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击破:英国的印度策略

八、各个击破:英国的印度策略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之后,马拉塔分裂成5个较大的独立王朝,即浦那的帕什瓦、瓜廖尔的辛迪亚、印多尔的霍尔卡尔、巴洛达的盖克瓦尔和那格浦尔的邦斯拉。它们组成了松散的马拉塔联盟,以帕什瓦为盟主。

在干练的帕什瓦马达夫罗一世的领导下,马拉塔人在几年之内就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民族得到复兴。他先后击散了邻邦的进犯,克服了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政权进一步巩固。

1770年,他扩占了阿格拉和马土拉,恢复了在罗希尔坎德的势力。1772年1月,又恢复了一直流亡在外、孤立无援的莫卧儿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在德里的皇位,并把他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这时,马拉塔已走向鼎盛时期。在迈索尔被征服后,南印度能够与英国殖民势力抗衡的力量就只有马拉塔了。

然而,好景不长,马拉塔联盟的杰出领袖马达夫罗一世于1772年底因患肺结核死于浦那。他死后,其叔父拉古纳特罗的篡位野心死灰复燃,宫廷的阴谋活动和联盟各国的内讧加剧。

新任帕什瓦纳拉扬罗执政仅9个月就遭暗杀,拉古纳特罗当上了帕什瓦。但是,他的统治并不稳固,不断受到以首席大臣那拉·法德纳维斯为首的宫内反对派的挑战。

第二年,纳拉扬罗的遗孀生了一个遗腹子。反对派立即宣布遗腹子马德哈夫罗二世为帕什瓦,并以他的名义成立了摄政会议。拉古纳特罗被逐出成为亡命者,他向孟买的英国人求救。[1]

与卡纳蒂克等地的情况一样,印度王公和首领内部的矛盾为英国人提供了政治干涉和各个击破的机会。英国利用马拉塔内部的相互倾轧,先后经过3次英马战争,征服了马拉塔,完成了在印度中南部的殖民扩张。

第一次英马战争发生于1775—1782年。

由于孟买政府急于取得邻近的萨尔塞特岛和巴塞因港,以加强海上力量,因此,英国与被贬黜的拉古纳特罗在1775年3月签订了《苏拉特条约》,英国人答应给予军事援助,拉古纳特罗答应割让上述岛屿与港口。

为实施《苏拉特条约》,1775年5月,英军进攻萨尔塞特,在阿达斯击败马拉塔军,揭开了英马战争的序幕。

但是,加尔各答的英国最高当局不批准《苏拉特条约》和与马拉塔人之间的战争,因为条约和战争违背英国国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加尔各答派出代表和浦那政府谈判,用《普兰达条约》取代了《苏拉特条约》。

《普兰达条约》规定不再支持拉古纳特罗,但保证他领得一大笔年金,萨尔塞特岛由英国占有。议案提到了伦敦的董事会,《苏拉特条约》获得批准,这样就改变了孟买当局的窘境。

英国殖民当局对马拉塔加强攻势还有两个国际因素。浦那热情地接待了法国的冒险家卢宾,答应在西海岸给法国一个港口。传言马拉塔已经与法国订立了针对英国的攻守同盟,为了引起孟买参事会的疑心。

同时,由于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失去了北美殖民地,英国的尊严受到了损害,总督黑斯廷斯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损失。

英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利用帕什瓦的老臣苏卡拉姆·巴普和那拉·法德纳维斯之间的斗争。巴普提出英国人如果支持拉古纳特罗,他将予以帮助。

1778年11月,孟买派出一支由600名欧洲人和3300名印度土兵组成的军队,向马拉塔进军。1779年1月9日,英国军队和一支庞大的马拉塔军队在西高趾山的台勒冈相遇,被马拉塔军击败,英军败退瓦德冈,被迫签订了《瓦德冈条约》。

根据该条约,孟买政府从1773年起所取得的领土都应交还,从孟加拉派来的部队应予撤回,布罗奇税收的一部分应归辛迪亚征收。黑斯廷斯拒绝接受这个屈辱条约,他写道:“我们已经否认了《瓦德冈条约》。要是我们能轻易地洗刷掉我们民族声名蒙受的丑名,那该有多好啊。”[2]

