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敌入侵:流血至衰竭的导火索

二、外敌入侵:流血至衰竭的导火索

巴布尔、阿克巴和奥朗则布的不肖子孙们的懦弱无能以及贵族们的自私自利,使得莫卧儿国家变得腐朽不堪。它不仅在印度,而且在印度以外,都威信尽失,日益衰落。

印度这块国土素以富庶闻名于世,从远古以来就引起了外来入侵者的贪心,现在这个国家又遭到了外国入侵的威胁。

这一次,入侵者不是来自中亚,而是来自已经从莫卧儿人手里夺走坎大哈的波斯。

从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起,帝国由于西北边境防御不力,给波斯人以可乘之机。1736年,波斯人摆脱内乱之后,便在勇敢的冒险家纳迪尔沙国王的率领下,向印度腹地大胆推进。 [1]

而当时西北边境的喀布尔和旁遮普防守空虚,朝野上下无人问津:大路和山口无人把守,人人都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而无人过问;对正在发生的情况,无人向朝廷递送情报;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也从不询问为什么他们听不到这类情报。

1738年,纳迪尔沙以穆罕默德沙违反诺言和德里朝廷虐待他的使者为借口,向印度进军。翌年,纳迪尔沙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加兹尼、喀布尔和拉合尔。

旁遮普全省陷入一片恐慌和混乱之中,喜好寻欢作乐的皇帝及其朝廷中不谙打仗的军人未作丝毫抵抗,他们的行为达到了可耻甚至于低能的地步。

当波斯军队打到离德里几英里时,帝国军队才慌忙前去迎敌。1739年2月经帕尼帕特附近的卡纳尔一役,帝国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战败的皇帝几乎成了任由纳迪尔沙摆布的俘虏,匆忙求和。

得胜的纳迪尔沙和受辱的皇帝一起进入德里,纳迪尔沙占据了枢密殿旁边的沙·贾汗的宫室。

德里发生了一场骚乱,不少波斯士兵被杀。纳迪尔沙狂怒不已,抑制不住心中燃烧的复仇烈焰,下令对在劫难逃的德里市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这场大屠杀从早上8时持续到下午3时。

一位目击者写道:“在遭劫的地区内,房子被洗劫一空,所有男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被杀死,所有妇女都被拉去当奴隶。破坏者放火烧了许多房子,在几个受害者中,有死的,也有受伤的,有印度教徒,也有伊斯兰教徒,他们都不加区别地一起被焚烧。”

幸存者被困在市内,处于极其悲惨的境地。纳迪尔沙叫人把粮仓封起来,并派卫兵守护,还派分遣队去抢劫村庄。波斯士兵专门拷打有头面的市民,以勒索金银钱财,德里城呈现出一派纵火和残杀的恐怖景象达8个星期之久。

穆罕默德沙苦苦哀求,纳迪尔沙才下令停止屠杀。穆罕默德沙保住了王位,但不得不蒙受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个残酷的征服者抢走了莫卧儿王室的所有珠宝,包括著名的“灿烂之山”大钻石,带走了昂贵的沙·贾汗的孔雀宝座以及在皇帝穆罕默德沙命令下写成的并带有插图说明的,论述印度音乐的波斯文著名手稿。

据纳迪尔沙的秘书估计,纳迪尔沙在德里勒索了1.5亿卢比现金和大量的珠宝、服饰、家具以及帝国库藏里的其他贵重物品。他还带走了300头象、1万匹马和同样数目的骆驼。

此外,印度河另一边的诸省,包括信德、喀布尔和西旁遮普,都割让给波斯人。

纳迪尔沙的入侵不仅给莫卧儿帝国的资源造成了大量损失,而且使莫卧儿帝国仅存的一点威信也丧失殆尽。莫卧儿帝国因此“流血而衰竭”,它内部的一切已经耗尽,再也找不到时间弥补和复兴了。纳迪尔沙的入侵为来自外面的更多的入侵开了先河。

1747年,纳迪尔沙被暗杀,一个名叫艾哈迈德沙的阿富汗酋长成为阿富汗独立的统治者。他自称“杜尔—伊—杜兰尼”,即“珍珠中的珍珠”,他的部落此后便被称为“杜兰人”。

艾哈迈德沙当年曾随纳迪尔沙一起征服过印度,亲眼看见了这个帝国的衰弱、皇帝的愚笨、大臣们的玩忽职守和显贵中日益滋长的独立情绪。于是,他确立了自己在国内的地位后,便从1748年到1767年,对印度发动了7次入侵战争。 [2]

