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境沦陷:完全的殖民地生涯

九、全境沦陷:完全的殖民地生涯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推销急剧增加的工业品,英国资产阶级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扩张政策。地处印度西北边陲的信德,首先成为被征服的对象。

长期以来,信德是莫卧儿帝国的一个省,以有阿克巴大帝的诞生地阿尔科特而闻名。

18世纪末,信德由来自俾路支的塔尔普拉家族控制,分为凯尔普尔(上信德)、海得拉巴(下信德)和米尔普尔三支,分别由阿米尔统治,这些阿米尔又结成一个联盟。

英国对信德的商品市场垂涎已久,但由于交通不便,贸易发展不快。19世纪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英印当局调整了它的西北边境政策。

为排除法国在信德的影响,英印当局1809年与阿米尔签约,不许法国人在信德留居。1820年又把这个禁令范围扩大到欧洲人和美国人。

1831年,东印度公司的官吏亚历山大·伯恩斯溯印度河而上,调查了各地的市场和贸易情况。他的调查结果使英国政府第一次注意到信德政治和商业的重要地位。

一位有头脑的信德人预言道:“现在信德完了,因为英国人已经看到了这条河流。”[1]

1831年,关注信德已久的旁遮普统治者兰吉特·辛格向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建议瓜分信德,遭到了拒绝,企图独霸信德的英国却逼着阿米尔在1832年4月与它签约,规定印度河开放通商,但是不准战舰航行或运送军用物资。

1838年4月,英印总督奥克兰德伯爵又迫使阿米尔签订新约。条约规定阿米尔在海得拉巴接受英国的驻扎官,并允许他及其卫队在信德自由行动。阿米尔接受英国人为仲裁人,调解与锡克人的纠纷。

这个条约的直接后果是把阿米尔置于英国人的保护之下。阿富汗战争爆发时,英国公然违背1832年条约,通过信德调遣军队。

1839年2月,在武力威胁下,阿米尔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同意在希卡普尔和巴卡尔驻扎英国辅助军队,每年为其开支30万卢比作为维持费用;在卡拉奇为英国军事物资提供仓库,在必要时为阿富汗战争提供军队;取消英国商品通过印度河的一切税收;不经英国同意,阿米尔不能与任何国家谈判。

这实质上等于将信德变成了英国殖民者的藩属领地。

为了进一步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新任总督埃伦巴勒同好战的查尔斯·内皮尔取代了乌特拉姆,接任海得拉巴的驻扎官。

查尔斯·内皮尔爵士性情急躁,感情冲动,他的所作所为根据的是这么一个道理,就是兼并信德虽然行为恶劣,但不失为一件慈善之事,因此他的工作就是要找一个借口,使一件强盗行为做得好像很有道理。

因此,即使英国人在阿富汗遭到惨败的时候,阿米尔也没有在后方制造任何麻烦,但一心要兼并信德的英国殖民当局仍寻找借口,指控他们敌视英国人,迫使他们接受屈辱的条约,割让领土,为航行在印度河上的轮船提供燃料,交出铸币权。

在阿米尔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之前,内皮尔就出兵占领了要求割让的领土,并把著名的城堡伊曼加尔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接任司令官的乌特拉姆“劝告”阿米尔签订条约,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阿米尔不得已接受了“劝告”。

民众了解真相之后,情绪激动,立即攻击了乌特拉姆的寓所,使他不得不逃到汽船上避难。这为英国殖民者正式发动战争提供了口实。

1843年2月17日,内皮尔率领3000人的军队在米亚尼重创由3万人组成的信德军,占领了海得拉巴。

3月,米尔普尔陷落。8月,信德被正式并入英帝国,那里的阿米尔被放逐。内皮尔获得了7万英镑的奖金,并被任命为信德第一任总督。

内皮尔的高压行为受到大多数作家的指责,英尼斯说:“如果阿富汗事件是我们历史中最不幸的事件,那么信德事件在道义上就更不能使人原谅。”

内皮尔却煞费苦心地想出种种荒谬的理由替自己的政策和行为辩护。他说:“我们没有权力攫取信德,但我们要这样做,这将是一件很有利、很有用、很人道的坏事。” [2]

就这样,英国殖民者先施展外交手段,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继而进行军事占领,兼并了信德,为最后完成印度全境的征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锡克王国统治下的旁遮普是英国征服印度的最后一幕。

16世纪初,那纳克创立锡克教团。在反对莫卧儿人和阿富汗人的斗争中,锡克教团逐渐发展成为军事社团,即12个类似王国模式的“米斯尔”,拥有7万骑兵,其中最强大的是班奇,占有拉合尔、阿姆利则和旁遮普西部大部分地区。苏克查基亚属于较小的米斯尔,军事力量有限,封地狭小。

