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组合:善变的贾汉吉尔

八、奇特组合:善变的贾汉吉尔

阿克巴大帝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丰厚的条件。在他之后的三位继任者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达到了鼎盛的巅峰。

萨利姆(1569—1627,1605—1627年在位),是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代君主,于1605年10月24日在阿格拉庄严即位,时年36岁,采用“努鲁丁·穆罕默德·贾汉吉尔·巴提沙·加济”的称号,通常称为“贾汉吉尔”(一译“查罕杰”)。 [1]

贾汉吉尔是一个奇特的“混合体”,他的性格由各种极端组成,这一点在上一节中已作了描述。

他虽然喜欢寻欢作乐,但并非全无军事上的雄心。他梦想征服早期帖木儿王朝政府所在地,即河外地。

即位不久,他就采取各种措施,大赦政敌、释放囚犯。他在阿格拉城堡的城垛与朱木拿河岸边的石柱之间设置一条著名的法链(法链即系着铃铛的链索,悬挂在王宫附近,鸣冤者牵动链索,皇帝即可听到铃响,因而垂问冤情),颁布12道诏谕,作为帝国的行为准则。

然而,贾汉吉尔“初期的美梦”很快便被他的长子胡斯劳的叛乱所打断。

胡斯劳曾得到他祖父阿克巴大帝的溺爱和庇护,是帝国中最得人心的王子,有许多权势显赫的支持者。据说,他是一个风度翩翩、举止文雅的君子,深得庶民百姓的爱戴。

贾汉吉尔登基后5个月,胡斯劳就野心复燃,潜逃出宫,离开阿格拉,逃往旁遮普,在拉合尔举兵谋叛。

贾汉吉尔亲率大军讨伐他的儿子,由于心情非常混乱,以致在行军的第一天早晨竟忘记了每天要吸一次的鸦片。

王子的军队被皇帝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打败了,王子和他的两个主要追随者全部被俘。胡斯劳“双手被捆绑,脚戴锁链”,被押到一个开阔的觐见厅内面见他父亲,遭到严厉斥责后被下令监禁起来,他的支持者遭到了残酷的惩罚。

贾汉吉尔写道:“我把胡斯劳监禁了起来,下令把两个恶棍(胡赛因·贝格和阿卜杜勒·阿齐兹)用一张牛皮和一张驴皮裹住,驮在驴背上,脸朝尾巴,在城内到处游街示众。”

这个被监禁的叛乱王子,在1622年去世以前,势必要遭受更多的痛苦。贾汉吉尔把他这个儿子的双目在阿拉哈巴德狱中弄瞎了,胡斯劳后来再次得赦出狱,但不久被其弟胡拉姆毒死。

锡克教的第五代首领阿尔詹也被监禁处死。有人说他的罪名是用一笔钱帮助过叛乱王子,也有人说是因为他为叛乱祈祷过,还有人认为他的行为可能是出于他仁慈而善良的品性,而不一定是表明他对皇帝本人有什么敌意。

处决这位锡克教师尊是贾汉吉尔的失策之举,因为这么一来就使锡克教徒离心离德,成为帝国的敌人。

1611年5月,贾汉吉尔与努尔·贾汉结婚,她对贾汉吉尔的生涯和统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传说把努尔·贾汉的一生说成是一部系统的浪漫史。努尔·贾汉的父母是波斯人,他们在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从波斯迁移到了印度。她父亲在阿克巴大帝的军队中服役,后来跃居高位。

据说贾汉吉尔热烈地爱慕她,因为她那妩媚的容颜吸引了国王深远的目光,竟把他俘虏了。但是,阿克巴大帝不批准他们的联姻,使她嫁给了波斯另一个冒险家舍尔·阿富汗(意为“伏虎者”),并安排他驻扎孟加拉。

贾汉吉尔即位不久,听到舍尔·阿富汗“不服从命令并图谋反叛”,便派当时“处于一个可爱的儿子、友好的兄弟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的地位”的同奶兄弟,孟加拉的新任总督去惩办他。

