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雄心:统一的庞大帝国
四、帝王雄心:统一的庞大帝国
阿克巴生性是个有着强烈帝王雄心的人,他的野心是做一个巨大帝国的统治者。
阿克巴曾被描写为“一个坚强而刚愎的并吞论者,在他的太阳面前,大贺胥爵士这颗和顺的星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阿克巴热衷于征略兼并,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政主义者之一。他曾说:“既为帝王,就应该时刻不忘征略,否则他的敌人就会起兵打他。”[1]
这句话明白地道出了一般的帝王所怀有的雄心。
阿克巴一生是在马背和军营中度过的,他终其一生没有停止过扩大领土的战争。经过四十多年频繁的征略兼并,阿克巴实现了几乎整个北印度和中印度的政治统一。
由阿克巴设计的道路,为他的继承人忠实地追随着,直到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在奥朗则布统治下,扩张到最大限度为止。
收复莫卧儿失地的工作,在“摄政时期”和“牝鸡司晨期”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瓜廖尔、阿其米尔和遮普尔,一个接着一个被征服,这对于德里和阿格拉周围的阿克巴领土的逐渐巩固,起了很大作用。
对马尔瓦的征服经历了一番曲折。
阿达姆汗和皮尔·穆罕默德使用种种手段,打败了巴哈都尔,在1561年实现了对马尔瓦的初步征服。
阿达姆汗被阿克巴召回之后,皮尔·穆罕默德被委任管辖这个还没有完全征服的省区。

《阿克巴骑大象哈威冒险》。莫卧儿细密画,创作于1590—1597年
不幸的是,皮尔·穆罕默德在追击巴哈都尔时,被水淹死。不过他的继承者终于驱逐了巴哈都尔。
但不久,巴哈都尔又收复了马尔瓦,直到1571年,他才最终归顺了阿克巴。
在马尔瓦,广为流传着巴兹·巴哈都尔国王和王后鲁布摩蒂之间的爱情故事。
鲁布摩蒂有着一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巴哈都尔被她的美丽和银铃般的歌声所迷醉。
在一次征战中,巴哈都尔阵亡沙场。鲁布摩蒂失去了丈夫,终日愁苦,最后自杀身亡。临终前,她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她悲伤的心情:
为妻无你心肠断,
声声血泪把你唤。
鲁布摩蒂好悲苦,
不见巴慈在眼前。
阿克巴接着征服的地方是冈德瓦那(一译“冈达瓦那”或“贡达瓦纳”)。
冈德瓦那当时处于加拉·卡坦加王国的统治之下。王国的国王比尔·纳拉扬尚未成年,他的母亲——一个极其美貌、十分英勇、精明强干的拉其普特妇女杜尔加瓦,以摄政的身份统治着这个王国。
在她当政期间,她的王国有很大发展。阿克巴看到她的王国威望日益增长,深感不安,便派人送给她一架金纺车,意思是:作为一个妇女,应该坐在家里纺纱织布,管理国家不是妇女该做的事。
杜尔加瓦做了一把金弹花弓,回赠阿克巴,意思是:如果妇女的任务是纺纱织布,那么你阿克巴也应该从事弹棉花的工作。
阿克巴见了弹花弓之后,恼羞成怒,立刻向杜尔加瓦宣战。
1564年,阿克巴派遣阿萨夫,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征服冈德瓦那,直捣加拉·卡坦加王国的京都贾巴尔普尔。
杜尔加瓦虽系女流,但善使枪骑射与领兵打仗,她拥有2万军队和1000头大象,她毫不示弱,毅然迎战,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
但是,在加拉和曼达拉之间发生的一次战役中,杜尔加瓦受到了挫败。面对失败,她没有辱没她的拉其普特祖先,她以真正的拉其普特人的精神,宁死不屈,剖腹自杀。“她的死亡如她有益的一生一样高尚而忠诚”。
年轻的国王比尔·纳拉扬以勇武骑士的气概与征服者作战,直到阵亡。
妇女们都按照可怕的“兆哈尔”(一译“乔哈尔”)仪式,在熊熊燃烧的火葬堆上,集体自焚。[2]
阿克巴最著名的军事冒险,是对齐图(一译“奇托尔”)的围攻和占领(1567—1568)。
齐图是拉其普特土邦梅瓦尔的首府。
梅瓦尔是北印度到古吉拉特各商港的必经之路,在商业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梅瓦尔土邦的统治者,属于拉贾斯坦的拉其普特人中最受尊敬的西苏迪耶家族,他拒不承认阿克巴的宗主权,并且庇护抵抗莫卧儿的阿富汗人和反叛的莫卧儿贵族。
