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更迭:愈演愈烈的夺位之争

一、王室更迭:愈演愈烈的夺位之争

奥朗则布的逝世,是强大的莫卧儿帝国瓦解的信号。

为了防止内战,奥朗则布留下了一份遗嘱,指令他三个在世的儿子穆阿扎姆、阿扎姆、卡姆·巴赫什和平地瓜分帝国。[1]

然而,他一咽气,他的三个儿子就开始为夺取德里的王位而互相残杀,同室操戈。

三兄弟中,老大穆阿扎姆当时任喀布尔总督,老二阿扎姆任古吉拉特总督,老三卡姆·巴赫什任比贾普尔总督。

卡姆·巴赫什僭称君王的称号,但他一步也离不开德干。穆阿扎姆和阿扎姆,则分别从喀布尔和古吉拉特,匆匆赶往阿格拉。

穆阿扎姆向阿扎姆建议,按父王临终前所定下的方案瓜分帝国,但阿扎姆不接受这一建议,而是决心自己坐上王位。于是,只有用武力解决问题了。

1707年6月,穆阿扎姆和阿扎姆兄弟俩,会战于阿格拉附近的贾焦,阿扎姆战败身亡。穆阿扎姆随即向德干进军,对付卡姆·巴赫什。

1708年,穆阿扎姆与卡姆·巴赫什会战于海得拉巴,卡姆·巴赫什战败,身受重伤,奄奄一息,不久因伤致死。

穆阿扎姆登上了王位(1707—1712年在位),称号“巴哈杜尔·沙”,也称沙·阿拉姆一世。

虽然穆阿扎姆是一个性情温良、一团和气、博学多识、尊严而又过分慷慨的人,但是他年事已高,老态龙钟,无法阻止帝国的衰落。

1712年2月27日,穆阿扎姆去世,他的四个儿子贾汗达尔·沙、阿济姆、贾汉沙和拉菲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新的王位继承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三个弟弟均被其长兄贾汗达尔·沙杀死。在佐勒菲卡尔汗的拥立下,贾汗达尔·沙登上了王位,佐勒菲卡尔汗做了宰相。

贾汗达尔·沙(1712—1713年在位),完全受制于一位名叫拉尔·古玛莉的宠妃,任其摆布。哈菲汗曾评论道:“在贾汗达尔·沙短促的统治时期,暴力完全起着支配作用,那是吟游诗人、歌手、舞女和演员那帮人的美好时代。”

贾汗达尔·沙注定无法长期享有权力,他被自己的侄子——阿济姆的儿子法鲁赫·西亚尔废黜,并在德里城堡被绞死。拥立国王的佐勒菲卡尔汗也被处决。

1713年,法鲁赫·西亚尔在萨伊德两兄弟胡赛因·巴尔哈和阿卜杜拉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1713—1719年在位)。

此后,萨伊德两兄弟开始行使国家的实际权力,把一个又一个王子推上王位。阿卜杜拉成了宰相,胡赛因·巴尔哈则成了军队统帅。

法鲁赫·西亚尔懦弱、胆小、卑鄙,既不坚决赞成坏事,也不坚决赞成好事,他的朝代自始至终是一个动荡而又令人困惑的朝代,并且以又一个皇帝的悲剧而告终。

从他统治时期伊始,他就对把他扶上王位的萨伊德两兄弟采取忘恩负义的行动,结果,招致了萨伊德两兄弟的怨恨。他们废黜了这位一无是处、净耍阴谋而又过河拆桥的皇帝,把他的眼睛弄瞎,并以不光彩的手段把他处决了。

《高级印度史》就此评论道:“干这种几乎是非干不可的事情的手段未免过分残酷了,太不顾垮台君主的个人尊严了,把被废黜的皇帝的眼睛弄瞎已成惯例,在这一点上,萨伊德人不应受到特别的责难,然而随后的禁闭的严厉程度却过分了,处死这个俘虏的性命更是一种完全不必要的极端行动。”

萨伊德两兄弟又把两个有名无实的国王——拉菲的两个儿子扶上王位,但几个月后,他们又把贾汉沙的儿子罗赫桑扶上王位,作为傀儡君主,称号“穆罕默德沙”。

但这位18岁的新皇帝并不像萨伊德两兄弟所预期的那样,是他们俯首帖耳的代理人,新皇帝找到了许多支持者,其中最能干的是德干著名的尼扎姆。

胡赛因·巴尔哈在讨伐尼扎姆的途中,遇刺丧命。阿卜杜拉为了保持他的权力,企图把拉菲的另一个儿子扶上王位,结果于1720年被击败下狱,并于1722年被毒杀。

1721年,尼扎姆被任命为宰相,但他是一位实干家,因与其他朝臣政见不合,帝国朝廷的气氛不适合他的性格,不久便离开朝廷到了德干,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实际上独立的王国。