黑斯廷斯派遣戈达德上校统率一支大军,从孟加拉出发,横跨印度中部,向马拉塔进军。1780年2月英军占领艾哈迈达巴德,12月占领巴塞因。然而,1781年4月向浦那进军受到了挫折,不得不撤回。

1781年8月,黑斯廷斯从孟加拉派来的波帕姆上尉,借云梯爬城,占领了瓜廖尔。

瓜廖尔是座历史古城,历代统治者,特别是马拉塔的辛迪亚统治者对它进行过精心点缀。

瓜廖尔有“城堡之城”之称。城堡宏伟壮观,有几十丈高,其历史悠久,有1500年以上。关于这个城堡,流传着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传说离这里25英里有个叫科特瓦尔的地方,那里有个国王,名叫苏尔吉森,他是一个麻风病人。

一天,他外出打猎,不久与随从们走散,他爬上一座高山去寻找。到了山上,他碰到一位名叫瓜里亚的和尚。

和尚让这位口干舌燥的国王喝了附近一个池塘里的水,结果,麻风病奇迹般地不治而愈。国王非常高兴,对和尚说:“高师,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对我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

和尚要求国王把那个池塘扩大,再修一条讲究的堤坝,并且在山上建一座漂亮的城堡。国王一一答应,全都照办了。

城堡建成后,取名为瓜里亚尔·沃尔,意即“瓜里亚的恩赐”。和尚给池塘取名为苏尔吉衮德,意即“苏尔吉王池”。

和尚嘱咐国王,只要王族的人都在自己名字后面带上“巴尔”这个字,就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王位。

从那天起,苏尔吉森就改名为苏尔吉·巴尔。传说苏尔吉·巴尔家族,在瓜廖尔统治了相当长的时期。

后来,有一个叫戴兹格兰的国王,把自己名字后面的“巴尔”勾去了,结果,巴尔王朝覆灭了。

这个传说不管是不是真实,这座城堡确是公元525年建造的,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被誉为印度“城堡中的一颗明珠”。

瓜廖尔先后由几个国王统治过,多摩尔王朝的国王曼辛哈就是其中一个。曼辛哈在城堡内又修建了一个大城堡,取名曼·孟迪尔宫,富丽堂皇,超乎想象。

曼辛哈还修建了古吉利宫。传说古吉利宫同国王有趣的爱情故事有关。

一天,国王曼辛哈去森林打猎,在一个村庄附近,看到一位美丽的古贾尔族姑娘。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像鹿眼一样迷人,人们叫她摩里格那耶尼,意即“鹿眼姑娘”。

鹿眼姑娘十分勇敢。有一次,她赤手空拳抓住了一头野水牛。国王曼辛哈想娶她为妻,她提出条件:如果国王能把拉依河的河水引到宫里,让她每天喝到拉依河流进来的新鲜水,她就同国王结婚。

曼辛哈依照她的要求,修建了古吉利宫,并且通过隧道把古吉利宫同拉依河连接起来,然后,娶鹿眼姑娘为妻。[3]

瓜廖尔城堡高大雄伟,宽窄不一,宽处足有150米以上,窄处也有80米左右。站在城堡上俯视全城,景物尽收眼底。城堡顶上还有许多建筑。

瓜廖尔城也是音乐和艺术的堡垒。音乐大师坦森的歌声曾在这里回荡。坦森是阿克巴大帝宫廷的9个乐师之一,人们形容他的歌声有“呼风唤雨的神力”。

瓜廖尔城里有坦森陵墓,每年在他诞辰那天,全国的音乐家都云集在这里举行音乐会,演奏他的乐曲,哀悼这位伟大的音乐奠基人。

黑斯廷斯不仅于1780年8月派兵占领了瓜廖尔这座“城堡之城”,而且于1781年2月由卡马克将军率军在西帕利击败了辛迪亚。

英国人的胜利,使马哈达杰·辛迪亚改变了态度,开始寻求与英国人结盟,答应协助英国人和浦那政府之间缔结和约。1782年5月19日,双方正式签订《萨尔培条约》。

1783年2月,那拉·法德纳维斯批准了这一条约。该条约承认了英国对萨尔塞特的占有权,承认了马德哈夫罗二世为合法的帕什瓦,拉古纳特罗领取年金引退,辛迪亚收回朱木拿河以西的全部领土。