艾哈迈德沙远征印度的动机显而易见:一是通过成功的对外扩张活动,提高他的声望,以巩固他在国内的权力;二是利用从出征印度获得的战利品,支付他的军费,并向阿富汗酋长们施惠。

1748年1月,在征服坎大哈、喀布尔和白沙瓦后,艾哈迈德沙带领1.2万名久经沙场的士兵,第一次入侵印度。但是,曼普尔一役,艾哈迈德沙被米尔·曼努率领的莫卧儿军队打败,仓皇逃遁。

米尔·曼努出任旁遮普总督,然而,还未等他安定下来,艾哈迈德沙又于1750年第二次入侵旁遮普,并打败米尔·曼努,征服了旁遮普。米尔·曼努在得不到德里朝廷支援的情况下,失望地屈服于侵略者。

1751年12月,艾哈迈德沙第三次入侵印度。他再次打败米尔·曼努,征服克什米尔,并迫使莫卧儿皇帝把东至锡尔欣德的地区割让给他,莫卧儿帝国的版图进一步缩小,米尔·曼努留下来做了拉合尔总督,为艾哈迈德沙效力。

1753年11月,米尔·曼努去世,由他的幼子继位。1754年5月,他的幼子也去世,由其母穆格拉尼贝加姆摄政。

穆格拉尼贝加姆任性多变、反复无常,结果使旁遮普省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她不得不向莫卧儿王朝求助。

德里拥有强大权力的宰相伊马德早已垂涎旁遮普,1756年进军旁遮普,把它置于自己的权力之下,任命拉合尔贵族米尔为总督。

艾哈迈德沙对此大为震怒,于1756年11月第四次入侵印度,1757年1月23日到达德里城下。这座帝国都城遭到了疯狂的掠夺,其不幸的人民又一次遭到抢劫。

伊马德投降,并得到侵略者的宽恕;莫卧儿皇帝把旁遮普、克什米尔、信德和锡尔欣德地区正式割让给艾哈迈德沙。

艾哈迈德沙在劫掠了德里以南的贾特人地区之后,于1757年4月带着大量战利品和俘虏退出了印度,把他的儿子帖木儿沙留在拉合尔做他的副王。

帖木儿沙执政时期(1757年5月—1758年4月),是一个完全无法无天的混乱时期。锡克教团因其领袖遭到虐待而激怒,从四面八方起来叛乱。1758年4月,一支马拉塔人的大军入侵旁遮普,占领拉合尔,驱逐了阿富汗人。马拉塔人把阿迪纳·贝格汗留下做总督,自己退出了旁遮普。

1759年10月,艾哈迈德沙第五次入侵印度,进行报复,终于征服旁遮普。1761年1月14日,阿富汗人在帕尼帕特大败马拉塔人,1762年年底,艾哈迈德沙离开印度。

这时,锡克人再次活跃起来,他们杀死拉合尔总督,并占领拉合尔。1764年3月,艾哈迈德沙第六次入侵印度,回到拉合尔。然而,由于他的国家发生内战以及他的军队发生兵变,他在拉合尔逗留了两个星期后不得不回国。

1767年,艾哈迈德沙第七次入侵印度。但他未能有效地挫败锡克人,而他的军队再次发生兵变,吵嚷着要求发放欠饷。他“意识到他最终的失败”,不久便不得不撤退。

艾哈迈德沙一班师,锡克人就重新占领了拉合尔和没有设防的整个地区,并宣布旁遮普独立,锡克教徒组成了由酋长领导的12个战士社团,建立第二锡克国家。

奇尼曾就此写道:“几次的侵略,一次比一次失败;著名的‘卡尔沙’安定下来了,像一堵坚固的城墙,像一道堤坝堵住了北方洪水的侵蚀。” [3]

艾哈迈德沙的远征,不仅仅是掠夺性的袭击,这些远征也说明了印度内外的阿富汗人已经复兴,并企图在莫卧儿帝国的废墟上再度夺取霸权。

艾哈迈德沙的入侵对印度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加速了摇摇欲坠的莫卧儿帝国的瓦解;严重妨碍了马拉塔人势力的迅速蔓延;间接地帮助了锡克人势力的兴起;给英国东印度公司造成了严重威胁。

[1]刘建,朱明忠,葛维均. 印度文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3.

[2]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34.

[3]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