结果,舍尔·阿富汗刺死了孟加拉新任总督,他自己也被总督的随从砍成了肉酱。于是,遗孀努尔·贾汉及其年幼的女儿被带到了阿格拉宫廷。

几年以后,贾汉吉尔娶努尔·贾汉为妻,立为皇后,并授予新皇后“宫廷之光”的称号,不久又改为“世界之光”。[2]

当然,这并不能阻止贾汉吉尔与宫中其他女子暗恋。1615年,他就为阿纳尔卡莉在拉合尔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坟墓,上面镌刻着充满深情的题词:“啊!如若再得一见我爱之面容,我当感激真主直至复活之日。”

皇后努尔·贾汉的确异常美丽,妩媚端庄,她对波斯文学、诗歌和艺术有高超的鉴赏能力,有洞察一切的才智,有多才多艺的禀赋,有渊博的学识。

她不仅是首都妇女界中的领袖,而且也被公认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她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她那过分的野心,这导致她任意左右其丈夫。

努尔·贾汉成为1611—1627年间莫卧儿帝国朝廷中最有权力的人物。一种新的钱币上铸上了她的名字,还有如下的铭文:“奉国王贾汉吉尔之命,金币由于刻上皇后努尔·贾汉的名字,增加了百倍的光彩。”

她的父亲实际上变成了总管大臣,她的哥哥被委任为皇室的总管,并于1611年开始了他显赫的官场生涯。她还把她与第一个丈夫所生的女儿嫁给贾汉吉尔最小的儿子沙尔亚尔,以进一步巩固她的地位。

贾汉吉尔的朝代被称为阿克巴朝代的继续。他在外交政策上是他父亲忠实的追随者。他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孟加拉。这个莫卧儿帝国最东边的省区经常处于骚乱之中,总督更迭频繁。

1612年3月12日,伊斯拉姆总督打败了独立的阿富汗人在孟加拉的最后一个领袖,结束了一直对抗莫卧儿王朝的阿富汗人的政权。贾汉吉尔采取怀柔政策,使他们从此与帝国友好相处,莫卧儿的安抚政策也为群龙无首的阿富汗人的全部投降铺平了道路。

贾汉吉尔最卓越的胜利是战胜了一直蔑视其权力的梅瓦尔的拉其普特人。

1613年,贾汉吉尔任命其三子胡拉姆王子为统帅,攻打梅瓦尔。胡拉姆采用焚烧、掠夺和破坏的策略,用饥饿迫使拉其普特人从森林密布的高山中走出来。

梅瓦尔的统治者阿马尔·辛格不及他父亲普拉塔普的顽强刚毅,饥饿和时疫迫使他求和。这样,梅瓦尔臣服了莫卧儿人,承认了帝国的宗主权。阿马尔·辛格本人免于参朝,其家族的公主也免于进宫,王子从朝廷获赐丰厚礼物。

贾汉吉尔本人评论道:“真正重要的是,阿马尔·辛格及其祖先以他们多山的国家和住处兵力强大而妄自尊大,从来没有觐见也没有臣服于任何一个印度斯坦国王,而这一点在我统治期间得到了实现。”

贾汉吉尔后来把阿马尔·辛格及其儿子的两座与真人一样大的大理石雕像放在他阿格拉宫殿的花园里。

由于对梅瓦尔许以宽厚的条件并采取怀柔政策,贾汉吉尔一直使梅瓦尔对莫卧儿帝国保持忠诚,直到奥朗则布时所采取的政策才使拉杰·辛格疏远起来。

《印度通史》评论道:“这位贪图舒适、寻欢作乐的贾汉吉尔对于创造帝国的艺术要比他那个没有同情心的好走极端的孙子奥朗则布精明得多。”[3]

在德干,贾汉吉尔执行他父亲的激进政策,对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进行了一场时断时续的战争,这场战争在他整个统治时期一直延续下去。

莫卧儿人要用武力完全战胜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是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个德干王国本身的强大;二是莫卧儿帝国军队的作战行动不力。

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当时得到阿比西尼亚族大臣马利克·阿姆巴尔的得力辅佐。此人是天生的带兵之将,也是中世纪印度所产生的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他根据正确的方针对王国的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稳定了财政;他用游击战的作战方法训练士兵,使他们有效地对付帝国军队。莫卧儿的朝廷史官这样描述他:

