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争霸:帝国的衰落
六、英法争霸:帝国的衰落
长期以来,英国和法国既在欧洲处于敌对状态,又在印度次大陆上各怀霸权野心。莫卧儿帝国的衰败,为他们提供了厮杀争霸的条件。
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激烈争霸的主要战场在卡纳蒂克,即科罗曼德尔海岸及其狭长的腹地,这是欧洲人的叫法。他们先后在这里进行过三次战争,最后英胜法败,使英国垄断了印度的商业霸权,并为建立殖民统治准备了先决条件。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起因是欧洲的奥地利王位继承问题。1740年,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逝世,由其女玛丽亚·特蕾莎继位,普鲁士拒绝承认,并兵戈相向,奥普之间爆发战争,英国站在奥地利一边,法国则站在普鲁士一边。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本来是奥普之间的王朝战争,由于英法等国卷入,而演化为一场国际争霸战争,战区由欧洲扩展到印度和北美。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即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扩大,其实质是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扩大在印度的势力范围。[1]
战争在欧洲进行的头几年,在印度的双方,因各自的原因按兵未动。后来,巴尼特指挥的英国海军捕获了法国船只,法国驻本地治里总督迪普莱克斯召来了法国驻毛里求斯总督拉·布尔东奈的援助,硝烟突起。
法国本地治里总督迪普莱克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殖民主义者,早就想称霸印度,趁印度内乱之机,在南印度建立一个殖民帝国。他认为只要有一支按欧洲军队方式训练的印度雇佣军,就可以征服或控制混乱中出现的印度小封建国家。
早在1740年,他就开始建立由法国军官指挥的土著队伍,是为印度土兵之始。他认为在诸侯纷争的情况下,最有效的扩张法国势力的途径是设法干预其内政,利用其纷争。他首先把这种策略用在海得拉巴,果然奏效。他使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活动发生急剧转向,建立殖民帝国的目的超过商业利益考虑,成为首要任务。
当英国人准备行动时,突然发现法国人已走在他们前面。英国人立即仿效法国人建立印度土兵队伍,时间为1746年,并且也开始插手印度的内争。英法殖民者有同样的野心,又决不愿让对方占据优势,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尖锐冲突,演化为战争。
法国毛里求斯总督拉·布尔东奈是一个诡计多端、精力充沛的人,他已将毛里求斯和路易港变成印度洋的牢固要塞。在接到迪普莱克斯的求援后,立即率领8艘军舰来到印度。
1746年7月6日至7日,法国舰队和英国舰队交锋,英方失利,向胡格列慌张逃去,马德拉斯海岸处于法国舰队控制之下。
于是,法国人乘胜从陆地和海上两面包围马德拉斯。当法国人乘胜进攻时,英国人呼吁当地纳瓦布(相当于总督)援助。纳瓦布虽然向法国人发出了警告,但法国人置之不理,只是伪称攻占马德拉斯后将它归还给纳瓦布。
于是,纳瓦布袖手旁观,保持中立。围困了不到一个星期,法军攻占了马德拉斯,9月21日逼英军签署了投降书,法军仅阵亡6人。到这时为止,英国人在陆地或海上同法国人的作战,都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无能。
后来,纳瓦布要求法军实现诺言,交还马德拉斯。但迪普莱克斯拒绝交还。纳瓦布在盛怒之下,派其长子马法兹·汗率领1万大军封锁马德拉斯,然而法军突围,并重创纳瓦布军队,迫使其撤往圣·托梅。纳瓦布不甘心失败,又在阿迪瓦尔河岸与法军激战一场,又遭惨败。
这是印度军队与欧洲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交战,印军失败了,其影响是深远的。这次法国人轻而易举获得的胜利,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的决定性事件之一。
当代历史学家奥尔梅写道:“自从上次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在和伟大的莫卧儿军队作战时获得过决定性的胜利以来,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以前经营失败的经验和军事力量的薄弱(由于长期废弃武备,这在当时各殖民地普遍如此)早已使他们相信摩尔人是勇敢的劲敌,这时法国人却以一营人击溃了全军,因而立刻打破了那种胆怯的说法的魅力。” [2]
法国暂时似乎大获全胜,他们的重大收获和威望的增长,似乎超过了他们最大的期望。
法国人获胜增强了迪普莱克斯从科罗曼德尔海岸驱逐英国人的信心。这时迪普莱克斯和拉·布尔东奈产生了分歧,拉·布尔东奈主张在得到一大笔赎金后将马德拉斯交还给当地纳瓦布,而迪普莱克斯坚决反对。
