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佤 族

一、佤 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白濮族群,是云南西南部最古老的原生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佤族信仰原始宗教。

佤族对茶最早称为“棉”,后又称为“腊”“枷”“车”“彻”,现统称“茶”,佤族爱喝苦,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佤族对进贡的茶特称为“棉”,在佤族集聚地有很多古茶树、古茶园,是云南最早利用茶资源的民族之一。

烧茶是佤族独具特色的茶饮,佤族语叫“枉腊”,是一种与烤茶相似,而又独具一格的饮茶方法。“枉腊”是这样制作品饮的:用壶将泉水煮沸,再用一块薄铁板盛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致茶叶色焦黄茶香飘出后,将烤茶倒入开水壶内煮。这种茶口感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佤族一直保留这种饮茶习惯。

另外佤族还直接把茶鲜叶放入罐中煮,直到叶子熟透,然后将烧红的木炭直接投入罐里让其沸腾一到三分钟后分出饮用,茶汤苦中带甜香气浓郁,具有通气助消化的功效。

烤茶也是佤族常用的方法,用茶罐将干茶在火上炙烤,边烤边抖动茶罐,当茶在罐内变为金黄色加水煮,茶汤浓味厚,有生津醒脑的功效。

佤族还有一种叫“茶洛克”的茶,有两种制作方法,一是将炒黄的鲜叶直接塞入竹筒内,把口用芭蕉叶封好,喝时打开直接取用,茶可以一直保持香醇。另一种做法是把采摘来的鲜叶直接塞到新鲜的竹筒里,竹筒一端有竹节,另一端去竹节敞开着,把塞好新鲜茶叶的竹筒置于火上烤炙,茶青在竹筒内受竹气熏蒸会产生特殊的竹香味,竹香混着茶香,香气宜人。烤炙到竹筒焦黄时注入水,水沸时加适量盐,然后倒出分享。此茶竹香与茶香混合,香味宜人、滋味醇和,有解乏、清热解暑、明目化滞功效。竹筒饮茶在佤族生活中很平常,是生活里最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

板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工艺茶,是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丙村特产,外形似石板或木板故称板茶。板茶的制作工艺与竹筒茶类似,不同之处是将烤炙竹筒里的鲜叶取出装入麻袋,把麻袋口拧紧拴好用平整的石板压平,重压待水汁流干固结成板块后取出晒干即成板茶,饮用时用竹片切块,放入土茶罐内熬煮,茶汤煮沸,香气扑鼻。

佤族语里有“咔”一词,“咔”即熬的意思。佤族有种茶产品叫“茶咔”,即用茶熬制的茶品,我们把它称为茶膏或茶胶。将老茶叶和茶花按5∶2的比例混合用较大的瓦罐煎熬,待水变得浓稠时去渣过滤,将浓汁倒入另一罐中,再在熬制茶的罐内加水煮,熬制到茶汤浓稠时再过滤混入上次茶罐内茶汤,重复几次后将浓稠的茶汤放火上慢火煮,待水分蒸发煮成胶状物时倒出让它在碗或盘子里晾干使之凝固,再把干茶胶存放在干竹筒内。劳作或出远门不便携带茶具时,直接取茶膏放入口里待茶膏融化后喝几口山泉,有清热止渴作用,口感香甜,是佤族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产品。

另佤族还有加入盐的煮茶,也称“解渴茶”。茶是佤族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在有3200年的沧源崖画中都多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