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抗战:可歌可泣的迈索尔

七、卅年抗战:可歌可泣的迈索尔

18世纪60年代,英国确立了它在孟加拉的殖民统治地位以后,印度的大部分山河仍由印度当地的封建主统治着。其中,迈索尔、马拉塔、海得拉巴等邦国的势力都比较强大,但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莫卧儿德里政权早已有名无实。

英国殖民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巧施政治手腕,挑拨离间,兼以武装干涉,联此伐彼,然后逐个击破。终于在不到一个世纪之内,使它在东方建立了殖民领地——“英属印度”和作为附属国而存在的王公土邦,从而使整个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将莫卧儿帝国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18世纪中叶以前,迈索尔是一个印度教徒统治的小邦,地处德干高原中部,战略位置重要。1758年,出身行伍的海德·阿里(1722—1782,1758—1782年在位)夺取了政权。他掌权之后,利用马拉塔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被削弱,无力控制南方的有利时机,迅速使迈索尔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使之成为南印度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中心和主要力量。 [1]

海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改组军队。他解散了由个别扎吉达尔雇佣、发饷并且只服从扎吉达尔的部队,改为招募制,由国库发饷;废除扎吉达尔制度,军队由他统一指挥;加强训练,提倡新战术;学习欧洲式军风军纪,第一次穿上正规的制服;部队配有步兵、骑兵、炮兵和侦察兵。几年工夫,就建成了一支对当时印度来说是各邦国中最精锐、装备最优良的部队。

其次,海德通过战争或其他策略,兼并了一些小土邦,扩大了势力,增强了税源,使自己成为南印度一个举足轻重的邦国。

然而,在当时的南印度各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没有认识到英国殖民者是他们的共同敌人,而是把它看作印度诸多邦国中的一个而已,在彼此的攻伐中往往借助于英国人的力量,同它结成同盟。

可是,英国殖民者的意图却十分明确,印度任何一个土邦的兴起和壮大,对他们都是不利的。因此,对于日益强大起来的迈索尔国家,他们早已虎视眈眈,不肯放过。从18世纪60年代到该世纪末的三十余年中,英国殖民者先后同迈索尔进行了4次战争。

第一次英迈战争发生在1767—1769年。最初,英国人、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的尼扎姆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反对迈索尔。但是,不久,海德就瓦解了这个三角同盟,并把马拉塔和海得拉巴的尼扎姆拉过来,一起反对英国。

1767年8月,海德和海得拉巴联军进入卡纳蒂克,9月,在昌加马山口和特林诺马里与英军第一次交锋,结果被史密斯上校率领的英军击败。

海德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他认为他的盟友海得拉巴的军队没有战斗力,只会打乱作战计划;第二,他看出在开阔地带的战斗中他不能抵挡英军。

由于迈索尔的骑兵和炮兵在几次小接触中显得比英国的土著雇佣兵部队有更大的机动性,所以当迈索尔军集中全力攻击英国人的薄弱阵地时,海德总是稳获胜利。

从此,海德的主要战术是:避免总决战,迅速地调动部队到新战场,打击敌人的个别部队、驻军和防御薄弱的地方。

而反复无常的海得拉巴尼扎姆则从失败中得出另外的结论:背弃海德,退出联军,与英国人单独媾和,将海得拉巴的几个州割让给英国人。

这时,英军占领了坎纳拉的两个大港埠哈纳瓦尔和曼加洛尔,并准备进攻贝德诺尔。海德立即把他的主力调往马拉巴尔海岸,在半年内收复了沦陷的马拉巴尔的阵地,并夺回几个主要的要塞和港埠。

英军由于远离自己的基地马德拉斯,逐渐丧失战斗力。英军几乎侵占了迈索尔三分之一的领土,但无力巩固自己的占领区。只是因为得到孟加拉省慷慨的援助,东印度公司才能继续进行这一不幸的战争。

1769年3月,海德采取了大胆的决定,亲自率领挑选出来的三分之一精锐部队深入敌后袭击敌人,而把其余军队交给他部下最优秀的军事长官指挥。

海德不久就收复了自己的全部失地,并一直推进到科罗曼德尔海岸,彻底破坏了卡纳蒂克,并焚烧乡村。他的攻势进展神速,很快就推进到马德拉斯近郊。马德拉斯当局惊慌失措,主动求和。