就在这时,法国舰队遭到了一次飓风侵袭,损失惨重,拉·布尔东奈被迫将他的船只撤出印度海面。迪普莱克斯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了,他正式废除拉·布尔东奈和马德拉斯参事会达成的协约,彻底地洗劫了马德拉斯。
不久,在卡纳蒂克纳瓦布的支持下,迪普莱克斯对本地治里以南25公里的圣大卫堡发起攻击。但由于拉·布尔东奈的撤离,英国人重新获得了制海权,法军长达18个月的围攻,以失败告终。
1748年6月,海军少将博靳科恩率领的英国庞大舰队从英国赶到印度,以报复马德拉斯的失守。英国人从陆上和海上两路包围了本地治里。由于英军缺乏军事技术,久攻不克,只好在10月雨季到来之时解除了对本地治里的围攻。
正当英国人准备再度包围本地治里之时,在欧洲签订的《亚琛条约》,结束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根据条约,英法双方同意在印度停止敌对行动,法国把马德拉斯交还英国,英国在北美把路易斯堡交还法国。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至此结束。
这次战争虽然没有使英法的领地发生根本变化,但仍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印度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前,纳瓦布是卡纳蒂克的主人,英法殖民者只不过是外来者或属下,其活动必须服从纳瓦布的意志,战后则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国把马德拉斯交还英国后,英国人却不再向纳瓦布缴纳战前一直缴纳的1200金币的年金。
另外,战争期间,英法双方的军事力量都有很大的扩充,停战后这些军队并没有解散,成为英法殖民者奴役印度人民和进一步争霸的工具。这次战争只不过是英法争霸印度的序幕,为迪普莱克斯开始的扩张计划做了一次预演而已,激烈的争夺战还在后面。
英法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没有解决双方矛盾,因而发生第二次较量就是必然的了。他们利用印度王公的王位继承纠纷,各自扶植自己的傀儡,进行激烈的争夺政治霸权的斗争。
第一次卡纳蒂克战争证明了制海权的至关重要性。它表明,无论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不能获得决定性的永久胜利,除非他们能够控制海洋。英国人在海上的优势举世公认,这使法国人的前途非常暗淡。此外,法国人的势力实际上只限于卡纳蒂克一地,而英国人在孟买和孟加拉都有重要的殖民地。
因此,在任何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国人都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从本国供应物资或在印度就地取得物资,都是如此。法国人对英国人最后胜利的机会,看来确实渺茫。对于这种暗淡的前景,别的什么人都一定会感到沮丧,但迪普莱克斯聪明机智,他看到了克服困难的出路。
纳瓦布在马德拉斯败北的一幕,给予他深刻的印象和启示。纳瓦布的大军被少数法军在陆上彻底击溃,证明在战争中,新式的装备和良好的军纪,要比单纯的人数优势重要得多;而且还说明,庞大的亚洲军队已不能再同即使是一小股的欧洲军队相匹敌了。
迪普莱克斯从中认识到,有了这支装备精良、军纪严明的军队,他就拥有了一件有效的武器。在印度王公之间的纠纷中,这件武器可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因此会得到处于动荡之中的封建王公的竞相争宠。有了印度当权者的威望与资源的支持,法国人对付英国人终将绰绰有余。
于是,迪普莱克斯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大胆的政策,即利用印度王公纠纷捞取政治霸权,这种政策的最后结果改变了整个印度历史的进程。
第二次卡纳蒂克战争(1749—1754),发生在德干和卡纳蒂克政局混乱的情况下。当时在德干的首府海得拉巴和卡纳蒂克首府阿尔科特的宫廷里,王位继承权的纠纷屡见不鲜。
1748年,海得拉巴的创立者尼扎姆·乌勒·穆勒去世,他的次子纳西尔·姜格继位,然而他的孙子穆扎法尔·姜格,却以莫卧儿皇帝已任命他为德干的总督为由,要求继承王位。
类似的王位之争也发生在卡纳蒂克。卡纳蒂克的纳瓦布多斯特·阿利去世后,安瓦尔·乌德·丁被任命为纳瓦布,但前任纳瓦布的女婿金达·萨希卜企图夺回他岳父的王位。
法国迪普莱克斯支持反对者,并与之签订密约,组成3.84万人的三方联军。1749年8月3日,联军在韦洛尔东南的安布尔战役中,将对方军队击败,并杀死了卡纳蒂克纳瓦布安瓦尔·乌德·丁,其子穆罕默德·阿利逃往特里奇诺波利避难。
法国人的胜利使英国殖民者感到局势严重。于是,他们决心支持另一方,即支持纳西尔·姜格和穆罕默德·阿利。然而,英国人缺乏迪普莱克斯的魄力,他们未能结成一个有效的同盟。
结果,在1750年12月16日的维林马达帕特战役中,纳西尔·姜格战败被杀,他的军营遭到劫掠。法国人获得了非常多的战利品,“以至从参事到录事,从上尉到一等兵,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而那些后来入伍的军官,只得遗憾地回顾当时连一个小小的旗手都得到6万卢比的幸福日子。从来没有在本地治里见过这么多黄金。它敌得上普拉西战役的全部战利品”。[3]
