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白 族

七、白 族

白族是中国第十五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现在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另烤茶(罐罐茶、雷响茶)、泡花茶也是白族喜爱的茶饮。白族烤茶的方法是很别致的。烤茶者架好火、放上水壶,一面和客人寒暄,一面把小砂罐放在火盆上预热,到了一定火候就放人茶叶,快速抖动簸荡,让茶叶在砂罐里翻腾。待茶叶发泡,呈微黄色,开始冒出茶的清香味之后,即冲入微量沸水。只听“嚓嚓”之声,顿时茶水全部化作泡沫翻上罐口如绣球花状;客人啧啧称妙,烤者亦用手轻拍大腿,叫:“落,落!”这时,满屋茶香味四溢,使迎客气氛更加热烈。等到泡沫落下之后,再加适量沸水,即可斟入茶盅内。这种茶称“雷响茶”。每盅只能斟浓茶2、3滴,茶水呈琥珀色,晶莹透亮,浓香扑鼻,令人垂涎不止。盅内再兑少许开水,即可品茗,茶味香洌醇厚。

白族烤茶的敬茶礼节也很特别,烤茶者首先将第一杯茶双手齐眉敬给客人,客人接茶后又转敬给主人家的最长者,互相致谢。待在座的人都互敬一番之后,方才开始啜饮。

水土茶是白族专为从外地回家探亲的女儿或久别外出的亲人准备的茶。为防久别故乡的亲人“水土不服”,取自家院子里的泥土再加一点碱和几片茶叶,取自家井水用小砂罐一起煮,煮开后饮用。这茶能使回归的亲人平安,让他们不会因远离归来肠胃不适、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