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翼渐丰:崭露头角的阿克巴大帝

三、羽翼渐丰:崭露头角的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1542—1605,1556—1605年在位),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代君主,也是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皇帝。

不仅如此,阿克巴是印度历史上继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之后,最卓越、最有作为的开明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颇具远见卓识和文韬武略的杰出政治家。

阿克巴在位期间,不仅东征西讨、南伐北攻,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印度,建立了统一的庞大帝国,而且以杰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开明精神,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给数百年来战火不熄的印度带来了稳定与繁荣,开创了一个空前昌盛的辉煌时代,史称“大治”,人们称誉他为“阿克巴大帝”。

阿克巴是在父亲的流亡生涯中出生的,历经艰辛。

胡马云当年在信德的不毛之地流浪期间,于1542年年初,和哈米达·巴努贝加姆结婚。哈米达·巴努贝加姆是谢赫·阿利·安巴尔·贾伊尼的女儿。谢赫·阿利·安巴尔·贾伊尼曾经当过胡马云的弟弟欣达勒的导师。

结婚不久,胡马云在信德待不下去了,又流浪到阿尔科特。

1542年11月23日(一说10月15日),阿克巴在阿尔科特呱呱坠地。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当第一个王子出生的时候,国王要把金银珠宝分送群臣,以示庆贺。

可是,这时的胡马云穷困潦倒,一无所有,他的口袋里只有少许香料。

他就把香料分给随从,于是,馥郁的香气立刻充溢在空气之中。

胡马云说道:

“我希望当我的儿子做皇帝时,和香料一样散播出香气来,使它充满天下。我给他起名叫阿克巴,意即‘伟大’,我希望我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阿克巴的童年是在东奔西走、颠簸漂泊中度过的。

胡马云身遇不测去世时,阿克巴年仅13岁。

当时,阿克巴任旁遮普的省长,他父亲的老战友拜拉姆(一译“培拉姆”或“白拉姆”)为他的保护人。

当胡马云不测的死讯传给阿克巴和拜拉姆后,阿克巴便在旁遮普小城兰诺尔的一个花园内举行了登基典礼。

由于阿克巴年幼继位,由拜拉姆摄政。拜拉姆任宰相摄政大臣,掌握帝国的实权。

1556—1560年,是所谓的“摄政时期”。

初登王位的阿克巴面临着严峻的局势。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很不稳固。

胡马云去世时,莫卧儿王朝所掌握的领土,实际上只有德里和阿格拉地区,其余均在莫卧儿朝廷控制之外,大部分仍在阿富汗首领和苏尔王朝留下来的几个贵族手里,这些贵族还想重掌王权。

拉其普特人也在坚持斗争。西北边境的坎大哈时时受着波斯人的威胁。此外,经过连年战争,很多省份一片荒芜,北方已经两年连续饥荒,政府经济窘迫,帑藏虚竭。

比所有这些困难更直接的威胁,来自一个印度教首领喜穆(一译“黑姆”或“希穆”)。

喜穆出身于印度教第三种姓吠舍,是前苏尔王朝贵族阿边尔沙的将军,是一个精明干练、经验丰富的政治家。

这里有必要简要描述一下印度教种姓制的概貌。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但就种姓制度之森严、影响之深广、持续之久远,以印度为最。

印度教的种姓,把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并编造神话,说这四个等级分别是由神的嘴、臂、腿和脚变来的。《梨俱吠陀》经中唱道:

当众神分割普鲁沙时,

他们把他分割成多少份呢?

他的嘴是什么?

他的胳臂是什么?

他的大腿和脚又叫什么呢?

婆罗门是他的嘴,

他的胳臂成了拉加尼亚,

他的大腿变成了吠舍,

他的脚则变成首陀罗。

月亮从他的心中升起,

从他的眼睛创造出太阳,

从他的嘴创造了雷神与火神,

从他的呼吸中产生了风。

由于出生的部位不同,所以四个种姓地位有别,尊卑悬殊。[1]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是祭司,主持宗教仪式,只有他们才懂宗教经典,这些经典靠口耳世代相传,用嘴这一人体器官来形容婆罗门,既表明了其社会职能,又体现了其社会地位。

第二等级是拉加尼亚,即通常所称的刹帝利,是武士,他们经常要手执武器同异族、异部落作战,因而对整个社会集团说来,他们像人体的左膀右臂一样重要。

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商业,他们必须勤奋地迈动双腿,奔波劳苦,逐利远近。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被称作“人中首陀罗,兽中马,都是运载的工具”,只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而已,他们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处在社会底层,犹如人体最下部的双脚,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生存。

除以上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即所谓的“不可接触者”,又名“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被排除在社会之外,他们的工作是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的尸体等。在农村只准他们居住村外,或某一指定区域,不能和其他种姓的人使用同一口井,无权进庙拜神等。