这样,法国人支持的反对者分别夺取了王位。穆扎法尔·姜格任海得拉巴尼扎姆(意为君主),金达·萨希卜任卡纳蒂克纳瓦布,分别在海得拉巴和阿尔科特登上了王位。
感恩的新国王对法国盟友施以优厚的报酬,封迪普莱克斯为克里希那河以南莫卧儿帝国全境的总督,并将本地治里附近的奥里萨海岸领土割让给他。从此,迪普莱克斯在卡纳蒂克扩大了法国的势力。
迪普莱克斯政策的胜利,超过了他最乐观的期望。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个微不足道的外商团体,在德干和卡纳蒂克提高到了“太上皇”政府的地位。不论对盟友或敌人来说,迪普莱克斯的成功都简直是一个奇迹。
到这时,连思想最迟钝的人也能看出,要是让迪普莱克斯放手完成他的计划,英国人将会无可挽回地丧失其在马德拉斯的地位。英国政府和东印度公司都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于是,它们委任桑德斯为马德拉斯新总督,与法国人进行全力斗争。
这样一来,虽然英法两国当时没有在欧洲正式宣战,甚至也没有公开承认敌对,但它们却在印度从事一场公开的战争;名义上它们是印度地方势力的助手,实际上则是一场生死存亡搏斗中的主角。
为了支持避难于特里奇诺波利的穆罕默德·阿利反夺王位,英国政府派来了尉官罗伯特·克莱武,以加强东印度公司的力量。
1751年8月26日,克莱武率领500名士兵(200名欧洲人,300名印度士兵),携带3门小炮,从圣大卫堡出发,以调虎离山之计,奇袭卡纳蒂克首府阿尔科特,迫使纳瓦布和法国人放弃对特里奇诺波利的包围。
克莱武轻而易举地占领了阿尔科特,金达·萨希卜赶忙从特里奇诺波利调来精锐部队,收复他的首府。克莱武英勇地守卫了这个城市达53天之久,一直到围攻部队于1751年9月撤离为止。
占领阿尔科特,是英国人在这次战争中最突出的成就。这次辉煌的成功,标志着战局出现了转机。它提高了英国人作为一支战斗兵力的声誉,并给法国人的威望以致命的打击。 [4]
分散兵力对迪普莱克斯的计划是一个致命伤。虽然在德干他获得了无敌的荣誉,并占有了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领土所有权,可是他由于保障卡纳蒂克而失去了战斗力,因此使英国人既有时间又有机会打开一个缺口,他们想利用这个缺口来推翻整个机构。
负责指挥包围特里奇诺波利的法国将军贾克斯·劳,由于克莱武的胜利而顿失勇气,放弃围攻特里奇诺波利,逃往斯里朗加姆岛。
英军穷追不舍,包围了斯里朗加姆岛。迪普莱克斯派去援军增援,但援军于1752年6月9日向英国人投降。3天后,贾克斯·劳和他的部队也成了英国人的俘虏。
金达·萨希卜也投降了,并被一个坦焦尔的将军斩首,穆罕默德·阿利被英国人扶植为纳瓦布。整个卡纳蒂克便这样落入了英国之手。
迪普莱克斯的强烈期望顿成泡影。由于他的将领们出奇的愚蠢和无能,他丧失了几乎已经到手的战利品。但面对挫折,他仍然勇敢地继续努力。
1752年12月31日,迪普莱克斯开始了积极的军事行动,重新包围特里奇诺波利。在整个1753年中,发生了许多小规模的交战,双方互有胜负。直到最后,迪普莱克斯都没有放弃攻占特里奇诺波利的希望。
但是,法国国内当局对迪普莱克斯已感到十分厌倦,决定将他召回。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位才华出众的总督高明政策的全部内容,却为他这种政策所造成的法军的挫折和沉重的财力损失感到忧虑。法国政府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结束印度的战争。
1754年,法国东印度公司董事戈代厄奉命前来印度接替迪普莱克斯,并与英军签订《本地治里条约》,停止冲突。按照条约,双方同意:
第一,放弃印度统治者所给予的一切职位和官衔;
第二,不再干预当地统治者之间的纠纷;
第三,保证双方所占土地的所有权;
第四,调整双方在某些河流上的航运。
这一条约标志着迪普莱克斯在印度所获得的权益基本丧失了,而且新任纳瓦布是英国殖民者的傀儡,他的活动不再受法国的干预。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是法国在印度统治结束的开端。” [5]
迪普莱克斯失败的原因,历来是学界争议的热点,归纳起来,有如下分析。
迪普莱克斯失败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他的本国政府没有正确评价他的计划的价值,并给予足够的帮助以实行这些计划,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家公认的。
与此相关,有人认为,迪普莱克斯有一种固有的信念,认为法国政府不愿也不能认真关切印度问题,总是将其视为他们总的政策中微小而附带的部分,因此他从不注意争取其上级的信任,也没有能够取得法国东印度公司的信任,没有及时使上级知道他的全部计划,为时已晚才向他们详细吐露他的计划。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私营机构,它的全部利益都与英国在印度的商馆息息相关,而法国东印度公司直接受政府控制,它的政策为更大的政治问题所支配。他们之所以抛弃迪普莱克斯的计划与英国人在印度和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考虑到法国在美洲的利益,担心在美洲的纠纷。