因此,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全印度的帝国的理想,也为了该帝国的经济利益,阿克巴必须控制梅瓦尔。
梅瓦尔的统治者拉那·辛格死后,王国内部倾轧之风盛行,新国王乌代·辛格懦弱无能,这一切有利于阿克巴实现他的野心勃勃的计划。
托德感慨地说,要是梅瓦尔的编年史在其君主的名册中从来也没有乌代·辛格这个名字,梅瓦尔就幸运了。
阿克巴围攻齐图长达4个月之久(1567年10月—1568年2月)。乌代·辛格怯懦地逃到阿拉瓦利山上的森林里,把保卫齐图的重任交给部下贾伊马尔和帕塔。
阿克巴在围攻齐图时,表现了相当的耐心和技巧,他使用了三种东西:一条深长的壕沟、保护工作人员的活动盾牌、一座监视全城的高层建筑物。
要不是阿克巴一枪击中了贾伊马尔,这次围攻可能还要拖得更久。帕塔后来也战死了。
防守将领的牺牲使被围困的守军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手握战刀冲向敌人,勇敢搏斗到全部壮烈牺牲。
妇女们在最后被俘之前,相率以“兆哈尔”仪式,投火自焚。
阿克巴遂攻克了齐图堡垒。根据阿布勒·法兹勒的说法,有3万人被屠戮,这个数字似乎过于夸大。

《阿克巴和他的军队进攻兰桑波尔》。莫卧儿细密画,选自《阿克巴本纪》

《阿克巴和他的军队进攻兰桑波尔》。莫卧儿细密画,选自《阿克巴本纪》
《阿克巴和他的军队进攻兰桑波尔》。莫卧儿细密画,选自《阿克巴本纪》
阿克巴还迁怒于被托德称为“王国的象征”之物。他把庞大的铜鼓(其直径为8—10英尺,鸣鼓宣告君主进出齐图城门之声,周围数英里都能听到)拆下来,还把齐图伟大之母神宝座上的巨大烛台拆下来,一起运往阿格拉。
其他那些长期公然反抗阿克巴的拉其普特酋长,也为齐图的陷落而感到惊恐,纷纷归顺了阿克巴。
邦迪(一译“班提”)土邦的首府兰桑波尔,于1569年陷落,拉伊·苏尔贾纳·哈拉把要塞的钥匙交给了阿克巴,开始为帝国效劳。
同年,本德尔汗德的卡林贾尔酋长罗阇·拉姆金德,也跟着投降。对卡林贾尔的占领,大大地加强了阿克巴的军事地位,使其在莫卧儿帝国扩张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570年,比卡内尔的统治者和贾萨梅尔的统治者,不仅归顺了莫卧儿皇帝,而且还把他们的女儿嫁给他。
拉其普特诸酋长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承认了莫卧儿的权势,唯有梅瓦尔邦始终没有臣服,一直保持独立。
梅瓦尔虽然失去了首都,但它非但没有向阿克巴投降,反而进行了几十年的英勇抵抗。
拉其普特人素以勇敢彪悍、英勇善战著称于世。拉其普特人的这种精神,在梅瓦尔那里得到了最典型的表现。
1572年,乌代·辛格的儿子普拉塔普(一译“布罗德卜”或“普罗太普”)即位,他继续进行反抗莫卧儿帝国的顽强斗争。
普拉塔普是一个真正的爱国志士和领袖,他忠于他的国家的传统,对侵略者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
普拉塔普没有首都,资力微薄,又要对抗一个当时“世界上无可估量的最富裕的君主”莫卧儿皇帝的有组织的力量。
而且,他的同辈的酋长、邻国,甚至他自己的兄弟,都缺乏拉其普特人的勇武和独立的崇高理想,而与莫卧儿人结了盟。
但对于这位拉其普特的民族英雄来说,不存在任何可以畏惧的障碍,他具有比他的同胞更为高尚的品质。正如《高级印度史》所评论的那样:危险虽大却增强了普拉塔普的毅力,用吟游诗人的话说,他发誓要“令母亲之乳汁闪耀光辉”,并充分履行了他的誓言。
1576年4月,阿克巴派遣曼·辛格和阿萨夫汗率军征服梅瓦尔。6月,在哈尔迪加特山的激烈战役中,普拉塔普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他坚固的阵地一个接着一个落到了莫卧儿人手里。
普拉塔普在一位酋长无私的舍身搭救之下,得以逃生。他骑上他心爱的战马退入山林,与野兽同宿,以野果充饥,坚持游击战长达二十余年。
用托德的无法模仿的话说:
“他独力支持了25年,抵抗了帝国的联合力量,在某一个时候,他毁灭过平原,另一个时候,他又在山岩间奔波,用本地山上的野果来养活他的家族,养育他那个当时还是婴儿的英雄阿马尔,在野兽和几乎同样野蛮的人群中,阿马尔是他那种勇敢和复仇精神的合适的继承者。”[3]