各种姓之间在饮食方面有种种限制。他们把食物分为三类,即水果、熟食和生食。水果类食物包括水果、牛奶、奶制品;熟食指用油或酥油炸的食物;生食指用开水煮熟的食物。

一般来说,印度教徒只能吃本种姓或同级种姓或高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生食,也可以吃低于自己种姓的人做的熟食。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里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但高级种姓的婆罗门做的生食或熟食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而首陀罗和贱民做的任何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不能吃。

婚姻方面也有严格规定。只许在同种姓内部通婚;允许“顺婚”,禁止“逆婚”,即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级种姓的女子,但低级种姓的男子不能娶高级种姓的女子。否则,高级种姓的人会被开除出种姓。

不仅如此,种姓制度对不同种姓之间一般的社会交往也是严格禁止的,因而种姓身份不同,即使住在同一个村子,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各种姓有自己传统的固定职业,而且这种职业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并世代相传。凡是同宗教有关的职业,都认为是神圣而高贵的,由婆罗门担任;凡是同脏东西有关的工作都认为是下贱的,如扫地、洗衣、理发、屠宰、榨油、织布、染布、打鱼、接生、当皮匠、当护士、当吹鼓手等,都由低级种姓的人来做。

各种姓的职业一般固定不变。高级种姓的人限制和反对本种姓的人改行从事外种姓的职业。例如,孟加拉邦有位婆罗门种姓的学生,虽已毕业,但因找不着工作,只好开了个理发店,结果婆罗门种姓的人群起而攻之。

因此,在印度有一种怪现象:一个家境贫穷的婆罗门,即使被迫给别人当用人、看孩子、做饭,也绝不给人家打扫厕所,否则就认为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少主人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对其不扫厕所也给予原谅。

种姓制度以纯洁污浊观念为其依据。高级种姓生来纯洁,低级种姓生来污浊;低级种姓的污浊可以通过食物和接触传染给高级种姓,使高级种姓受到污染也成为污浊之人。

在印度农村,生活在同一村子中的不同种姓的住处是分开的,各种姓有各自的居住区域,如婆罗门住在村头,贱民就要住在村尾,两者之间隔开一段距离,贱民不准进入婆罗门的住宅,婆罗门也不会经过贱民居住的地段。否则,可能遭到牛粪尿的袭击。

高级种姓如不慎吃了低级种姓的食物,接触了低级种姓的身体,都被认为受了污染,因而必须举行某种仪式来清除这种污染,通常以喝牛尿作为解除污染的方式。

印度佛教故事里曾谈道,一个婆罗门吃了贱民的食品,非常悔恨,认为这件事与自己的身份很不相称,悲痛至极,走入森林抑郁而死。

在印度一些地区,甚至连贱民的影子、足迹也可能给其他种姓造成污染,如印度西部的普纳城,贱民在上午9时以前、下午3时以后,不准进城,因为那时太阳投射在人身上的影子太长,容易触及婆罗门。

贱民见了婆罗门,必须老远地匍匐在路旁,让婆罗门先过,贱民还须随身携带瓦罐与扫帚,瓦罐吊在脖子上,用以吐痰;扫帚用来扫地,以免玷污自己走过的路面。

纯洁污浊的观念不仅存在于婆罗门和贱民之间,也存在于婆罗门和非婆罗门之间、非婆罗门与贱民之间,甚至贱民内部也存在这种观念,并以此作为划分等级高低的标准,各种姓都视比自己种姓身份低的人为污浊之人。[2]

以上是印度教种姓制度的基本特征,下面言归正传。

出身吠舍种姓的印度教首领喜穆,在胡马云去世后,起兵反叛,很快攻占了阿格拉和德里,控制了从瓜廖尔到萨特累季河的领土。

喜穆在德里建立王朝,号称“超日王”。

可见,阿克巴即位之初面临的局势,是非常严峻的。他的世袭遗产是朝不保夕的,他建立一个帝国的任务确实非常艰巨。

正如史密斯在《牛津印度史》书中写的那样:阿克巴必须证明他自己胜过各个图谋王位的竞争者,至少要夺回他父亲失去的领土,才能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成为帕德沙,即国王。

喜穆攻陷德里称王后,阿克巴的群臣建议阿克巴退守喀布尔,摄政王拜拉姆力主进军德里。阿克巴采纳了拜拉姆的主张。

1556年,两军在帕尼帕特决战,这就是印度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

喜穆依靠优势兵力取得了最初的胜利。

莫卧儿军用迂回战术攻敌军两翼,同时利用中锋向前推进,使敌阵混乱,并充分发挥炮火和弓箭手的威力,攻击敌军战象,获得重大战果,击毙喜穆军中两员大将。

喜穆为扭转不利战局而发动攻击,但眼睛中箭深入脑部,立即昏倒在地。敌军因失去主帅而惊慌溃逃,莫卧儿军发动总攻,取得了最后胜利。

当喜穆昏迷不醒的时候,被拜拉姆活捉。拜拉姆将喜穆带到阿克巴面前,请求年轻的国王对喜穆处以死刑。

阿克巴看着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的囚犯,若有所思地说:“我怎能杀死已经受伤的俘虏?”