有人认为,迪普莱克斯最大的缺点之一是兵力分散,把兵力分散于德干和卡纳蒂克,是他失败的真正原因。如果布西和他的军队已经从海得拉巴到了特里奇诺波利,他就有可能占领那个地方,并稳定卡纳蒂克,可是迪普莱克斯非常急于要保持法国在海得拉巴宫廷中的势力。后来卡纳蒂克情势的发展使得布西被召回,而法国人在海得拉巴的势力因之瓦解。
由于战争旷日持久,军费日益缺乏。迪普莱克斯总觉得要求法国东印度公司寄钱是不体面的,并一直对他的国内当局粉饰太平,为此他花费了35万金镑的私款。最终,由于没有军费,他的军事计划在很大程度上流产了。
有人认为,迪普莱克斯失败的真正原因并非兵力分散,而是由于如下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他没有认识到,他所玩的花招是双方都可以干的,英国人在挽回他们失去的地位时,也可仿效他的策略。要是他认清了这一点,他一定会在英国人准备好给予有效支援以前,就想办法将穆罕默德·阿利彻底解决掉。在1754年初期,迪普莱克斯有足够的兵力归他支配,即使在英国人进兵支援穆罕默德·阿利以后,也没有理由认为,英国人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谋略上能胜过法国人。
二是法国将领不可救药的无能,使迪普莱克斯无法纠正他原先的错误。卡纳蒂克接着发生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人,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一方面是克莱武的杰出才能和大胆进攻,而另一方面是贾克斯·劳及其同僚们所表现的优柔寡断和萎靡不振决定了胜败之数。
要是迪普莱克斯手下有克莱武这种军事天才供其使用,那么法国人在印度的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如果迪普莱克斯能够在1751年初或者哪怕在年底胜利地结束战争,法国政府就会把他捧作在印度的帝国的奠基者,并向他提供充分的人力和财力。然而他未能做到这一点,使自己失宠并遭非议。
他所从事的是一种冒险事业,成则被尊为英雄,败则被贬为固执任性的狂人。虽然他失败了,但他还要算是欧洲人征服印度土地的先驱。就是他的这种精神鼓舞了他的对手英国人,他们在孟加拉建立了英国的政权。
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有三个主要渠道,最早的渠道是西北部的沿海地区,其次是南部科罗曼德尔海岸的沿岸地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孟加拉。
据《往世书》记载,金德拉族国王巴利有5个儿子,分别叫恩格、温格、羯棱伽、崩德拉和宋木赫。兄弟5人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恩格王国在今天比哈尔邦东的乔塔那格尔普尔地区;羯棱伽王国在今天的奥里萨邦;其余3个王国都在孟加拉邦境内。其中温格王国位于帕德马河南岸的帕格尔蒂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古道之间。“孟加拉”这个名字就是由这个王国的国名而来的。
12世纪时,森那族国王巴拉尔统治了几乎整个孟加拉地区。当时只剩下帕格尔蒂河口的一点地方还叫“温格”,其西部地区叫“拉拉”,这个词后来变成“拉尔”,“温格”和“拉尔”两词合在一起,组成了“温格拉尔”或“崩格拉尔”。穆斯林统治孟加拉之后,按他们的发音习惯,叫成“崩伽尔”或“崩伽拉”。英国人又按自己的发音特点,把它叫成“班伽尔”或“班高尔”。[6]
孟加拉有许多宗教圣地。蒂利维尼是恒河、朱木拿河和斯尔斯瓦蒂河汇流的地方,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的著名圣地。古时候,这里有许多庙宇,早晚钟声回荡,整日旗幡飘扬。
13世纪末,伊斯兰教徒扎法尔·卡吉用长矛和宝剑征服了这个地区,将蒂利维尼的庙宇摧毁,并用印度教寺庙的砖瓦修建了一座卡吉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屹立至今。
不过,这座清真寺很奇特,其外形既像清真寺又像印度教寺庙,寺内有毗温奴、罗摩、哈奴曼、夜叉等无数印度教男女神像。寺有四门,皆为印度式建筑。
迦利卡特是加尔各答附近又一圣地。12世纪以前,这里是没有人烟的大森林,是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也是土匪的藏身之所,来往过客常遭抢劫。大约在12世纪巴拉尔·森那王朝时期这里才成了圣地。
这里有一座迦利女神庙,长一百多米,用8年时间建成,花了3万多卢比。庙的庭院叫迦利布利,东部是迦利衮德,西部是恒河渡口,东北是那吉奈希瓦尔庙,前面是那特庙,庙内有一尊迦利女神石像。像的上身露出地面,下身埋在地里,腰以上部分佩戴着许多首饰,头上戴着金冠,手腕戴着金镯,舌头和眉毛都是金制的,头顶上还有一把大银伞。
这座庙香火旺盛,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敬神。每天人都像赶庙会一样多,日收供品大米三百多斤,白糖二十多斤,糖果四十多斤,面粉十多斤,香蕉八百多个,此外还有无数其他物品。每逢重要节日,以上供品要比平时多几十倍,仅牛羊就有四五十头。
德钦奈希瓦尔庙是孟加拉的圣贤罗摩克里希纳苦修的地方,坐落在恒河岸边。这座庙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和罗摩克里希纳有关。