在这次长期的战争期间,梅瓦尔的肥沃地区荒无人烟,不见一星灯火。普拉塔普终于在死前如愿收复了许多要塞。
这位拉其普特爱国志士,甚至在他一生的最后一刻,还在为他的祖国忧虑。他临终前强令他的酋长们起誓不背弃他的国家,以免其落入突厥人之手。
托德评论道:
这位拉其普特人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可是直至今天所有的西苏迪耶人还把他当作偶像加以崇拜和怀念。要是梅瓦尔有他自己的修昔底德或色诺芬,那么无论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还是“万人退却”给历史诗人所提供的精彩,都远不及这个梅瓦尔历尽沧桑的光辉王朝的业绩。无畏的英雄主义、百折不挠的刚毅、永受尊敬的真诚、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这样可以自豪的忠诚,这些都是对抗高涨的野心、指挥的才能、无穷的资力和宗教的狂热的要素;所有这一切都不足以跟一颗不可征服的心相匹敌。
普拉塔普确实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鼓舞人心的人物。拉其普特人产生过比普拉塔普更能干的将军,更精明的政治家,可是没有产生过比他更勇敢、更崇高的爱国领袖。
普拉塔普的儿子于1597年接替他,领导人民继续斗争。
梅瓦尔几代拉其普特人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在印度中世纪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
在1569年兼并兰桑波尔和卡林贾尔后,阿克巴觉得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专心于关注西方和东方了。他下一步征服的便是他父亲曾经征服而又失掉的重要地区古吉拉特。
古吉拉特位于印度西海岸,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富庶繁荣的港口,具有引人注目的商业地位和重要的经济利益。
古吉拉特的格奇湾沿岸地区盛产珍禽异兽。柯尔格特野驴就是其中之一。这种野驴身高十二三英尺,善奔跑,是一种稀有动物,唯有此地出产。
另外,亨吉鸟(又名苏尔达布鸟)也是格奇湾沿岸的特产珍禽。这种鸟形似苍鹭,每到格奇湾水位下降的季节,它们便从他乡飞来,在沼泽地或沙滩上筑巢产卵孵雏,夏季来临之前又带幼鸟飞走。[4]
德里历代统治者,包括胡马云在内,都对古吉拉特垂涎三尺,想占为己有,不过胡马云对它的占领只是昙花一现。
此时的古吉拉特正陷于一片混乱状态。名义上的苏丹穆扎法尔沙三世,无力控制那些犯上作乱的酋长。这种形势为阿克巴的征服提供了良机。
1572年,阿克巴亲自出征古吉拉特,粉碎了一切抵抗力量,逼近艾哈迈达巴德,傀儡国王穆扎法尔沙三世投降,阿克巴发给他养老金,令其退位。
阿克巴接着向苏拉特进军,中途在沙纳尔的一次艰苦战斗中,他表现得非常勇敢。阿克巴围攻苏拉特一个半月后,攻克该城。
阿克巴在收复艾哈迈达巴德和苏拉特两城的时候,曾将两千多人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
葡萄牙人这时也与阿克巴接触,希望得到他的合作。阿克巴在坎拜和葡萄牙人签订了条约,这给麦加圣地的参谒者保证了安全的通行。
阿克巴布置了古吉拉特的行政事务后,回到新都法特普尔·西克里。
但是,阿克巴一到达首都,这个新征服的省份就爆发了叛乱。叛乱是由难以制伏的莫卧儿王公们领导的,阿克巴的几个堂兄弟也参与了叛乱。
阿克巴以惊人的速度装备了一支远征军,飞速前进,9天之内兼程600英里,抵达艾哈迈达巴德。
阿克巴没有等待援军,以仅有的3000人的军队,对2万名叛军发动了猛虎般的突击,一举粉碎了这次叛乱。
阿克巴对古吉拉特的远征,被称为印度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快捷的战役。
