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无运:名不副实的统治者
二、有幸无运:名不副实的统治者
胡马云(亦译“胡马雍”,1508—1556,1530—1556年在位),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二代君主。
“胡马云”这三个字的意思,本来是“幸运”。他有一个勇敢慈祥的父亲,又把王位传给他,是最幸运不过的了。
可是,他即位后的遭遇却很不幸,没有谁比他更倒霉。
胡马云13岁登基,但他从他父亲巴布尔那里继承的是一个问题成堆的帝国。
这个帝国结构松散,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司法和财政制度。
皇族内部很不团结,胡马云的三个异母兄弟都在觊觎王权,他们能向长辈巴布尔效忠顺服,但对平辈的胡马云却是嫉恨在心,正如厄斯金所评论的那样,武力就是权力的最高主宰,因此每个儿子都准备同他的兄弟们比试一下运气。
宫廷中的贵族也在策划阴谋,企图谋取王位。
军队的成分十分复杂,有察合台人、乌兹别克人、波斯人、阿富汗人、印度人,是一个由互有利害冲突、民族各不相同的冒险家组成的混合体。
胡马云面对的敌人亦不可轻视。阿富汗人还没有被彻底粉碎,比哈尔的舍尔汗(后称舍尔沙)在东方崛起,成为随时准备反叛的阿富汗贵族的新的领袖,古吉拉特的巴哈都尔沙军力强盛,对胡马云来说也是严重威胁。舍尔汗和巴哈都尔沙,在东西两方面对胡马云形成夹攻之势。
当时的形势需要一个同时兼有军事才能、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的统治者。但是,所有这一切,胡马云都不具备。
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他自己的大敌。
他虽然知书识礼、喜爱文化、勇敢慈祥,可是缺乏他父亲所具有的智慧、谨慎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如莱恩·普尔所评论的那样:
“他不能坚持不懈地努力,取得瞬间的胜利,就隐居于后宫,在吸食鸦片的极乐之中,虚度宝贵的光阴,而他的敌人却正在紧叩大门。
“他生性仁慈,该惩罚的时候,他却给予宽恕;他无忧无虑,喜欢交际,该备鞍上马的时候,他却在席前畅饮。他有引人注意的性格,但决不以势压人。
“在私人生活中,他可能是使人喜欢的伴侣、忠实可靠的朋友。但是,作为国王他是不称职的。
“他的名字的意思是‘幸运’,然而从来没有一个倒霉的君主,比他更加名不相称了。[1]”
胡马云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对他的兄弟们表示了轻率的宽容,这也许是根据他父亲临终的嘱咐。但是他的兄弟们既然是他忌妒的竞争者,他就理应把他们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阿斯卡里被授予桑巴尔这块封地;欣达勒则得到了阿尔瓦尔;而三个兄弟中最年长的卡姆兰不仅获准占有喀布尔和坎大哈,而且在经过一次反对胡马云派驻拉合尔的将军米尔·尤努斯·阿利的军事示威以后,还攫取了旁遮普以及旁遮普以东的希萨尔·菲鲁扎地区。这样,胡马云就破坏了巴布尔帝国的完整。
此外,把印度河及其以外的地区转让给卡姆兰,使胡马云失去了他的军队补充兵员的最好基地,而实力雄厚的军队则是保障莫卧儿在印度新建立统治的安全所绝对需要的。占有希萨尔·菲鲁扎又使卡姆兰控制了旁遮普与德里之间的大路。
巴布尔去世后,胡马云想征服全印度,实现他父亲的遗愿。可是,原先被巴布尔打败的拉其普特诸侯,又重整旗鼓,向胡马云的国都阿格拉进攻。
胡马云亲自出战,把叛军击退。但是,胡马云的胜利是短暂的,他性格的弱点不久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
在胜利的狂热中,他的兄弟阿斯卡里和他的大多数士兵都大吃大喝,狂欢作乐,结果自然造成他的军务变得杂乱无章,甚至连他的兵营也呈现出一派吵吵闹闹、不听指挥的景象。古吉拉特的苏丹利用这个机会,从莫卧儿人手中收复了他失去的领土。