罗摩克里希纳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但是他很有天赋,能简洁明了地讲解玄妙的宗教道理,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他认为有多少主张就有多少道路,但是江河虽多,终归大海。
他还说,阳光普照大地,只有铺洒在水中和镜面的阳光看起来更明显;同样,老天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他在和尚的心里更闪闪发光罢了。
在他看来,宗教虽多,但殊途同归。所以清真寺、基督教教堂、佛教寺院、印度教寺庙他都进。结果,他受到孟加拉人的爱戴,成了家家户户崇拜的偶像。
白鲁尔庙建在恒河对岸一个幽静的地方,是由印度著名哲学家辩喜的美国弟子为他建造的,庙里有他的墓。这座庙的建筑奇特,从不同角度看,似乎庙中有庙,既像清真寺又像教堂。
恒河入海处甘伽萨加尔是孟加拉的大圣地之一,每年入秋时节举行盛大庙会,四五十万人前来参加。甘伽萨加尔地处海边,经常受风暴威胁,虽然每年都采取措施预防,但举行庙会时仍然常常出事。
甘伽萨加尔有恒河女神像、迦比尔仙人像、海神像,还有古代国王帕格尔特像。有迦比尔仙人庙和别的庙,每逢节日,都举行庙会,游神车。[7]
孟加拉地处喜马拉雅山南端、印度东北部的恒河下游,除达吉岭和贾巴尔古里属于山区外,其余地区则是一马平川,直接天涯,江河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是印度最富庶的省份。英国人对它早已垂涎三尺。
孟加拉像德干一样,处在一位总督的统治下。他名义上承认德里莫卧儿皇帝的宗主权,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国王。孟加拉也像德干一样,缺少任何政治的实力和安定。阴谋和政变成风,贪污和无能损伤了这个国家的元气。
英国人于1651年在胡格列设立了第一家商馆,开始入侵孟加拉,用金银收购香料、纺织品、靛蓝等货物。
后来,又设立了许多商馆,获得了许多特权,在孟加拉可以自由贸易,自由居住,免缴关税,自制铸币,甚至建立领地,直接收税等。
此外,英国人在孟加拉建立加尔各答这个侵略基地,管辖孟加拉的所有商馆,后来发展成为孟加拉的首府,也成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首府。
从前,加尔各答地区是一片树林和沼泽地带,长蛇鳄鱼横行,狐狸野鸭成群,更有虎豹熊出没无常。这里只有3个茅舍小村加尔各答、苏塔纳提和戈文达普尔,十分孤独凄凉。
1696年,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官员江布·贾尔那格花1300卢比买下这块地方,用500万卢比修了一座福特成廉大城堡,即威廉堡。城堡里可以驻扎1万军队,有教堂、游泳池、摔跤场、运动场、打靶场、电影院、市场以及军用物资仓库等。
后来这里被定为英国在印度的首府,专门开辟了英国人居住区。当时英国人寥寥无几,但男女家奴众多,出门坐轿,前呼后拥,火炬引路,一派太上皇的威风。
后来又开办了福特威廉学院,修建了市政厅大楼,成立了加尔各答公司,兴建了喀迪尔布尔码头,从拜拉格布尔到巴吉巴吉,修建了一排排厂房,于是加尔各答逐渐变成了一个国际大商埠,各种各样的人涌进了该城。
18世纪中叶的时候,东印度公司不仅拥有众多的商馆和职员,而且拥有自己的军舰和军队,还与孟加拉商业高利贷集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它不再满足于商业掠夺,而企图直接控制这个富饶的地区,因此它与当地官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英国人在南印度插手王公内争的成功,使他们非常希望在孟加拉故技重演。孟加拉的纳瓦布阿利瓦迪汗无子,指定小女儿的儿子西拉杰·乌德·道拉为继承人。两个大女儿不满,要争王位,各有一些追随者。英国人求之不得有这种机会,便插手其中,支持他们的阴谋活动。
此外,英国人以防备法国人为由,在加尔各答的旧炮台上架起了大炮,而且未经纳瓦布允许,甚至没有让他知道,就擅自在加尔各答增修新的炮台。阿利瓦迪汗鉴于南印度发生的事件,对外国人的侵略野心有一定认识,一再要防范英国人的不轨。
1756年4月,阿利瓦迪汗去世,23岁的西拉杰·乌德·道拉就任孟加拉纳瓦布。英国人依仗经济势力强大,拒不执行纳瓦布关于拆除私建炮台的命令,拒不缴纳赋税,拒不交出窝藏的反对新纳瓦布的旧贵族。这使西拉杰十分恼火,他决心把英国人赶出孟加拉。
1756年6月初,西拉杰率军攻占了英国在卡锡姆巴扎尔的商馆。6月16日,又统率5万大军包围了加尔各答。三天之后,德雷克总督、守军司令及许多英国人放弃了加尔各答,逃到船上避难,后到富尔塔。6月20日,威廉堡经过微弱的抵抗后,向西拉杰投降。
这时,英军将领霍尔韦尔声称,西拉杰的军官把146名俘虏塞进了一间长5米、宽4米的被称为“黑洞”的黑房子里,第二天早晨6点当房门打开时,123人因窒息而死,只剩下23个可怜的幸存者诉说那个悲惨夏夜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黑洞事件”。 [8]
许多人怀疑“黑洞事件”传说的真实性,认为这很可能是那个叙述故事细节的、爱好虚荣的霍尔韦尔以此来表现他自己。当天晚上不可能有多到146个英国人留在加尔各答,真正的人数只有60人。或许,有些俘虏被关在“黑洞”里,其中有一些受伤者死在了那里,但在叙述悲剧细节时,有意夸大俘虏的人数,当系霍尔韦尔的想象。此外,加尔各答经过近一星期的围攻和混战才投降,在此期间的伤亡者可能也被算在了“黑洞”的头上。