古吉拉特就这样纳入了阿克巴的统治范围,从此成为他的帝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密斯博士评论道:“征服古吉拉特标志着阿克巴的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它不仅增加了莫卧儿帝国的资源,而且还为帝国获得了一条到达海边的自由通道,使它和欧洲商人(葡萄牙人)有了联系,这对印度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莫卧儿人没有建立任何海上武装的尝试,由于他们这方面的目光短浅,便促进了欧洲殖民者的入侵。
阿克巴接下来征服的目标是孟加拉。
南比哈尔总督苏莱曼·卡拉拉尼是一个阿富汗酋长,他利用孟加拉在位的年轻国王被弑后的混乱局面,把他的势力扩大到孟加拉,于1564年继承苏尔王室王位,成了孟加拉的统治者。
他曾率军包围罗塔斯,当阿克巴派军解救这个堡垒时,他主动撤回孟加拉,并以赠送贵重礼物的形式正式承认了阿克巴的霸权。
他在位期间,一直正式承认阿克巴的封建君主地位,并与之保持友好的关系。他把首都从高尔迁到坦达,并兼并了奥里萨这个信奉印度教的王国。
奥里萨被誉为纯粹的印度教之乡,素有印度教圣地之称,古籍中说它是“神圣之国”“可以赎罪的地方”。
奥里萨人的全部宗教生活同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札格纳特神即毗湿奴神联系在一起,札格纳特不仅是天神,而且是奥里萨的民神。
关于札格纳特有许多传说,奥里萨的许多民间故事也都和札格纳特有关。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古代的时候,马尔华的国王下令叫大家找札格纳特,并且还亲自派婆罗门使者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去查访。往东方去查访的婆罗门到了格岭伽国,同当地一个名叫瓦苏的夏瓦尔人的女儿结了婚,并在格岭伽定居下来。
瓦苏是札格纳特的信徒,他在女儿的劝说下同意带那位婆罗门去见札格纳特神,但是去的时候必须用布把眼睛蒙住,不能让他知道找札格纳特的道路,婆罗门接受了这个条件,于是被带到一个森林里见到了札格纳特。
等瓦苏到别处去采花的时候,婆罗门便开始敬神。突然有一只乌鸦从树上掉下来,落在札格纳特像前的地上,直接到札格纳特居住的天堂去了,婆罗门看到这情景自己也想学那只乌鸦。
这时,天空传来声音说:“你要先回去告诉国王,说你找到毗湿奴了,你面前那块蓝色的石头就是毗湿奴神。”
过了一会儿,瓦苏采了一束鲜花回来了,他要用鲜花敬毗湿奴,但被毗湿奴拒绝了,据那位婆罗门说,毗湿奴神已经享用了他刚才献的米饭和甜食。从此以后,敬毗湿奴的人,不仅应该献鲜花,还应该献米饭和甜食。
毗湿奴本来叫尼尔马特瓦,这次事件以后,就改称札格纳特,因为原来只享用鲜花的当地神,现在已经变成既享用鲜花又享用米饭、甜食的众人之神了,所以改叫札格纳特,即“世界之主”。
毗湿奴还有一个名字叫婆苏提婆,意思是“住在当地的神”。这个当地的神既接受当地人献的花,又接受外来族(雅利安人婆罗门)献的米饭和甜食,这样,两种不同的敬神供物合二而一了,因此有人说从札格纳特庙里敬神的仪式上可以看到雅利安宗教文化和达罗毗荼宗教文化的绝妙结合。
还有一个传说,说国王因陀罗·突木那德得到黑天神像的一块残片,他想把它雕成毗湿奴像,命令雕神像的雕刻家维希瓦格尔马负责雕塑。维希瓦格尔马提出一个条件:如果在他工作期间国王不来看,他可以一天雕成。国王同意了。
但是,维希瓦格尔马正在雕塑的时候,国王急着进屋去看,维希瓦格尔马一生气不雕了。结果,札格纳特神只有头部和身躯,没有臂膀和腿脚。札格纳特的这种形象一直延续至今。[5]
苏莱曼·卡拉拉尼统治时期,势力强盛,他兼并奥里萨,并与阿克巴保持君臣关系。但是,他的儿子达乌德(一译“陶达”)继位后,“对政治艺术一窍不通”,不久就抛弃了他父亲的审慎措施。他不仅僭用皇室的一切标志,以他自己的名义诵读“呼图白”(宗教讲词),发行钱币,宣布独立,而且向前推进,占领了莫卧儿帝国东部边境的扎马尼亚这个前哨据点,从而触怒了当时正在古吉拉特的阿克巴。
1574年,阿克巴亲自率师讨伐这个放荡不羁、桀骜不驯的孟加拉总督。
阿克巴在印度最不利于兴兵打仗的阴雨绵绵的季节,率兵沿恒河顺流而下,一举将达乌德逐出巴特那和哈吉普尔。
阿克巴在雨季中对巴特那的占领,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壮举。阿克巴将战事交给他的将领穆尼姆汗,自己返回首都法特普尔·西克里。
穆尼姆汗乘胜追击,达乌德连连败北,撤退到奥里萨,后来战败身亡。孟加拉成为莫卧儿帝国的一部分。奥里萨于1592年也被并入帝国的版图。