就在这时,阿富汗人舍尔汗又从后方向阿格拉进攻。胡马云只得赶快回军向东,去征讨舍尔汗。
舍尔汗战败逃跑,胡马云随后追赶,舍尔汗逃到山上碉堡避难。这时,胡马云放弃追赶,在高尔狂欢作乐,纵情享受,一晃就是9个月。
这时,印度的雨季到来,一连几天,大雨滂沱,河水陡涨,低洼地带被洪水淹没,变成一片汪洋泽国,胡马云的运粮道路被截断。
就在此时,舍尔汗的军队忽然从山上冲下,向胡马云的营地突袭,胡马云的军队乱作一团,狼狈不堪。
胡马云虽然想挣扎,可是士兵与马匹都受不了这里的湿热,一批又一批病倒了。胡马云只得与舍尔汗讲和,接受舍尔汗提出的条件,在孟加拉一带独立称王。
胡马云在讲和后,整顿军队,准备返回阿格拉。他的军队到达恒河边,因为人困马乏,便解甲休息,预备翌日渡河。
四更时分,胡马云的军队都在营帐中熟睡,打着鼾声,舍尔汗的军队突然偷袭。因为舍尔汗并不以和解为满足,他要把胡马云置于死地,以便进攻北印度,自己做印度皇帝。
胡马云的军队从睡梦中惊醒,猝不及防,被杀无数。
胡马云丢掉妻室,落荒而逃,在仓促中带了几个随从,骑上马背,把马赶下恒河,向恒河对岸逃去。
那时,恰逢恒河水涨,又阔又深,水势又急,马匹不易泅渡。胡马云的坐骑被水冲向下游,他从马背上跌入水中,几乎淹死。
这时,来了一个背着羊皮袋的灌水夫,把皮袋吹饱,叫胡马云伏在浮起的皮袋上,用劲划水,才从万分危急中捡了一条命。
这位莫卧儿皇帝答应灌水夫,等他回到阿格拉,将让灌水夫坐上他的王座,做三个钟头的皇帝。
当胡马云回到阿格拉,这位灌水夫骑着牛,带着他的灌水袋来了。
胡马云很守信用,果真让这位低贱的灌水夫坐上他的王座,做了三个钟头的皇帝。
灌水夫坐上王座,下令把他曾经救了胡马云生命的羊皮袋,割成一块一块的小圆块,打上印记,作为钱币使用,又下令赠送许多财物给他的亲戚朋友。
胡马云都照着灌水夫的命令,一一做了。舍尔汗打得胡马云丢弃妻室、落荒而逃后,于1539年12月自立为王,称舍尔沙,并以他的名字铸造钱币。“沙”系波斯语,意为帝王。[2]
从此,胡马云避居德里,闭门不出。但是,舍尔沙仍不肯罢休,紧追不舍。
1540年5月17日的曲女城之役,胡马云再次败于舍尔沙之手,他的4万大军丧失殆尽。
胡马云逃到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后来因数次失利而转往腊其普德,这里的王公又拒绝他入境。
胡马云不得不流浪于沙漠地带,他所住的地方和他的数十名随从人员不断遭受袭击。在沙漠中流浪了一年之后,胡马云辗转到了信德的东南部。
胡马云向他的三弟乞求援助,可是,他三弟不但不理他,反而出兵攻击他。于是,他又退到信德。
在舍尔沙和他三弟的追击下,胡马云再也无法立足于印度这块土地,于是,他只得逃亡波斯,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流浪生活。
正如《印度通史》所写的那样:
“他从最近还由他统治的每一个地方被驱逐出去,深恐自己可能落到他弟弟的手里,他决定放弃他父亲的帝国,投奔到一个陌生人那里去,求助于人家那种可疑而未经尝试过的慷慨去了。”[3]
巴布尔奠定的莫卧儿帝国,在胡马云手里暂时丢失了。
舍尔沙占领德里和阿格拉后,建立了历时15年的苏尔王朝,并把势力扩大到拉贾斯坦、马尔瓦、旁遮普、木尔坦和信德。
为阻止胡马云卷土重来,舍尔沙采取高度集权的、开明的君主专制统治,实行了行政、经济、司法、军事、宗教等改革,使苏尔王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帝国。
尽管舍尔沙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富汗人,但他对异教徒毫不歧视,在军政两方面都重用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本地人,他自己直接指挥的各军区的将领中,也有不少信奉印度教的军人。
他建立了一套法律和司法制度,各省各县都有法庭,每个村庄也有人负责处理地方司法事件。每个县除法官外,还有军事长官和管理出纳的账房各一人,设会计两人,一人用印地文记账,一人用波斯文记账。村治很严格,地方上平静而无盗匪出现。