无论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如何,它都被英国殖民者用作煽动民族仇恨,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
这时,马德拉斯参事会已做好了战争准备。当他们一得到加尔各答被占领的消息,就立刻决定派遣一支庞大的远征军。凑巧有一支预备征讨法国人的、配备齐全的陆军和海军可以马上动用。经过一番商讨后,决定派遣克莱武和沃森海军上将指挥这支远征军。
克莱武不光要收复加尔各答,他的野心更大。他在10月11日写给东印度公司董事会的信中表示:他认为这次征服不只以收复加尔各答为目标,而要永久性地巩固公司在那个地区的地位。他希望能把法国人从昌德纳戈尔驱逐出去,使加尔各答成为设防城市。
克莱武和沃森率领由500名欧籍士兵和1500名印度籍雇佣兵组成的大军,于10月16日从英国启航出发,12月到达加尔各答。克莱武收买了守将,于1757年1月2日一举攻占了加尔各答,同时还劫掠了胡格列城及其周围地区。
英国远征军的侵略行动激怒了西拉杰,他调集4万军队,向加尔各答进发,试图把英国人永远地驱逐出去。1月19日,西拉杰抵达胡格列,2月3日进抵加尔各答郊区。克莱武表面上佯作谈判姿态,暗地里却策划突袭纳瓦布的军队。
2月5日夜晚,英军2000人兵力倾巢出动,突袭印军。印军奋起抵御,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使之仓皇逃回加尔各答。英方死97人,伤137人,而纳瓦布死伤1300人。这时,西拉杰接受了他的军官的劝告,于2月9日与英国殖民者签订了和约。
和约确认莫卧儿皇帝过去给予英国人的一切特权,纳瓦布赔偿一切损失,英国人还可以在加尔各答建造防御工事,并拥有铸币权。作为这些让步的条件是:英国人与纳瓦布订立了攻守同盟。
西拉杰的这种温和态度和他早先的政策恰成一个奇异的对照,令人难以理解。
有人认为是克莱武对他营寨的夜袭,吓得他俯首就范。也有人认为是他的官员的背叛阴谋和担心来自西北方面的入侵,导致他不惜任何代价与英国人取得和解。还有人认为是出于西拉杰反复无常的性格。虽然我们可以不相信所有关于他残酷和放荡的故事,那些大部分是他的敌人捏造的,但我们不能不认为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爱好声色和反复无常的年轻人,是他那个时代的典型产儿。
只需回忆他生平的几桩事情,便可证明这一点:如他仅仅是个15岁的儿童时,便有意违抗他的父亲;屡在莫蒂杰希尔狂饮;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街上,杀害胡赛因·库利汗。尽管我们可以原谅这些,但这些的确不能引起人们对这位年轻纳瓦布的爱戴和信赖。
不管正确的解释如何,十分明显的是,从那时起,西拉杰所采取的几乎每一步骤都表现得萎靡不振、优柔寡断。
克莱武并没有因签订2月9日和约而停止在孟加拉的扩张。1757年3月14日,克莱武和沃森出其不意地向法国在孟加拉的主要居留地昌德纳戈尔发起猛烈进攻,经过7天战斗,英国人获胜,进一步在孟加拉排除了法国人的势力。
当英国人准备派兵征讨昌德纳戈尔的时候,纳瓦布谴责他们破坏了2月9日和约,并断然宣布他决不牺牲法国人。可是,他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保护法国人。英国人自己承认,纳瓦布在昌德纳戈尔附近有一支大军,要是他不把它调走,他们是无法攻下那个法国人的城市的。
但是,克莱武仍担心西拉杰和法国人重新勾结起来,有把英国人赶出孟加拉的危险,于是,他决心要废黜西拉杰。西拉杰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正好给克莱武提供了有利之机。
1757年4月底,西拉杰的反对者密谋与英国人一道推翻他的统治,另立米尔·贾法尔将军为纳瓦布。克莱武立即表示同意,双方签订了秘密条约。
密约共14条,主要内容有:米尔·贾法尔当上纳瓦布后,立即批准西拉杰曾给予英国人的一切补助金和特权;赔偿在西拉杰进攻加尔各答时英方所受的损失和军费,总数为1770万卢比;向东印度公司割让一些领土;在胡格列城以下的胡格列河上不设防御工事;与英国人订立攻守同盟;把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法国人及其财产一律交给英国人,并且永远不许法国人在这些地区重新定居。
这是一个推翻西拉杰另立傀儡政权的行动计划。
一切准备就绪以后,克莱武写信给西拉杰,指责他与法国人勾结,违反了2月9日和约,并且不等答复就于6月22日午夜把军队开到普拉西。
克莱武的军队包括713名步兵,171名炮兵,另外还有印籍雇佣兵2100名,总兵力近3000人,装备10门野战炮和2门榴弹炮。
英军迅速占领了河堤上纳瓦布的猎舍和附近的杧果园。由此往北约1.5公里处,西拉杰设置了军事大营。
西拉杰有步兵约3.5万人,大部分未经训练,武器粗劣,纪律松弛;骑兵约1.5万人,绝大部分是来自西北阿富汗族的优秀骑手,配有大刀和长矛。炮兵装备了53门野战炮,由法国军官圣弗莱为首的四五十名法国军人负责指挥。
这支庞大的军队,西拉杰能够直接指挥的只有2000人,其余4.8万人均由米尔·贾法尔等4名军事长官指挥。