它们之间的联系只是每两年在阿姆利则召开一次会议,实际上经常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倾轧。最后是兰吉特·辛格统一了旁遮普,建立了强大的锡克王国。如坎宁所说:“他按照相当明智的计划行事,把各色各样的原子和散乱不堪的分子统一与凝聚起来,将增长中的锡克民族构成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家或联邦,正如哥宾德曾将一个教派发展为一个民族,并应用那纳克的全部成规,而且获得成效一样。”

兰吉特·辛格生于1780年11月2日,小时因患天花,左眼失明。少年时,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经常在军营中陪父亲征讨,是在戎马生活中成长起来的。12岁时,父亲去世,他成为米斯尔的统治者。17岁时,他抛开保护人,直接执政。

他英勇善战,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征服了萨特累季河以西的所有米斯尔,并开始向河东扩张势力,在1806年占领了卢迪亚纳。兰吉特的威胁引起了河东的米斯尔首领的恐惧,于是有些首领开始转向英国人,请求保护。

从战略和外交的角度,英国人认为必须阻止兰吉特向朱木拿河流域扩张,但又担心他和法国联合起来对英国构成威胁,因而不敢破坏与他的友好关系,因此,总督明托勋爵耍了两面派手法,派遣梅特卡夫与兰吉特谈判,订立反对法国人的攻守联盟。

兰吉特看到了英国人急需他的合作,就尽量占领萨特累季河左岸的领土,并要求承认他对全体锡克人的统治。但是,这时由于拿破仑忙于入侵西班牙,法国无暇东顾,因而英国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

明托勋爵派遣奥克特洛尼率军强迫兰吉特接受他们的要求。奥克特洛尼发表一项声明,称萨特累季河左岸的诸邦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

最初,兰吉特不肯接受这项要求,但由于顾虑英国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可能受到锡克首领们与英国人的联合进攻,最后作了让步。1809年4月,他与英国在阿姆利则签订了永久友好条约。

这个条约把萨特累季河左岸的诸邦置于英国保护之下,把英属印度的边界从朱木拿河推进到萨特累季河,同时也使兰吉特向东扩张的雄图化为泡影。他的传记作者指出:“未能合并萨特累季河这一边的诸土邦,是好战的锡克民族主义的悲剧;萨特累季河这一边的诸土邦成功地得到英国政府的协助,标志着古鲁哥宾德·辛格的伟大创造的解体。”

兰吉特在东方的扩张受阻后,便加强其他方向的扩张。从19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20年间,他先后占领了康拉、阿托克、木尔坦、克什米尔、拉达克和白沙瓦,成功地建立起一个领域宽广、闻名遐迩的王国。若不是英国人出面干预,他也会占领信德。 [3]

兰吉特是印度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他的外貌并不特别俊秀,并因出天花而左目失明,他却有一种令人产生好感的态度、谈吐及感人的仪表。

兰吉特是一个天生的统治者,他所享有的盛名,主要是由于能将相互敌对的锡克诸土邦奇迹般地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民族君主国。他的传记作家之一莱佩尔·格里芬爵士说:

“要是我们打破成见,不重因袭的德行,熟察他之所以高出他的同辈的稀有品质,我们只能证实他为一个英雄,一个人君,一个置于圣祠最深处受人尊敬的地位,为历史所尊崇,并为人们所公认的有数的伟大人物。”

一个到过兰吉特朝廷的法国旅行家维克托·雅克芒,曾把他描写为一个非凡的人物,一个拿破仑的缩影。

兰吉特深知要想完成他向自己提出的任务,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锡克酋长所招募的士兵虽然英勇,但对战争技术一无所知,所以他要将他们彻底改变成一支坚强而有战斗力的国家军队,完全置于他的指挥之下。这支军队的坚定性与宗教热情,自克伦威尔“铁骑兵”以来,还没有能与它匹敌者。

兰吉特是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对他的政府有绝对控制权,但他并不是一个执迷于过分集权思想的暴君。他的政府中保留有“下级职权”,民政方面也不过分严厉。

在兰吉特的王国内,工商业很繁荣。有些英国作家曾称赞这位锡克国王对东印度公司的实力有着政治家的认识,信赖英国人的诺言,忠于他的誓约,在这些方面与海德及铁普不同。

有些批评家认为,他和英国人交涉时,缺乏刚毅和大无畏的政治家魄力,他缔造了一个锡克王国,可是没有设法防止英国人的支配。

在地图上英国的版图是红色,兰吉特曾指着地图激动地说:“不久它将变成通红。”可见,他对于英国的支配已有一种预感,已经意识到英国人是他的国家的心腹大患,有朝一日整个印度地图会成为红色。他选择了最少抵抗的路线。