《萨尔培条约》虽然没有使英国取得更多的权益,但它是印度史上的一个重要条约,是英国征服印度过程中的转折点。它使英国与马拉塔之间的和平相对地维持了20年,这就使英国人能集中力量对付其他的敌人,如铁普苏丹和法国人,并把海得拉巴和奥德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征服整个印度准备了条件。

第二次英马战争发生在1803—1805年。

《萨尔培条约》签订以后,马拉塔的政治舞台由两个杰出的人物——那拉·法德纳维斯和马哈达杰·辛迪亚统治着,成功地巩固了马拉塔人在印度中部的统治地位。

1800年,那拉·法德纳维斯逝世。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值得高度赞扬的忠心耿耿的爱国主义者。他深知英国人干涉马拉塔人事务是危险的,所以反对和他们建立任何同盟。

他尊重英国人,称赞他们的真诚;但作为政治上的敌人,他对待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恐惧和更戒备。

他的死意味着曾在很大程度上阻止马拉塔酋长们分裂活动的藩篱被拆除了。马拉塔政府的一切明智和持重都随他消逝了。

辛迪亚和霍尔卡尔的军队在浦那开始火并,优柔寡断的巴罗吉二世不断策划阴谋,使事态更加恶化。

1802年10月,霍尔卡尔在浦那打败了辛迪亚和巴吉罗的联军,占领了浦那,立巴吉罗的弟弟阿姆利特罗为帕什瓦,巴吉罗逃往巴塞因避难。

走投无路的巴吉罗请求英国人保护,在1802年12月与东印度公司签订《巴塞因条约》。他以承认英国的最高统治权为条件,换取英国的支持,恢复了他在浦那的王位。这样,他“牺牲了他的独立,作为得到保护的代价”。[4]

《巴塞因条约》是英国在印度征服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赫顿教长曾说:“这无疑是改变我们在西印度立足点的一个步骤。它在顷刻之间把英国的责任加重了两倍。”

然而,其他的马拉塔首领拒绝承认这个条约。辛迪亚和邦斯拉联合起来,对英宣战,第二次英马战争在1803年8月初爆发。

马拉塔军队除法国人训练的4万人外,总数为25万人;而英国人在印度各地的军队约55万人。

韦尔斯利对第二次英马战争做了周密的准备,他决定先进攻辛迪亚。他的外交手腕获得了成功,霍尔卡尔在战争初期袖手旁观,盖克瓦尔保持中立,使得韦尔斯利能够倾其全力进攻瓜廖尔王公。

英国人决定全力出击,南路德干英军2.4万人,由韦尔斯利将军指挥;北路印度斯坦英军1万人,由莱克将军指挥。

在德干,韦尔斯利于1803年8月占领了艾哈迈德纳加尔,9月在阿萨伊战役中打败了辛迪亚和邦斯拉的马拉塔联军,大获全胜。格兰特把这一仗描写成德干历史上最漂亮的胜仗。

英军于10月占领布尔汉普尔和阿西尔加尔,并于11月在阿尔冈彻底打败邦斯拉的军队,12月占领加维尔加尔要塞,与邦斯拉在迪奥冈签订条约,那格浦尔土邦丧失了独立。

在印度斯坦,莱克将军率北路军占领了阿利加尔堡垒,攻克德里和阿格拉,在拉斯瓦里的决战中歼灭了辛迪亚的北路军,并把已经双目失明的莫卧儿年迈皇帝沙·阿拉姆二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这样,在战争爆发5个月内,两个马拉塔首领都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迪奥冈条约》中邦斯拉被迫交出了克塔克省,使英国人把孟加拉管区和马德拉斯管区连接起来,另外还交出了瓦尔达河以西的全部领地。