阿克巴的异母兄弟哈基姆是喀布尔的亲王。虽然他名义上从属于莫卧儿帝国皇帝,但实际上是作为独立的统治者统治着喀布尔。
哈基姆是“一个懦夫、一个无用的酒徒”,但他野心勃勃,图谋不轨。他与东方诸省的一些贵族,以及帝国朝廷里心怀不满的官员,串通一气,结成了同盟,抱着为自己篡夺印度王位的野心,率领1.5万名骑兵进犯旁遮普。
“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条河流域地区。按照印地语的发音,“旁遮普”这个名字应该译为“班贾布”。“班吉”的意思是五,“阿布”的意思是河,“班吉”加“阿布”便念成“班贾布”,即“旁遮普”。
最早的时候,“班贾布”叫“班吉那德”,阿克巴大帝时,根据波斯语的习惯,把梵文词“那德”改成波斯词“阿布”,于是“班吉那德”就变成了“班贾布”,即“旁遮普”。
阿克巴认为,不应再无视哈基姆的阴谋和举动,决定予以反击。1581年,阿克巴带领5万名骑兵、500头战象和大量步兵,从首都出发,向阿富汗挺进。
哈基姆闻风丧胆,毫无抵抗力,从旁遮普逃到喀布尔。阿克巴又顺利进占喀布尔,哈基姆逃遁山区。哈基姆在发誓效忠皇帝之后,被恢复了在喀布尔的统治。
在喀布尔所取得的胜利使阿克巴大为宽慰。史密斯写道,这使他“可以在其余生中完全腾出手来,这个成就可以认为是阿克巴一生事业的顶点”[6]。
1585年7月,哈基姆饮酒过度而死,喀布尔正式并入莫卧儿帝国。
喀布尔并入莫卧儿帝国,使阿克巴不得不密切注视西北边境。
这个地带从克什米尔的西部伸展,环绕白沙瓦、科哈特和班努,然后向南延伸,沿印度河流域而下,直到信德海边,它的总长度,包括曲折在内,大约有1200英里。
这个地区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地区有许多不易防御的重要山道,它们是印度的门户,来自波斯或中亚细亚的外来入侵者,通过这个门户,便可长驱直入,轻易地进入印度。
这个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交换商品。由于葡萄牙人控制了红海,再加上他们与波斯的关系不友好,因此各种货物都比以前更频繁地通过这里,从印度运往亚洲其他国家。
此外,边境上好战的阿富汗部落,如乌兹别克人和尤苏夫扎伊人,“都相当民主并酷爱自由,他们在当地山区里是很危险的人。他们的国土提供了最好的天然屏障,他们就在这块国土的要塞之中作战,他们永远反抗任何想使他们屈从于毗邻君主的企图”。他们对莫卧儿帝国的态度远非友好,不时发动骚乱。
阿克巴充分认识到有效地巩固这一边境地区的重要性。
他派军队彻底击败了尤苏夫扎伊人,大量尤苏夫扎伊人被屠杀,许多人被卖到土兰和波斯。
接着,他又派兵5000人,征服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多山、多谷、多湖,高山上白雪皑皑,终年不化,山谷地带碧绿如茵,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冬暖夏凉,春华秋实,素有“地上天堂”和“花雪丽国”之称。
关于克什米尔名字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在古代,克什米尔地区是一个大湖,名叫萨蒂斯尔。湖里住了许多妖魔,魔王叫贾洛德帕瓦,他们都是些吃人的魔怪。
为了消灭这些魔怪,迦西耶布仙人修行了一千年。后来,雪山神女下凡来帮助他,拿起一块石头,向贾洛德帕瓦投去,打死了魔王。
投出的石头变成了一座山,就是现在斯利那加附近那座有名的哈里巴拉瓦德山。魔王死后,大小妖魔鬼怪都逃往他乡。
迦西耶布把湖水从巴拉木拉排出去,让人住进来,从此以后,这个地区便命名为迦西耶布·迈鲁,即迦西耶布山。
“迦西耶布·迈鲁”一词后来讹化为“迦西耶·米尔·迦西米尔”(一译“克什米尔”)[7]。
1586年,阿克巴打败克什米尔苏丹,将其并入莫卧儿帝国版图。
莫卧儿帝王对克什米尔的风光很感兴趣,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都曾数次来过这里,他们称这里是“地上天堂”,大修公园,广建屋舍,以供其享受。
信德和俾路支分别于1591年和1595年被征服。
1595年,坎大哈的波斯省长未作抵抗,向阿克巴投降。阿克巴和平地占领了坎大哈。