马德拉斯参事会的一个参事向他的朋友解释说:“据说,这是印度敌人第一次战胜我们。怎么样也制止不了敌人焚毁和破坏庄稼以及农村的所有存粮。”

4月初,迈索尔和英国人签订了和约,规定双方相互归还各自占领的领土和擒获的俘虏;双方之一受到攻击时,另一方要予以援助;把储存在科拉尔的物资交给海德,作为赔偿他的损失。 [2]

这样,第一次英迈战争以迈索尔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次英迈战争发生于1780—1784年。海德把1769年的和约当作他的外交政策的基础。但是,马德拉斯当局没有履行这个条约。

1771年,马拉塔人侵入迈索尔,海德按条约规定一再请求,但是,英国人没有给他任何援助,结果迈索尔遭受巨大损失。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极大地激怒了海德。

1779年,英国人占领马赫,切断了海德获得来自欧洲的军事援助的道路,这更加使他义愤填膺。海德认识到同英国人结盟是不可能的,迈索尔的主要敌人既不是马拉塔人也不是尼扎姆,而恰恰是英国人。

马克思在《印度史编年稿》中指出:“海德·阿里和他的儿子铁普·萨希伯对着《古兰经》宣誓,永远不忘对英国人的仇恨,立誓毁灭他们。”

于是,海德捐弃前嫌,在1779年,和海得拉巴以及马拉塔人结成了联盟,目标是把英国人赶出次大陆。

诚如英国总督沃伦·黑斯廷斯所说,那是一场印度斯坦所有的力量都参加和遍及所有地区的战争,这场战争在有些地方已经进行,有些地方即将进行。当时的一位英国著名作家也说,大家公认这次战争的目的是要消灭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1780年7月,海德率8万大军,装备百门大炮,南下卡纳蒂克平原,其声势如排山倒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先后占领了波托诺沃、康吉维拉姆、特赫诺马里、切特浦尔、阿尔尼等地。

他甚至击败了英国贝利上校的分遣队,占领了卡纳蒂克首府阿尔科特。局势对东印度公司来说相当危险,用艾尔弗雷德·莱尔爵士的话来说就是:“英国人在印度的运气降到了最低水平。”

英国总督沃伦·黑斯廷斯调整了军事部署,派出艾尔·库特爵士前去迎击海德,并施展外交手腕,将海得拉巴、马拉塔联盟中的朋斯勒系争取过去,瓦解了反英同盟,削弱了海德的力量。

1781年,海德在波托诺沃被艾尔·库特爵士击败。然而,海德的儿子铁普在坦焦尔彻底地摧毁了英军。法国舰队也赶来支援他。这鼓舞了海德,使他转败为胜,占领了库尔达洛尔。

1782年12月7日,海德因患癌症在军营中与世长辞。[3]

海德是印度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人物之一,在18世纪的混乱局面中,他由微贱出身而掌握大权。他是完全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具有坚强的决心、过人的勇气、敏锐的智力及很强的记忆力,足以抵消他不会读书写字的缺陷。

他冷静、机敏,在战场上勇猛,在行政上练达,而且精力充沛,有条不紊和迅速地处理他面前的国家大事。他平易近人,有一种惊人的能力,能同时注意到各种问题,而不会被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弄糊涂。

史密斯博士把海德说成是一个“绝对不讲理”的人,“既不信教,又无德行,缺乏同情”,这是不公正的。虽然海德没有严格遵守他皈依的宗教的表面仪式,但他具有一种虔诚的宗教良心,威尔克斯曾称他为所有穆斯林王公中“最宽宏大度”的人。

鲍林曾对海德作了一个公平的评价:“他是一位大胆的、有创见的、有进取心的统帅,策略巧妙,足智多谋,精力充沛,从不因失败而沮丧;他专心致志于他的事业,对于英国人,他的政策是明智的;尽管他对内统治严厉,甚至造成恐怖,但在迈索尔提起他的名字时,即使不加赞美,也对他尊重;他杰出的才能与成就,永久地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现代印度的海德传记作者则将他视为“一个专制的军人统治者”“非常成功的行政官员”。

可以说,海德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虽然没有完成把英国殖民者赶出次大陆的任务,但却为此顽强奋斗了一生。