总之,兰吉特是印度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在他执政期间对内实行了比较得民心的经济和宗教政策,为旁遮普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他仿效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和战术,改造了自己的军队,大大加强了军事实力,不仅成功地保卫了印度的西北边境,而且结束了旁遮普封建割据的状态,建立了北起中国边境,南至信德的强大锡克王国。

虽然他对阻止阿富汗的侵略是成功的,但是他对英国扩张势力的防范却软弱无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助纣为虐,派兵支援英国对阿富汗的侵略。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1839年6月27日,兰吉特去世,时年59岁。[4]

当兰吉特去世的时候,锡克人正处在其势力的最高峰,但如戈登爵士所说:“然后它爆裂了,在渐渐失去光辉的烈焰中消失了。”

兰吉特去世后,王室、朝臣和谋士各方力量早已结成党派,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王位之争迭起,4年之中更换了4个国王。由军官组成的拉合尔军人团委会成了国家的权力中心。

1844年,年仅8岁的兰吉特的幼子达利普·辛格被扶上王位,但国内的混乱仍然不止,最终导致了两次英锡战争。

英国征服信德之后,就开始准备对最后一个独立的印度国家——锡克王国发动进攻。他们把军队和大炮悄悄地调到萨特累季河沿岸和西北边境的新建防区。

在1838年,与锡克相对的萨特累季河边境还只有2500名英军,到1844年就剧增到3.2万名。英国在信德也部署了军队,准备进攻木尔坦。在萨特累季河上架设的船只已准备就绪,战争迫在眉睫。

早在1843年10月,英印总督埃伦巴勋爵在给惠灵顿公爵的信中扬言:“旁遮普归由我们进行管理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我看这种情况明年不会发生,但是终究不可避免。”

拉合尔军人团委会反对与英国人开战,因为与英国殖民者发生冲突对于锡克王国来说是危险的。但是,拉合尔宫廷的大臣和谋士则极力主张军队和英国人开战,并希望在战争中削弱军队的力量,以摆脱他们对国家的控制。

为了收税,锡克军队越过萨特累季河,来到了拉合尔王室的领地,受到了英国殖民军的攻击。1845年12月11日,拉合尔军人团委会为了自卫派军队来到了萨特累季河左岸。

英印总督哈丁勋爵认为这是挑起战端的最佳借口,于12月13日正式对旁遮普宣战,并宣布达利普·辛格在萨特累季河左岸的领地并入英属印度。

到1846年1月,双方共进行了三次大会战。

第一次会战是在穆德基展开的。这是一场激烈的血战。起初,英勇的锡克步兵向英军发起猛烈攻击,打得英军丢盔弃甲,但后来,在紧要关头,锡克军队统帅拉尔·辛格逡巡不前,锡克人失去良机,终至败北,伤亡惨重。英军也伤亡很大,死伤872人,其中包括两位少将。

第二次会战是在费罗兹沙展开的。英军猛攻这里的锡克防御工事,锡克人顽强抵抗,将英军一队又一队击退。英军总司令后来追述:“在那个恐怖的夜里,我们处在严重而危险的境地。”

但是,英勇的锡克战士又一次被他们的将军泰杰·辛格出卖,他突然离开阵地,无故下令退却。于是,锡克人终于退出战斗,使敌人大为欣慰。马勒森曾说:“要是有一个有指挥才能的主将指导锡克军队的行动,精疲力竭的英国人是无法得救的。”

双方损失都很惨重。英方死694人,内有103名军官,伤1721人;锡克人方面伤亡8000人,还有73门大炮被毁。

第三次会战是在阿利瓦尔展开的。起初,锡克军队在布德瓦尔的一次小接触中获胜,后来在阿利瓦尔会战中,被英军打败,丧失大炮67门,并被赶出萨特累季河。

1846年2月10日,双方在萨特累季河畔的索布拉昂进行了决战。锡克军战士表现出惊人的坚定和决心,“以英雄的勇猛、十字军的热情与犹太教徒的拼死决心,发誓不战胜敌人,即持剑而死”。

但是,指挥官拉尔·辛格和泰杰·辛格不仅向敌人出卖了所有的情报,而且在战斗的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并且拆毁了浮桥,使被逼到河畔的锡克军战士腹背受敌,几乎全军覆没。

