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是茶的传播者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经研究,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栽种成功并存活至今;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有八百年前栽培型大古茶园,是距今已延续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
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园,今考证是傣历五十七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所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经传播后被傣族、基诺族一起利用。布朗人还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是从景迈带过去的。
勐腊县易武曼撒茶山,是古普洱六大茶山之一,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而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过去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种的。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大勐龙镇的布朗山,因布朗族而得名。布朗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是研究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区域。
布朗族祭祀茶祖照片
公弄村、布朗族售茶照
布朗山是澜沧江下游西岸,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贺开、巴达、景迈六大古茶山(俗称江外六大茶山)之一,其与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以易武为中心的倚邦、蛮砖、攸乐、莽枝、革登等六大古茶山(俗称江内六大茶山)共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几乎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近代普洱茶贸易集散地和生产地随着以易武为中心的江内六大古茶山的衰落,逐步西移到江外以佛海(勐海)为中心的六大古茶山。民国以来,江外古六大茶山成了延续、传承和光大普洱茶历史文化的主茶区。勐海如今已成为中国普洱茶又一中心,中国普洱茶第一城。
布朗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进入佛寺持戒、听经、坐禅时都要敬茶饮茶。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澜沧县布朗族地方史《奔闷》典籍中记载,叭岩冷是布朗族千余年前,率领部落在芒景一带定居的首领,他能文善武,率领族人在征服异族部落时频频胜利、屡立战功。异族首领又怕又恨,不敢与他正面交锋,用阴毒的伎俩——收买小人毒害了叭岩冷。传说叭岩冷死后依然惦念着自己的部族,在离世当晚他化为幻影在天空传话说:“我走了,心中实在挂念你们,我想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你们总有一天会用尽;我想给你们留下牛马牲口,又怕害瘟疫死去。我就留给你们‘腊’吧(傣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都把茶称为‘腊’),让你们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就吃树叶、穿树叶吧!”说完化为一道亮光缓缓消失在西方天际。第二天,在布朗族村落旁长满了从未见过的小树苗。布朗人精心呵护这些绿油油的小树苗,并在澜沧江流域大规模开垦种植。
每年农历六月初七,布朗族都要在一棵大茶树下祭祀茶祖叭岩冷。在布朗族的《祖先歌》中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他生前领着族人开始对茶进行人工培植和移栽,并把野茶叫“得责”,栽培的家茶叫作“腊”。
澜沧芒景、芒洪及周围的5个布朗族村寨的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芒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大茶树下作祭献,时间在农历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这是与茶有关的布朗族祖先崇拜。最近几年布朗族恢复了每年的祭祀活动并对外开放。
布朗族与茶的文化历史中这些传说无从考证,但布朗族与茶有“千百年”的渊源却无可厚非。
在双江,有一个布朗族世代居住村庄、一个被称为茶祖生活过的地方——公弄村,这里的布朗族是像传说中那样吃茶叶、穿茶叶、用茶叶的。
景迈山景迈村糯岗傣族寨子
公弄村人均只有0.2亩(亩为非法定单位,1公顷=15亩,全书特此说明)的水田,茶地却人均6亩以上。“茶树老、茶艺多、茶俗浓”被誉为公弄村三绝。公弄村离县城30多公里,位于云南双江县勐库镇的邦马大雪山到勐库坝的小山脉上,距离勐库坝子约12公里。而邦马大雪山的动植物繁多,水源充沛,是世界茶树发源地核心区域。邦马山主山峰段的原始森林,现在还生长着上万亩野生古茶树。这里的布朗族是勐库最早的居民,也是最早进入邦马山采集狩猎的族群。是他们最先发现了邦马山原始森林的野生茶树并开始采集、食用野生古茶树。公弄布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茶树原产地,守在野生茶树林旁。公弄寨子有一棵六人合抱的古茶树,被寨子里的人称为“神树”,这棵一直被公弄村人供奉的“神树”是公弄的“寨心树”。
公弄的布朗族人人都会加工红茶,他们做的红茶金毫显亮,汤色艳丽,滋味甘醇。布朗族人也有自己的本土茶,比如酸茶、喃咪茶、青竹茶、土罐茶、竹筒烤茶、竹筒蜂蜜茶等,他们世世代代靠茶生活。
布朗族是茶的发现者、利用者、传播者、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