32岁的铁普继承父业,高举反英旗帜,英勇善战,以把英国人驱逐出印度作为自己的毕生任务。

1783年,铁普打败并俘获了英国孟买军司令马修斯将军及其所率部队,收复了贝德诺尔。接着进军马拉巴尔海岸,击败英军,收复了许多要塞,5月包围了英国孟买军在马拉巴尔沿海的最后一个据点曼加洛尔。

1783年6月,英法在欧洲议和,法军奉命撤出战斗。铁普在失去一切盟友的孤立情况下坚持战斗。1784年1月末,铁普收复曼加洛尔。

马德拉斯总督麦卡特尼勋爵急于求和,铁普的财力和物力也发生了困难,于是双方根据维持现状的原则,在1784年3月签订了《曼加洛尔条约》。

条约规定铁普退出卡纳蒂克,英国交还他们所占领的迈索尔领土,双方交换战俘。另外,英国还要求在迈索尔进行垄断贸易,遭到铁普的拒绝。同年,铁普正式继任为迈索尔的苏丹。

第三次英迈战争发生在1790—1792年。虽然《曼加洛尔条约》恢复了和平,但是英迈双方都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次休战,因为南印度的霸权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英国人认为铁普是他们在印度建立霸权的一个可怕的障碍,而铁普认为英国人是他在南印度的强大对手,因此,条约签订之后,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下一次的较量。

在前两次英迈战争中,大量的事实证明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是靠不住的。而法国人在印度的势力早已遭到削弱,尚未进一步暴露其侵略野心。铁普为了寻求同盟,于1787年派使臣前往法国和土耳其求援,虽然受到了热情接待和鼓舞,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援助。

另外,英国总督康沃利斯勋爵也在积极准备,通过狡猾的外交手段,终于在1790年6月和7月,同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分别结成了反对迈索尔的联盟。康沃利斯的行动再一次撕毁了自己签订的条约,充分暴露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本质。

1789年12月,铁普苏丹进攻印度南端的东印度公司盟国特拉凡哥尔。一小队迈索尔先遣军突破了防线,从防线内部直逼城门,企图为自己的大军进攻开辟道路。

但特拉凡哥尔驻军得到了增援,铁普的先遣军被援军击溃,在撤退中,前面的队伍掉进壕沟里,后面的队伍从他们身上踩过去,迈索尔军阵亡1500人。

1790年4月,迈索尔军队在炮火的支援下,对特拉凡哥尔防线展开了猛攻,乘胜攻占克兰加诺尔、艾亚科塔和其他一些堡垒,打开了通往特拉凡哥尔首府的道路。

英国人决定保护自己的同盟者。英军从三面入侵迈索尔,并要求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破坏迈索尔的边陲,确保英军不受迈索尔骑兵的袭击。投入这次战斗的联军兵力一共有5.7万人。

铁普采用了父亲海德机动灵活的战术,出其不意地转而进攻个别敌军部队,使英军受到重创,并占领了卡纳蒂克的几个堡垒。康沃利斯勋爵哀叹道:“我们已经错过时机,我们的敌人已赢得声誉,这二者在战争中是最重要的。”

1791年1月29日,康沃利斯亲自出马指挥,率援军从孟加拉驰援马德拉斯,两支英军会合,3月21日攻占并洗劫富庶的工商业城市班加罗尔。铁普率领主力部队撤离班加罗尔,并在井里下了毒,带着当地的居民,赶着牲畜,撤退到首府塞林加帕坦。

5月,英军抵达并包围了塞林加帕坦,铁普下令关闭城门死守。城下的英军由于供应不足,发生饥荒,痢疾蔓延,马匹和牲畜大批暴毙;又时逢雨季来临,不能再继续包围塞林加帕坦。

1791年5月,康沃利斯被迫撤退。笨重的大炮和一部分弹药毁掉或抛弃在当地。几天以后,英军与马拉塔军会合,立刻获得了大量粮食。

铁普虽然收复了科英巴托的一部分地区,但是由于英军的劫掠及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的骚扰,全国上下已被弄得残破不堪,元气大伤,很难恢复。

英军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做好了充分的供应,开始有计划地围攻并占领从班加罗尔到塞林加帕坦沿途的一切堡垒。