辛迪亚被迫交出了恒河和朱木拿河之间的河间地及其他大片的领地和重要堡垒。辛迪亚还被迫接受英国军队的保护。两个马拉塔首领都在自己的宫廷接受了英国驻扎官。

霍尔卡尔由于与辛迪亚有矛盾没有和他联合抗英。但霍尔卡尔为了自己的利益,于1804年4月单独与英国开战。战争起初进展顺利,在穆坎达拉山口击败英国蒙松上校的军队,迫使其退回阿格拉。

巴拉特普尔的罗阇与霍尔卡尔联合进攻德里,但是没有攻克。莱克进攻巴拉特普尔,遭受到了巨大损失,但巴拉特普尔的罗阇却令人意外地与英国人签订了和约。

由于英军的失利,1805年8月,总督韦尔斯利被召回国。他的后继者对马拉塔人采取了安抚政策,辛迪亚收回了瓜廖尔和高哈德,霍尔卡尔收回了大部分失地。

但是,第二次英马战争,极大地削弱了马拉塔人的力量,英国人成了从孟加拉到德里的广大领土上的事实上的主人。芒罗曾断言:“我们现在是印度十足的主人了,只要我们采取适当措施使其更加巩固,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动摇我们的权力。” [5]

第三次英马战争发生在1817—1818年。

在第二次英马战争中,帕什瓦巴吉罗二世与英国人建立了同盟关系后,他时刻想摆脱英国人的控制,于是试图与辛迪亚和邦斯拉建立新的联盟。1815年7月,他又将英国使臣盖克瓦德暗杀。

巴吉罗二世的这种态度引起浦那英国驻扎官的注意。1817年6月,巴吉罗二世被迫签订了《浦那条约》,承认放弃马拉塔联邦首脑的地位。英国人先后与王公阿帕·萨希布·邦斯拉和道拉特罗·辛迪亚签订了新的不平等条约。

浦那、瓜廖尔和那格浦尔这三个条约,大大加强了英国人的势力,而损害了马拉塔人。第一个条约严重打击了帕什瓦的权力与威望;第二个条约制止了辛迪亚对拉其普特族各土邦的要求,它们已落入英国人的控制之下;第三个条约牺牲了那格浦尔的独立,把它置于军事援助同盟体系之下。

英国人把这些屈辱性条约强加在马拉塔人的头上,激起了马拉塔首领的极大愤慨。他们不甘心于这种处境,正密谋采取统一的反英行动。

1817年11月,帕什瓦举行反英起义,第三次英马战争爆发。帕什瓦纵火焚烧了英国在浦那驻扎官的官邸,驻扎官狼狈逃脱。他乘胜攻击基尔基的英国驻军,但遭到敌军的抵抗,被迫撤回浦那。

英军反攻,占领了浦那。帕什瓦南撤,英军穷追不舍,在科雷冈(1818年1月)和阿什塔(1818年2月)等地猛击马拉塔军。

1818年6月,帕什瓦投降,领地被吞并,头衔被正式取消,他本人只是作为东印度公司的年金领取者退居坎普尔附近的比图尔,享受殖民者提供的8万镑年金生活费,聊度残年。

帕什瓦起兵反英不久,邦斯拉和霍尔卡尔也对英宣战。1817年11月,阿帕·萨希布在锡塔巴尔迪战败,失去王位,纳巴达河的领地被兼并。12月,霍尔卡尔在马希德普尔战败,被迫放弃对拉其普特诸邦的要求,割让了一部分领地。

第三次英马战争以马拉塔人彻底失败而告终,其结果是作为南印度的第二号封建王公强国全部沦为殖民地。而英国殖民者在次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成为南起科摩林角、北至萨特累季河畔的广大印度领土上的殖民统治者。

[1]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530.

[2]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70.

[3]刘国楠,王树英. 印度各邦历史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67.

[4]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569.

[5]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