穆罕默德沙(1719—1748年在位),并未因萨伊德人的垮台和尼扎姆离开朝廷而提高他的权力和威信。正如古拉姆·胡赛因在《旅行家》一书中所写:“他年轻、漂亮,爱寻欢作乐,沉溺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这耗尽了皇帝的精力。他对国事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其结果是极其不幸的。” [2]

结果,一个省接着一个省摆脱了帝国的控制,先是德干,后是奥德和孟加拉;马拉塔人到处建立他们的势力范围;贾特人在阿格拉附近独立;鲁赫拉阿富汗人在北恒河平原建立了罗希尔坎德土邦;锡克人在旁遮普活跃起来;纳迪尔沙的入侵给德里帝国以震撼性的打击。

这样,在奥朗则布去世后大约30年内,莫卧儿人的庞大帝国再也不是全印度的政治单位了,它已分裂成无数独立和半独立的土邦。

穆罕默德沙去世后,他的儿子艾哈迈德沙继位。艾哈迈德沙(1748—1754年在位)无力对付各种分裂力量,这些力量在四周都已发展到令人惊恐的程度。

帝国的版图迅速缩小,小到只有德里周围的一个小小的地区。

1754年,艾哈迈德沙被德干已故的尼扎姆之孙伊马德废黜,并被弄瞎了眼睛。伊马德扮演了萨伊德兄弟的角色,把一直被长期软禁的贾汗达尔·沙之子阿济兹扶上王位。

阿济兹(1754—1759年在位),采用了与奥朗则布一样的称号,自称为“阿拉姆吉尔二世”。但他觉得自己在王位上也跟从前被禁闭时一样是个囚徒。

阿拉姆吉尔二世不甘于自己的处境,企图摆脱拥有无上权力的伊马德的控制,但结果却只导致了自己的毁灭。根据伊马德的命令,阿拉姆吉尔二世被处死。

阿拉姆吉尔二世的儿子和继承人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年在位)受到野心勃勃而又无所忌惮的权臣的敌视,在1788年10月被权臣卡迪尔废黜,不得不如同一个流浪汉一样到处漂泊。

这个不幸的皇帝在经历过许多兴衰际遇之后,不得不投身于英国人的保护之下,以领取年金为生,直到1806年去世为止。

沙·阿拉姆二世的儿子阿克巴二世(1806—1837年在位),算是幸运,一直保持皇帝的头衔,在德里生活到1837年。

莫卧儿王朝亡于巴哈杜尔·沙二世(1837—1858年在位),英国人怀疑他帮助1857—1859年叛变的印度土兵,把他流放到仰光。这个王朝的名字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巴哈杜尔·沙二世于1862年死在仰光。

18世纪期间贵族品质的败坏,也是加速莫卧儿帝国迅速衰落的一个因素。这时的贵族,再也不像16世纪、17世纪的贵族那样起到有益的作用了。他们所渴望的只是扩大自己的势力和个人升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使国家陷入激烈的内战、灾难性的阴谋倾轧、无可挽回的混乱局面和无政府状态。

萨尔卡尔爵士评论道:“在认真推敲莫卧儿历史的研究者看来,没有比贵族的衰退更令人惊奇的了。这些主人公只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为舞台增加光彩,而没有留下高尚的子孙。阿卜杜尔拉希姆和马哈巴特,萨杜拉和米尔·朱姆拉,伊卜拉欣和伊斯拉姆,在17世纪创造了印度的历史,但继承他们的儿子中,个人能力甚至一个敌不了他们中的半个,孙子辈则更是如此。”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这个国家后期的统治者无能和缺乏决心,他们没有能力选择正直类型的人去管理行政,而让自己被抱有偏见和堕落的谄媚者的自私自利的谗言所左右。因此,一旦皇帝是个懒汉或傻瓜,他就再也不能主宰和支配贵族了。那么,他们就自然致力于夺取朝廷或各省的控制权了。

[1]SMITH V A. The Oxford History of India[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520.

[2]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