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古茶园

第六章 红河州古茶园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世居着哈尼、彝、苗、傣、壮、瑶、回、拉轱、布依9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哈尼族、彝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红河州由于红河流经州内多个市县而得名。红河地处滇南低纬高原季风区域,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境内地形复杂,既有海拔3074.7米的高峰,也有海拔76.4米的河谷,属热带、亚热带立体气候。红河州的古茶树资源水平分布广,垂直跨度大,分布区内的气候类型迥异,生态环境复杂,据科学考察红河州是茶组原始种类集中分布的区域,具有多个茶组植物种和变种。红河州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红河南岸及其水系支流李仙江流域的红河县、金平县、绿春县、元阳县,海拔1350~2528米的亚热带阔叶雨林中。红河州古茶树资源较分散,我们除重点介绍资源较为集中的金平县外其他红河所辖区域古茶树资源做以下概括介绍:

1.绿春县古茶树资源情况

绿春县境内有众多的古茶园。玛钰村既是野生茶分布地区,也是绿春县产茶最早、古茶园分布最多的地方。绿春玛钰制茶始于清雍正年间的1728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

绿春县野生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距离玛钰村约10公里的黄莲山中,这里有野生型古茶园三片,百年以上茶园有150余亩,生长良好。其中古茶园内分布着60余株古茶树,树龄270年,胸径30厘米,树高3米,其中两片古茶园于20世纪60年代被砍伐,但其树根存活并再生新枝。还有一片单株分布的古茶园有2株古茶树,树高17米,树幅10米左右,胸径40厘米。1959年,创办玛钰茶场,科技人员剪取该树枝条做无性繁殖,共繁殖3亩,由于野生茶树年代久远,一棵茶树树干中空,蜜蜂在树干中筑巢。1961年,当地村民为取蜜而将主干砍伐,只留下根部较高的再生枝一株,目前经实地考察,再生枝树高14米,分枝较少,树幅7米。玛钰茶,以产于玛钰村而得名,人工栽培型茶树性状特征为:乔木、直立状、树冠紧凑、叶形特大,最长29厘米,宽14厘米,芽叶肥壮、叶片硕大、叶面隆起有光泽,叶缘锯齿深,叶质柔软,色深绿,白毫特显,抗寒性弱而抗病虫性较强。内含物丰富,据测定咖啡因3.97%,茶多酚28.74%,氨基酸2.29%,儿茶素总量163.32毫克/克,水浸出物48.3%。品质特征为:条索壮实,墨绿油润,白毫特显,汤色绿亮,滋味浓醇,回味甘长,香高馥郁,具有典型的熟板栗香,久冲泡而杯不起垢。绿春县古树茶主要形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叶齿浅稀,叶脉多达17对,子房有毛,柱头3~4裂,适宜制绿茶。

2.元阳县古茶树资源情况

元阳县古茶树资源比较分散,其中茶树树高16米,树幅7米,胸径60厘米,树姿直立,叶片长宽13.2厘米×5.9厘米。

元阳县古树茶主要形态特征:叶椭圆形,叶尖尾尖,叶齿浅稀,花萼有毛,花瓣12片,子房有毛,柱头5裂,果柿形,平均果径5.9厘米,果皮厚0.8~1.0厘米,最大种径2.1厘米。

3.红河县古茶资源

红河县古茶树也比较分散,多呈单株分布,其中有一株树高8.3米,树幅8.3米,干径86.0厘米,树型乔木,树姿开张,叶片长宽16.6厘米×6.5厘米。

红河古树茶主要形态特征:叶长椭圆形,叶面隆起,花萼有毛,平均花径4.1厘米,花瓣6~7片,瓣有茸毛,柱头3裂,雄蕊156枚,平均果径4.2厘米。

另外在红河州中部,屏边县大围山的原始森林中和建水县的普雄乡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