攻占这些堡垒,就等于英军在通往塞林加帕坦的所有道路上都建立了据点。同时,两支马拉塔军和一支海得拉巴军大肆劫掠迈索尔边境的贝德诺尔、锡腊和古龙康达,并开始破坏这些地方的经济。

1792年2月初,英军开始围攻塞林加帕坦。虽然通过巧妙的军事和外交活动,避免了全军覆没,但是铁普看到不可能再继续抵抗下去了。

1792年3月,铁普与英军签订了《塞林加帕坦条约》。铁普割让了一半土地,支付赔款三百多万英镑,并在付清全部赔款之前把两个儿子作为人质交给了英国人。

康沃利斯并不想消灭迈索尔,他决定保留迈索尔作为可以同马拉塔人相抗衡的独立国家。

康沃利斯在总结这次战争时写道:“我们终于成功地结束了我们的印度战争,获得了有理智的人都会考虑到的一切利益,我们粉碎了我们的敌人,但没有因而过分地加强我们的朋友的力量。”[4]

铁普在签订条约时,曾痛切地对马拉塔联盟军统帅说:“你应当明白,我并不是你的敌人,你的真正敌人是英国人,你必须提防他们。”可惜马拉塔人听不进去。

第四次英迈战争发生于1799年。铁普不甘长期忍受英国人强加于他的耻辱,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竭尽全力医治战争的创伤,积蓄力量伺机再起。

他加强了首都的防御工事,扩充了骑兵,增加了步兵,配备火炮,在法国军官的帮助下,建立军事工场,制造火枪和大炮,镇压叛乱的藩属,振兴农业,整顿财政。几年之内,充实了国库,恢复了经济繁荣和军事实力,再次成为英国人的劲敌。

当时,英法正酣战于欧洲,作为一名精明的外交家,铁普要争取法国作为在印度反对英国的盟友。他成立并加入雅各宾俱乐部,升起刚刚成立的法兰西共和国的旗帜,在首都栽了一棵“自由之树”,表示对自由法国的友好。人们庄严地给铁普戴上无套裤汉的尖顶帽,并向“公民铁普”祝福。

为了争取盟友,他向喀布尔、君士坦丁堡、凡尔赛和毛里求斯等地派出了使臣。法属毛里求斯岛的总督发出布告,为铁普招募志愿军。1798年4月,99名法国志愿者随同使臣在曼加罗尔登陆。

马德拉斯新任总督韦尔斯利勋爵很快就看清了铁普苏丹准备一举消灭英国势力的目的。他在1798年8月12日的《备忘录》中说:“铁普使臣的行事是经他自己批准的,加上法国军队在他的国土上登陆,这是一种公开的、不折不扣的、毫不含糊的宣战;更严重的是公开声明,战争的目的既不是为扩张、赔款,也不是为安全,而是要完全摧毁在印度的英国政府。如果对这样侮辱和危害的形势再有所误解,那就表明不是示弱,就是恐惧。”

因此,韦尔斯利决心要除掉铁普这个威胁英国霸权地位的危险人物。他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于1799年2月向铁普宣战。韦尔斯利集结了他掌握的全部兵力,侵入迈索尔。

铁普苏丹领导迈索尔军民奋勇抗战。但是,以前首相普尼亚为首的一部分高级将领却在危急时刻纷纷叛变投敌,致使铁普苏丹先后两次被英军击败,不得不退守首府塞林加帕坦。这就注定了迈索尔军的失败。

迈索尔编年史家吉尔马尼写道:“迈索尔的许多高级将领和大臣秘密地把铁普出卖给英国人,到处阻碍他的行动,其中有首相普尼亚、税务署长米尔·萨得克和轻骑兵司令卡马尔·乌德·丁,所有这些人对铁普隐瞒英军的调动情况,不执行他的命令,给他出些错误的主意,有意识地分散迈索尔的兵力,把铁普引到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当迈索尔骑兵进攻英军的前卫,并把他歼灭的时候,他们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和奖赏,反而受到普尼亚的申斥和责骂。他咒骂他们,要他们回答为什么这样轻率地进攻。在这以后,大家明白了:“他们的长官有意避免作战,因而不是松劲,就是不主动了。”

