将小陶罐在火塘(坑)上烘热,然后在罐内放入适量茶叶在火塘上不断翻滚,使茶叶烘烤均匀。待茶叶变黄,并发出焦糖香时,加上少量食油和盐。稍时,再加水适量,煮沸2~3分钟,就可将罐中茶汤倾入碗中待喝,有“甜滋滋、咸兮兮、香喷喷”的描述。

麻籽茶:用料大叶茶、麻籽、精盐,亦可放糖,大叶茶用温水稍泡,去水留茶,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取出冷却后捣碎,锅上火,放入茶叶、麻籽、清水,煮沸六七分钟,取出滤去渣。汤汁仍入锅,用旺火烧开,放盐入碗即可。麻籽茶洁白可口,喷香诱人,又润燥滑肠,喝多了会像酒一样醉人。

这个区域的民族还有在茶里加入花椒油、辣椒油制作的花椒油茶、辣椒油茶,均为食疗茶,为适宜居住山区除湿、健身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