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7个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记数、记事,通用汉语。
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关于基诺族的族源,有土著说和南迁说两种。“基诺”一词源于基诺族先民在杰卓山居住的时代,当时出现了“基诺洛克”的名称,“基”为舅舅,“诺”为跟在后面的,直译是“跟在舅舅后面的人”。相传基诺族的发祥地是“司杰卓米”。它是基诺山东部边缘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现在称为孔明山。至今,阿哈、阿希两支系以及居住在勐旺乡补元行政村的乌优支系居民,回顾祖先迁徙路线,都不约而同地把发祥地指向这座高山。这说明在很早以前,基诺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诺山及周围地区。
基诺族尊奉诸葛孔明。传说基诺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队的一部分,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进而以“丢落”附会为“攸乐”,这就是“攸乐”一名的来源。这些人后来虽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为了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赐以茶籽,命其好好种茶,还叫照他帽子的样式盖房。基诺族男童衣背上的圆形刺绣图案,据说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时也呼喊孔明先生。
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虽有待考证,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诺族同汉族及茶的密切联系。
基诺族的凉拌茶是一种古老原始的利用茶的方法,是基诺族最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之一。世居攸乐山的基诺族祖先在远古时代就发现了茶的价值,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精彩的茶史与茶文化。
凉拌茶的做法:采下鲜嫩的茶叶,洗净双手搓揉至碎放入碗内,加入柠檬叶、大蒜、山八角、辣椒、食盐等调味料,放入相应的各种或荤或素的配料,加入适量生水或凉开水拌匀后,即可食用。不同的季节,各种配料也不同。依配料区别,凉拌茶常见的组合有:嘎哩罗凉拌茶、臭菜凉拌茶、鸟肉凉拌茶、螃蟹凉拌茶、杂伴凉拌茶、酸蚂蚁蛋凉拌茶、熟甜笋凉拌茶、生甜笋凉拌茶、白参凉拌茶、蘑菇凉拌茶、干巴凉拌茶、凉拌茶拼盘、百衲凉拌茶等。
基诺族凉拌茶对研究茶的使用历史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人类认知茶叶过程的活化石。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鲜叶开始。茶叶原是天然的植物茎叶,其为人们所广泛利用,必然要经历采集鲜叶食用的阶段,然后才能逐渐产生各种制茶方法。
基诺族的茶史与文化从凉拌茶开始,经历了四个阶段——火燎鲜茶、天工茶、竹筒茶、铁锅蒸茶。
火燎鲜茶:手持大叶鲜茶细枝,在炊烬上反复燎烤,直至茶叶干黄卷曲发出香味(其实具有杀青作用),放入竹筒烧煮,便可饮用。
天工茶(包烧茶):取鲜茶叶,用冬果叶或大白叶、芭蕉叶包裹二至三层,放在火中烧烤,烤出茶叶的焦香味后,取出晾干储存。
竹筒茶:用长约40厘米的新鲜竹筒,放入鲜茶,用木棒边舂边填,直到填满舂紧,用芭蕉叶盖紧竹筒口,在火上烧烤,待烤出鲜茶与竹子的清香味,剖开竹筒即成筒状干茶。
铁锅蒸茶:铁锅上置甑子蒸茶,使基诺族的茶文化面貌为之改观,制茶生产力大为提高。
以上基诺族的用茶、制茶方式,至今在攸乐山完整保存。从基诺族食用鲜叶到加工制作各种干茶的发展过程,可以窥见中国茶文化的衍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