英军于4月17日完成对迈索尔首府的包围。4月28日,炮轰防御工事,5月4日,在城墙上打开了缺口。在叛徒的帮助下,英军冲入城市,并占领一切有利阵地。

铁普苏丹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放下餐具,赶赴战场。他手执军刀率迈索尔军与敌军展开了白刃战。叛徒下令关闭内城城门,使铁普没有退路,任凭敌人宰杀。

铁普受伤,仍策马奋战,战马被击毙,还宁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息。一个英国兵将其杀害,并掠去了他镶嵌着贵重装饰品的腰带。

英军冲入堡垒,在城里大肆掳掠了3天。铁普的宫廷和国库被洗劫一空,连普通英国兵的背包里也装满了宝石。剩余的财物被当作礼物献给了英王,铁普和海德的一些镶满宝石的武器交给了总督韦尔斯利、康沃利斯和其他英国将军。

印度的一个主要强国,英国人最仇恨、最可畏的敌人之一,就这样倒下了。

在迈索尔有一种说法几乎人人皆知,即海德天生是开国之主,铁普是亡国之君。这简明地揭示了导致铁普失败的个人原因。

铁普在晚年的军事准备是加强塞林加帕坦的防御,并储备粮秣以应付围攻。他父亲曾经不止一次以坚守都城直到雨季而战胜敌人。但是他的战略绝不全然是防御性的。

铁普忽视了他的骑兵,而这在他父亲的战争中曾起过极大的作用,并曾使他失败的影响限于很小的范围。海德常常战败,但是他很少在战役中失败,他在政治上比在战争的军事行动上要高明。

铁普和海德不同,他头脑灵活,但把精力过多地用在琐事上,而且他不能以领袖的眼光考虑全局。由于他在革新上的不倦精神和对琐事的热情,作为一个行政统治者他是不成功的。

正如威尔克斯所说:“海德是个进步的君主,很少表现革新。铁普是个革新的君主,可是没有什么改进。” [5]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如迈索尔宫廷史家所认为的,铁普最后不是败于战场,而是败于内奸集团的叛卖。

虽然如此,但在许多方面,铁普不失为印度历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

他具有健全的道德品格,没有他那个阶级所流行的恶习,他热烈信仰真主。

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能流利地讲波斯语、卡纳拉语及乌尔都语,并有宝贵的藏书。

他是一个勇敢的战士,有谋略的将军,也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外交家。这从以下几方面可得到证明:

他深知敌人是英国,而不是任何印度政权和王国;

他研究政治,特别是英法在欧洲的关系;

他派使节到法国及其他地方;

他和喀布尔的扎曼沙保持通信;

他把独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以至为了维护独立而捐躯。

铁普和他同时代的许多印度人物不同,是一个干练而勤奋的统治者。有些和他同时代的英国人,对他的行政管理有极好的印象,曾毫不迟疑地说他在王国内深得人心。

有些作家曾错误地把铁普描写成一个残忍而嗜血的暴君、一个压迫人民的专制君主、一个暴躁的狂人。其实他并不能负有一贯残忍的罪名,如德隆少校所说:“他的残忍一般只打击那些他心目中的敌人。”

他也不是一个狂热而偏执的人。他知道如何慰抚印度教徒的意见,缺乏宗教宽容不是他毁灭的原因。虽然他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可并不想使他的印度教臣民大批改宗。

有一方面,他不如他的父亲,就是在政治上他没有他父亲那样精明与老练。他常以改良的名义作一些无价值的革新。

托马斯·芒罗写道:“永不满足的革新精神和凡事都应由他发动的愿望,是他性格的主要特点。”[6]

迈索尔人民在杰出的民族英雄海德和铁普苏丹的领导下,为维护民族独立,坚持抗英斗争达三十余年,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为后来的反英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迈索尔的失败使南印度失去了抗英斗争的中流砥柱,为英国进一步征服印度扫清了道路。英国人在迈索尔的成功,把他们推上了与马拉塔联盟最后争夺德干地区和印度斯坦统治权的地位。

[1]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74.

[2]培伦. 印度通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298.

[3]R. C. 马宗达,H. C. 赖乔杜里,K. 达塔. 高级印度史[M]. 张澍霖,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39.

[4]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80.

[5]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65.

[6]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