英国人在索布拉昂的胜利是决定性的,它解除了来自“在印度所遇到的最勇敢、最坚定的敌人方面”的危险。英国当局在欢庆锡克人失败的时候,授予总督哈丁和总司令休·高夫以贵族爵位,各级官员都得到优厚的封赏。

2月20日,英军占领了拉合尔,由于英军力量不足,当时哈丁没有宣布吞并旁遮普。

1846年3月9日,双方签署了《拉合尔条约》,规定把萨特累季河左岸的所有领土,比阿斯河和萨特累季河之间肥沃辽阔的河间地区割让给英国;战争赔款1500万卢比,三分之一用现款支付,三分之二用出卖克什米尔和查谟地区所得款项支付;裁减锡克军队,步兵减至2.2万,骑兵减至1.2万,36门大炮交给英国人,不经英国人同意不得雇用外国人。

1846年年末,双方又签订了补充条约,规定成立由英国驻扎官亨利·劳伦斯爵士控制的八人摄政会,辅佐国王达利普·辛格执政。

这样,英国殖民者实际上不仅控制了锡克的军队,而且控制了全国的财政。第一次英锡战争后,锡克不仅疆域缩小了,而且还成了英国的被保护国。

1848年1月,新上任的总督大贺胥是个十足的极端扩张主义者,他不放弃一切扩张领土的机会。他不满足英国对旁遮普的政策,时刻准备吞并旁遮普。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发动第二次英锡战争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次英锡战争的导火线是木尔坦起义。由于税收的减少,木尔坦省督穆尔拉杰陷入财政困境。而英国驻扎官指使拉合尔摄政委员会仍要他交出200万卢比,作为他任职的代价,并要他交出拉维河以北的全部领地。

1848年3月,穆尔拉杰愤然辞职。摄政会任命新的省督,并由两名英国军官陪同前往木尔坦。这一举动损伤了木尔坦人民的尊严,4月20日,愤怒的民众杀死两名英国军官,宣布起义。

穆尔拉杰接受了起义的领导权。8日,哈扎拉省督恰特·辛格起义;9月,被英国驻扎官派往木尔坦参加围城的恰特·辛格之子舍尔·辛格率部倒戈,加入了穆尔拉杰的行列,使局部起义发展成为锡克全国规模的起义。

1848年10月10日,大贺胥宣战。他说:“锡克民族不接受以往的教训,自行要求战争,先生们,我保证,他们将会遇到一次猛烈的战争。”

11月16日,英军司令高夫勋爵与舍尔·辛格在拉姆纳加尔进行了第一次会战。1849年1月13日,在奇连瓦拉的战斗十分激烈,锡克军奋勇作战,英国人以高昂的代价,取得了“皮洛士式”的胜利,死602人,伤1651人,3个团的旗帜与4门大炮被俘获。董事会被迫派内皮尔接替高夫。

但是,在内皮尔到达之前,高夫却在2月21日古吉拉特的决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古吉拉特战役“以炮兵活动为主,并被称为‘炮战’”。在这次战役中,锡克士兵作战和以前同样骁勇,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指挥而失败。

锡克人遭到巨大的损失,他们的失败是彻底的,已经没有再行抵抗的希望了。英国人的牺牲比较少,死69人,伤670人,而他们的胜利是决定性的。

大贺胥说道:“古吉拉特战役,必须被看作是英国历来在印度的战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从大好的时机上,从光辉的和决定性的战果上,都是值得纪念的。”

3月21日,舍尔·辛格和恰特·辛格缴械投降。

3月30日,大贺胥宣布兼并旁遮普。他声明说:“虽然这可能和大家过去的见解,还和大家现在的见解相违反,但是兼并旁遮普是供我们选择的最有利的政策。我坚信我们不应建立一个友好的锡克强国。”

那位不幸而年轻的国王达利普·辛格被废黜,只得满足于每年50万卢比的年金。他和他的母亲拉妮·钦妲被送往英国,他最后信奉了基督教,作为英国地主在诺福克住了一个时期。后来他回到旁遮普,恢复了他过去的信仰,但没有恢复他过去的职位,拉妮·钦妲则客死于伦敦。

这样,印度最后一个能与英国抗衡的王国消失了。这是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的重大步骤,它不仅把英属印度的边界推到了阿富汗的边境,使英国统治的疆域达到了印度的天然边界,而且使英国最后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

[1]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97.

[2]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98.

[3]R. C. 马宗达,H. C. 赖乔杜里,K. 达塔. 高级印度史[M]. 张澍霖,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98.

[4]R. C. 马宗达,H. C. 赖乔杜里,K. 达塔. 高级印度史[M]. 张澍霖,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