西拉杰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军营前有条堑壕,堑壕转弯处有装备大炮的防御工事,堑壕前方有座满布丛林的小山,小山的南边有一大一小两个人工湖。战役便是在这两个地点进行的。
印度军队人数众多,地形有利,但西拉杰觉得自己处于阴谋包围之中,忧心忡忡,对部下毫无信心。
6月23日凌晨,纳瓦布的军队走出堑壕,摆开阵势。指挥印度炮兵的法国军人把4门陆战炮架在较大的湖旁,离英军阵地最近,只有半公里多。在他们与科西姆布扎尔河之间布置了两门重炮。
在他们的后面是纳瓦布最强的部队——他唯一的忠诚的军事长官米尔·马丹指挥的5000名骑兵和7000名步兵。旁边是纳瓦布的亲信印度教徒莫汗拉尔。其余的部队约有3.6万人,部署在一个新月形的阵地上,对英军形成一个包围的态势。
克莱武在猎舍屋顶上监视着纳瓦布军队的调动。他采取相应的行动,以对付纳瓦布的强大阵势。
上午8时,战斗打响了。激烈的炮战持续了3小时。
米尔·贾法尔、拉伊·杜尔拉布、亚尔·拉蒂夫汗等指挥的印军一直按兵不动。
不久,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持续了1小时。英军备有油布,把弹药藏好。印军没有准备,弹药全被淋湿。
这时,炮声越来越稀。
米尔·马丹误认为英军弹药也已潮湿,率一支骑兵向杧果林扑去,结果遭到猛烈的炮轰,骑兵被击退了,米尔·马丹阵亡,军帐中一片混乱。
米尔·马丹的牺牲对西拉杰说来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只得求助于其他将领。他摘下头巾放在米尔·贾法尔面前,哀求道:“你必须保护这块头巾。”[9]
这是纳瓦布对臣属所能使用的最谦卑的请求方式。
他们假惺惺地表示忠诚,并劝说西拉杰撤退,把战场交给他们处理。西拉杰接受了他们的劝告,带着自己的2000名士兵,向穆尔希达巴德方向撤退。
克莱武的部将基尔帕特里克少校看到西拉杰的军队撤退,法国军人被抛弃在阵地上,立即集中炮火进行轰击,并派出一支小分队占领了法军阵地,接着开始全面进攻。
至下午5时,英军占领了整个堑壕和西拉杰的军营。
普拉西战役结束了。
西拉杰在撤退中被米尔·贾法尔的儿子米兰杀害,并游尸示众。
这次战役断断续续进行了不足4小时。据克莱武估计,印军死伤500人,英军死22人,伤50人。
战役刚刚结束的第二天,即6月24日,米尔·贾法尔就会见了克莱武,并按照克莱武的命令,立即返回穆尔希达巴德维护治安。28日,他登上了纳瓦布的宝座。
从此,纳瓦布便成为英国殖民者的傀儡。克莱武成为孟加拉总督,事实上掌握着废立纳瓦布的大权,直接干预孟加拉内部事务。
普拉西战役虽然只能算是一次小仗,但它的结果却比世界上许多重大的战役还重要。它标志着印度近代史或印度殖民地史的开端,因为它对印度历史的发展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性质的改变具有重大的影响,为英国人征服孟加拉,以至最后征服整个印度铺平了道路,给印度历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孟加拉独立王国的地位丧失了,开始变成英国的殖民地。战役前,纳瓦布是孟加拉拥有主权的独立统治者,战役后,一种新的因素出现在孟加拉的政治生活中。
米尔·贾法尔名义上是孟加拉的纳瓦布,实际上不过是英国殖民者手中的傀儡。在孟加拉出现了一个国家受着一个商业公司支配的前所未有的先例,它标志着印度开始逐渐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其次,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组织变成了殖民统治机构。战役前,公司只不过是一个商业贸易组织,在孟加拉的纳瓦布面前,公司还处于比较谦恭的外商地位,其贸易活动要受纳瓦布的辖制。
克莱武原来不过是公司的小职员,因普拉西战役“功勋卓著”被任命为孟加拉的第一任总督,统管公司的孟加拉事务。但实际上,他却成了孟加拉的“太上皇”,掌握着废立纳瓦布的大权,直接对孟加拉的地方官吏发号施令,干预孟加拉的内部事务。只要没有他的同意,任何重要决定都不能通过执行。
公司还获得了征税权和铸币权。它不仅拥有军队,还建立了法庭,变成了印度领土上的“独立王国”。马克思在1863年深刻地指出:“七年战争使东印度公司由一个商业强权变成了一个军事的和拥有领土的强权。正是那个时候,才奠定了现时的这个东方不列颠帝国的基础。” [10]
再次,对英法争霸印度的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役前,英法争霸印度的主要战场是在南印度的卡纳蒂克地区,法军略占优势。英国在普拉西获胜的消息一传出,南印度的地方封建主纷纷疏法趋英。
英国殖民者从孟加拉掠夺了大量财富。英军进入穆尔希达巴德时,仅洗劫宫廷库藏一项,就为公司及其职员带来6000万镑的财富。就在7月3日西拉杰的尸体在穆尔希达巴德游街示众的时候,200艘装载金银珠宝的船只顺流而下,运往加尔各答。
正是孟加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为英国殖民者与法国争夺印度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力地保证了英国殖民者在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中战胜法军,基本上结束了多年来两大殖民者争夺印度的局面。
第三次卡纳蒂克战争(1758—1763),是英法在欧洲进行的七年战争(1756—1763)在印度的扩展。