他还整顿税捐,不许中饱私囊。田地经过丈量,既可以货币纳赋也可以实物纳赋。田赋有定额,最高不超过农田收获的四分之一。
他还发展交通、运输和传递邮件的驿站。印度当时共有4条公路:第一条自东孟加拉直达西北边境,长约2000英里;第二条自阿格拉向南至印度中部的塔普提河北岸;第三条自阿格拉往西到腊其普德的奇托尔;第四条自拉合尔出发,西南至木尔坦。公路两旁树木参天,沿路有不少旅店供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行人住宿及休息。
舍尔沙所创建的这些制度和政策为阿克巴所继承和发展,有些被后来的英国统治者所采用。
然而,正当舍尔沙的霸业顺利进展的时候,1545年,他突然在一次火药爆炸事故中丧生。
在印度中世纪历史上,舍尔沙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和成功的征服者。他全凭自己的功绩和才能,从非常卑微的地位上升为阿富汗人复兴的领袖和印度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
他在军事上的性格特征是谨慎和胆略的罕见结合;他的政治行为是公开而仁慈的;他的宗教态度摆脱了中世纪的偏执;他为自己修建的宏伟陵墓,直至今日,仍充分证明了他对建筑的杰出鉴赏力。
《印度通史》写道:舍尔沙朝代在建筑上的精美风格体现在萨萨拉姆那里的他那高贵的陵墓上。它那金字塔形的圆顶屋,在夕阳西下时看起来使人难忘的屋顶的侧影,一种安排得很精美的庞然大物的感觉,它那逐渐缩小的台阶的均衡,从方形变为八角形和从八角形变为圆形的协调的变化,它各部分的淳朴、宽广和均匀,这一切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伟大的美的效果。印度以几处非常壮丽的陵墓而自夸,但在萨萨拉姆的舍尔沙的岛状陵墓,灰色而沉郁,可能是一切陵墓中最令人难忘的。
然而,舍尔沙在印度中世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于他成功地驱逐了莫卧儿入侵者,建立了强大的王朝,更主要的是他在行政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对后世,特别是对阿克巴大帝发生过深远影响的改革和创新。
如《高级印度史》所评论的,舍尔沙作为统治者的才干比他在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更加值得注意。他五年短暂的统治时期的特点是对一切行政部门进行了谨慎而有益的改革。其中有些改革所采取的方法是恢复和改革印度教徒以及穆斯林的各种旧的印度行政制度,而其他一些改革则完全是独创性的,确实构成了古代印度和现代印度之间的桥梁。
基恩先生如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包括英国政府——曾显示出像这个帕坦人这么多的智慧,他以开明君主的精神试图把一个帝国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宽广基础之上。
事实上,他的统治的真正意义在于,他从自己的身上体现了在印度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所必须具备的那些品质,还在于他从多方面为光辉灿烂的阿克巴体制奠定了基础。
若非他只统治五年就意外地逝世,莫卧儿人绝不会那么快就卷土重来。史密斯评论说:“要是舍尔沙还活着,‘伟大的莫卧儿王朝’就不可能登上历史舞台。”[4]

1540年修建的舍尔沙陵墓。它建在一个人工湖的中央,预兆了莫卧儿建筑艺术的不朽
舍尔沙比胡马云更有资格登上印度的王位。胡马云继承了一个中亚细亚冒险家征服得来的地盘,这个冒险家除了武力之外不能为他的王朝统治印度提出任何有力的理由;而舍尔沙家族虽然来自边境地区,可是已在印度境内居住达三代之久。此外,舍尔沙作为帝王的禀赋特别高超,而且他所取得的成就比攻城略地要大得多。