这样,经过一系列征服兼并活动,莫卧儿帝国在西北边境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帝国的威望也随之大大提高。
除了印度河彼岸一个狭长的部落地区和其他几个地区之外,阿克巴使自己成了从喜马拉雅山到纳尔马达河、从兴都库什山到布拉马普特拉河这块土地的毫无争议的统治者。
阿克巴巩固了他对北印度和中印度的权力以后,就决定把他的统治扩大到南印度,专心从事对德干的征服。
阿克巴征服德干出于两个目的。首先,将德干5个苏丹国纳入他的统治范围,实现他建立全印度大帝国的理想。其次,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要利用他对德干的控制,把葡萄牙人赶回海里去。虽然阿克巴与葡萄牙人的关系表面上尚且友好,但是他认为听任葡萄牙人享受帝国的一部分经济资源并干预其政治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阿克巴着手征服德干的工作。
阿克巴首先于1591年派遣大使,分赴德干苏丹国各朝廷,要求他们接受德里的宗主权。但是,除了坎德什外,其他所有德干苏丹国对他的提议的答复,都是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外交使团的失败,导致阿克巴诉诸武力,大动干戈。
他派遣大军讨伐阿马德纳加尔,并于1595年包围了该国。阿马德纳加尔前国王的姐姐——俾查浦尔的皇太后昌德·比比,英勇顽强,率军坚决地保卫着这座城市。
莫卧儿军队久攻不克,遂于1596年与昌德·比比缔结和约,年幼的国王答应承认阿克巴的霸权,并割让见拉尔。
莫卧儿军队离开后,阿马德纳加尔的另一派系迫使昌德·比比放弃权力,驱逐了她,并违背她的意志和忠告,撕毁和约,与莫卧儿人重新开战。
昌德·比比在内部倾轧中被谋杀。阿克巴亲自出马,帝国军队轻而易举地于1600年8月攻克阿马德纳加尔。
这时,坎德什的新国王不堪忍受莫卧儿人的束缚,企图凭借易守难攻的阿西尔加尔堡垒对抗莫卧儿皇帝,拒不归顺帝国当局。
阿克巴于1599年7月率军南进,攻占了坎德什首府布尔汉普尔,并轻而易举地围困了阿西尔加尔这座强大的要塞。
虽然要塞内发生了可怕的瘟疫,致使许多人丧生,但被围困的守军仍然保卫着这座要塞达6个月之久。
由于他儿子萨利姆的反叛,阿克巴不愿意把围困拖延下去,遂以保证人身安全为条件,诱骗坎德什国王到兵营谈判。国王一到,即被扣压,并被迫写信给守军,下令交出要塞。然而,守军仍然坚持抵抗,拒不投降。
接着,阿克巴又在坎德什的官员中大量分发金钱,施以贿赂。就这样,阿西尔加尔的大门,最终“被金钥匙打开了”[8]。
这是阿克巴最后一次征服。
经过四十多年连绵不断的征略兼并,阿克巴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北起克什米尔,南至戈达瓦里河上游;西起喀布尔,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广大地区。
[1]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41.
[2]RICHARDS J F.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I·5:The Mughal Empire[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7.
[3]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44.
[4]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45.
[5]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20-122.
[6]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46.
[7]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49.
[8]EDWARDES S M,GARRETT H L O. Mughal Rule in India[M]. Delhi:S. Chand & Co,19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