1758年,英法两国都派军队来到印度,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由拉利任统帅、达歇直接指挥的一支法国舰队于1758年5月抵达印度,不久便攻占了圣大卫堡,接着围攻坦焦尔,使这里的农村遭到严重破坏。
拉利对坦焦尔久攻不下,又转攻马德拉斯。他从海得拉巴调回布西,以加强进攻力量。布西是迪普莱克斯派驻海得拉巴的法军统帅,一直在那里左右着德干的局势。
布西离开后,德干形势急剧变化,各种不满力量纷纷起来,呼吁英军援助。从孟加拉派来的英军,轻而易举地击溃了布西留驻海得拉巴的军队。
英军还迫使尼扎姆签订条约,规定把原法军占领的北部各行政区的一部分转让给英军,并把法国人赶出德干地区,尼扎姆还必须保证不再和法国人发生关系。
于是,德干摆脱了法国人的控制,又转而归附于英国。这样,法国在继卡纳蒂克之后,又退出了德干。
大约与此同时,拉利率2300名法军和5000名印度土兵占领了距马德拉斯76公里的康吉维拉姆,然后从1758年12月开始围攻马德拉斯。后因法军发生粮荒,以及英国舰队开抵马德拉斯,拉利被迫撤回康吉维拉姆。
1760年1月,两军在万迪瓦什进行决战,法军大败,布西被俘,拉利逃到本地治里。由于英军的步步紧逼,拉利于1761年1月16日无条件投降。
战胜者们逞其凶焰,不仅拆毁了本地治里的炮台,连这个城市本身也给毁坏了。奥姆写道:“这个一度美观而繁荣的城市,几个月之内连一间房子都不剩了。”
本地治里被英国夺去,这标志着法国在印度统治的结束。1763年的《巴黎和约》结束了七年战争,法国以不设防为条件收回了5个原来占有的城市,专事贸易活动。
英法长期角逐,以法国失败而告终。 [11]
拉利失败的原因不难寻找。首先在于法国国内方面接济的不足,这一部分是由于作为政府一个小分支的东印度公司存在组织上的缺陷;一部分是由于国内当局没有认识到在印度取得政权的重要性。
此外,拥有孟加拉的兵源和财源,使英国人占绝对的优势。从这个可靠的基地,他们可以用人力和财力源源不断地接济马德拉斯,又借出击北方各行政区的法国人以对其造成有利的牵制作用。可以说,普拉西战役已决定了法国人在印度的命运。
对于不幸的结局,拉利的性格和指挥也起着不小的影响。他具有军事才能,并表现出勇敢和魄力,但他既不具备一个领袖的成熟练达,也没有一个政治家的智慧。他太急躁,脾气很坏,不能协调作战机构的各个部分,他粗野而傲慢的行为激怒了部下,因而他们对他也不恭顺。
《印度通史》写道:“拉利是令人讨厌的家伙,而且以脾气极坏被人咒骂,他是法国在东方的盛衰史中这个紧要关头上可能出现的最坏的领袖。本地治里参事会和法国领袖之间的纠纷使作战行动陷于瘫痪,他们不是共同协商,采取有力的行动,而是在陆上争吵,在海上毫无动作。”
拉利投降以后,他的总管德布阿为另一个法国人德弗所杀,因为德布阿持有证明官方贪污的文件。这位年老而几乎失明的总管已经拔出剑来,可也没有救得了自己的性命。这种决斗是“法国人在印度最后三年历史的一种恰当的描绘和鲜明的叙述”。
拉利的结局实在悲惨。他作为一个战犯,在英国被扣押了两年,直到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被允许回到法国。但更坏的命运在那里等待着他。他被监禁在巴士底狱两年多,之后又在凌辱中被处死。
尽管拉利有着不可置疑的弱点和短处,我们仍应公平地记住一点:他所面临的困难实在难以克服,即使在出色的领袖指挥之下,法国人也没有战胜英国人的真正机会。有位历史学家评论道:“不论亚历山大大帝还是拿破仑,若要他们以本地治里为基地,向掌握着孟加拉与制海权的力量作斗争,都不可能赢得印度帝国。” [12]
英法殖民者在印度角逐的结果,从角逐者来看,一个失败了,一个胜利了。然而无论谁胜谁负,对于印度民族来说,其结果都是一样。它意味着印度民族的衰败,意味着丧失民族主权的开始,意味着莫卧儿帝国的没落。
[1]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81.
[2]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01.
[3]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02.
[4]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83.
[5]马克思. 印度史编年稿[M]. 张之毅,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1.
[6]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5.
[7]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6.
[8]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85.
[9]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54.
[10]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8.
[11]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84-285.
[12]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