舍尔沙所建立的阿富汗帝国,在他逝世后没有持续多久。这位坚强有力的人物的消失及其继承者的软弱,导致了阿富汗贵族的妒忌心理和不服管束的痼疾再度复发,使整个王国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之中,从而为莫卧儿人卷土重来铺平了道路。
胡马云经过十多年的颠沛流离、含辛茹苦的流浪生活后,在波斯萨非王朝的帮助下,出师重征印度平原。
波斯人、阿富汗人和突厥人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所信奉的是什叶派,统治印度北部和中部各地的阿富汗人有些信奉什叶派,有些信奉逊尼派。但来自撒马尔罕的突厥人,即莫卧儿王朝的王室则信奉逊尼派。
胡马云进入波斯境内的时候,波斯王塔玛斯普沙把他当作俘虏,迫使他皈依了什叶派。后来波斯王想乘机夺取坎大哈,便答应出兵协助胡马云打回印度。
胡马云在1544年率骑兵1.4万人,从阿斯卡里的手里夺取了坎大哈,将其交给波斯王。同时他的三位弟弟,阿斯卡里、欣达勒和卡姆兰,都依附了他。
后来,卡姆兰在信德发动叛乱,但被镇压下去。1533年,在一系列的纷扰中,卡姆兰被俘,并被挖掉双眼。这样,胡马云再度成为一家之长,选定喀布尔为他进攻印度的基地。
1555年,胡马云乘苏尔王朝发生内讧之机,从喀布尔出兵,直趋拉合尔。攻取拉合尔后,又东进大败苏尔王朝的军队,占领德里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胡马云抓住时机,收复了由于他自身的软弱和优柔寡断而丧失的领土的一部分,挽回了以往的失败,为日后莫卧儿王朝的牢固建立开拓了道路。[5]
胡马云为人很文雅,晚年却吸上了鸦片。虽然他懒惰而又吸食鸦片成瘾,但是很喜欢学问,他所爱好的科目是数学、地理、天文学、哲学和神学。他对书本爱好到总是随身带着一批精选的藏书,即使在行军时期也是如此。他在德里建立了一所学院,并把舍尔沙在普拉纳城堡修建的一个欢乐厅改为一所图书馆。
胡马云像其他帖木儿后裔一样,也爱好艺术。他把流亡波斯的时间花在研究中国和波斯的音乐、诗歌和绘画上,并且与波斯艺术家来往。平日每个星期,他都会听两次音乐,他曾从俘虏中选拔音乐家而给以优待。
他从波斯聘请了两位美术家,到德里来教他自己和他儿子阿克巴绘画。这两位外国艺术家与其印度的助手一道工作,形成了“莫卧儿画派”的核心。胡马云把这一画派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传给了阿克巴,而他的政治遗产则是朝不保夕的。
胡马云在德里统治仅7个月。1556年1月24日傍晚,他在宫内图书馆屋顶上同占卜星象的人谈话。当他听到晚上祈祷的警号,起身准备赴清真寺做祈祷时,不料,他所拄的拐杖没有扶好,失足从阶梯上跌下来,摔破了脑袋,两天后不治身亡。
阿克巴被指定为继承人。
部下为了避免引起骚乱,对胡马云的暴卒一直保密,直到阿克巴继位的准备工作就绪才宣布。
重振莫卧儿帝国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阿克巴的肩上。
[1]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25-426.
[2]RICHARDS J F.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I·5:The Mughal Empir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0-11.
[3]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57.
[4]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36.
[5]PRASAD I. The Life and Times of Humayun[M]. Bombay:Orient Longmans,1956: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