于是,拜拉姆拔出佩剑,剑光一闪,喜穆的脑袋与身体分了家。

阿克巴皱了皱眉头,两眼茫然。

拒绝杀害昏迷不醒的受伤俘虏,是阿克巴慈悲天性的写照。[3]

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结束了莫卧儿人与阿富汗人之间的长期斗争,粉碎了阿富汗人再度复兴的希望,标志着莫卧儿帝国对印度的统治权的确立,并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

阿克巴虽然取得了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的胜利,真正开始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但是帝国朝政仍旧为拜拉姆所控制,阿克巴还不能独立行事。

拜拉姆是土库曼人,他曾随同波斯军队援助巴布尔,征服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后留在巴布尔和胡马云手下做官。

在胡马云远征孟加拉时,拜拉姆起过很重要的作用。有一次,他以勇猛和机智拯救了皇帝的前卫部队。

曲女城战役后,拜拉姆被舍尔沙俘获。舍尔沙想笼络这个有才气的年轻勇士为他服务,但得到的回答却是真正的忠诚是永远不能改变的。

拜拉姆后来逃走了,在信德加入了胡马云的部队,成为胡马云的总顾问和挚友。

胡马云在昆达哈尔和西尔兴德的胜利,大部分应归功于这个忠实随从的才干,因之,他被指定为阿克巴的保护人。

作为阿克巴的保护人,拜拉姆不得不面临困难的境遇。

为了让他所指挥的小部队保持纪律和朝气,他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比如逮捕谋叛的贵族、处死打败仗的将领。

这些严厉措施的结果是,原来以为自己至少等于卡伊科巴德和卡伊考斯(古代波斯王)的察合台官员,发觉必须要听从拜拉姆的命令,并静静地屈服于他的权威之下。

拜拉姆拒绝了向喀布尔撤退的胆怯的劝告,而勇敢地前去迎击喜穆。

在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前夕,他做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驱散了失败主义的阴云,从而在帕尼帕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拜拉姆为莫卧儿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对阿克巴早期的成功和莫卧儿人在德里统治的稳固起了关键的作用。

拜拉姆的摄政期延续了近4年。

作为摄政大臣,他专横独断,结果树敌太多,开始失势。

阿布勒·法兹勒写道:“人们对拜拉姆汗的所作所为终于容忍不下去了。”

阿克巴此时已经18岁,羽翼渐丰,不再愿意接受拜拉姆的严厉管束,他想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国王。

拜拉姆的骄傲和专断也触怒了过多的宫廷大臣,他们对拜拉姆的暴虐独裁强烈不满。

拜拉姆是一个什叶派信徒,而皇族和多数大臣却是正统的逊尼派信徒,他的一些行为引起正统逊尼派的愤懑。

阿克巴的母后和乳母及其亲属,是扳倒拜拉姆的主要策划者,他们劝诱、怂恿阿克巴维护自己的权力,除掉摄政王。

1560年,阿克巴正式通知拜拉姆,他决定亲政,并免除他的职务。拜拉姆无可奈何地服从了阿克巴的决定,并同意前往麦加。

阿达姆汗被扔下宫殿平台。1561年,阿克巴任命阿特加汗为首要大臣。1562年,阿克巴的乳妈马哈姆·阿纳加的儿子阿达姆汗杀害了阿特加汗,变节谋反。阿克巴挫败了阿达姆汗的谋反,将他摔死在了宫殿平台下

阿克巴委派皮尔·穆罕默德护送拜拉姆出帝国国境,皮尔·穆罕默德是拜拉姆的旧部下,也是拜拉姆的私敌。

拜拉姆认为,阿克巴的这一做法,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于是反叛了。他在贾朗达尔附近战败被俘。

不过,阿克巴非常明智,考虑到拜拉姆过去的功绩而宽恕了他,仍允许他以合乎其身份的排场到麦加去。

拜拉姆在去麦加的途中,在古吉拉特被一个阿富汗人刺死,此人的父亲曾被拜拉姆指挥下的莫卧儿军队杀死。

这个阿富汗人把拜拉姆带的东西洗劫一空,但拜拉姆的家眷未遭凌辱,他的小儿子得到了阿克巴的保护,被带进宫廷,长大后受封为大汗。

拜拉姆的倒台,并没有使阿克巴能马上完全亲理朝政。

有两年时间(1560—1562),朝政大权落于后宫集团,即阿克巴的乳母马哈姆·阿纳加及其子阿达姆汗之手。有些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牝鸡司晨期”。

阿克巴不堪忍受后宫势力的掣肘,处死了阿达姆汗,40天后,阿达姆汗的母亲也悲伤而死。

这样,到1562年5月,阿克巴最终摆脱后宫的影响,真正掌握中央权力,莫卧儿王朝的中央政权开始稳定下来。

[1]刘建,朱明忠,葛维均. 印度文明[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6-88.

[2]朱明忠,尚会鹏. 印度教:宗教与社会[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35-37.

[3]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