这个阿姆巴尔是个奴隶,却是个能干的人。在作战、指挥、正确判断和行政管理方面,他是无与伦比的。他精通掠夺性的战争,这种战争在达金语中叫作“巴尔吉—吉里”。他平息了国内骚动不安的情绪,终生保持了显赫的地位,他光荣地结束了他的一生。历史记载上还没有过别的阿比西尼亚籍奴隶提升到如此卓越地位的例子。

而帝国军队的行动由于其将领之间不断的相互倾轧而受到妨碍。名义上的指挥权起初授予巴尔维兹王子,后来又授予胡拉姆王子,但实权却由阿卜杜尔·拉希姆大汗和其他贵族操纵。他们花在互相争吵上的时间比花在跟德干人打仗上的时间还要多。

1616年,胡拉姆王子攻占了艾哈迈德纳加尔和其他一些堡垒,莫卧儿人才取得了局部胜利。由于这次胜利,贾汉吉尔授予胡拉姆以沙·贾汗的称号,意为“世界之王”。沙·贾汗接受了各种赠品,并被擢升到统率三万步兵、两万骑兵的职位。

但是,莫卧儿人战胜艾哈迈德纳加尔只是虚有其表,而非真正的胜利,德干远远没有被完全征服。有人正确地评论道:“什么也无法掩盖这样的严峻现实,即花了数百万卢比,牺牲了数千人的性命,并没有使莫卧儿的疆界比1605年的疆界向外推进一丝一毫。”

贾汉吉尔在位期间的另一个卓越的军事成就,是1620年11月16日攻占旁遮普东北部崇山峻岭中坚固的坎格拉要塞。

《胡拉姆王子的称重仪式》。胡拉姆王子年轻时体弱多病,据说,为了让天上的星宿能庇护和改善儿子的体质,贾汉吉尔在1607年7月胡拉姆过16岁生日的时候再次为他在喀布尔的乌尔塔花园举行了称重仪式

这个易守难攻的要塞控制着雷维河和萨特里日河之间的山区。阿克巴时期,托达尔·马尔曾征服了这一山区的一些酋长,将其置于莫卧儿的控制之下,但坎格拉要塞还是没有被吞并。山区里有一个传说:托达尔·马尔曾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把他的布置告诉阿克巴,“他割去了肉,留下了骨头”。

贾汉吉尔终于攻克了这个要塞。他被山谷的美丽迷住了,他形容这个要塞有23个棱堡,还有7座寨门。

传说贾汉吉尔经常到旁遮普一个叫宾多利·迈亨达的地方狩猎。

一次,他想召见这里有名的大仙人迈亨达,迈亨达拒绝往见,并凭借法力穿山逃遁。后来,贾汉吉尔抓住了大仙的儿子那拉因,将他带到拉合尔,灌了7大碗剧毒,但那拉因却安然无恙。

贾汉吉尔大为吃惊,只好在宾多利·迈亨达为迈亨达修了一座庙,名罗怙纳特庙。这座庙一直保存至今。

宾多利·迈亨达地区的人,每年在拜萨喀节这天,要用大轿抬着大仙人迈亨达的塑像游行,一直走到湖边的巴拉德利庙旁,给迈亨达的塑像沐浴,进行膜拜。然后,又抬回原地。傍晚时,大家云集一堂唱颂神曲。

这个传说反映了旁遮普人民反侵略的愿望。

然而,尽管贾汉吉尔可以为此而自鸣得意,可接踵而来的却是无休止的灾难和叛乱,直到他溘然长逝。

帝国的第一个严重灾难是丧失了坎大哈。这个地方长期以来是莫卧儿人与波斯人发生摩擦的一个根源。

当时,亚洲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沙·阿拔斯,以礼物和花言巧语蒙骗莫卧儿官员,乘帝国内部骚乱之机,于1621年包围了坎大哈,终于在1622年攻占该要塞。

贾汉吉尔授命他的儿子沙·贾汗率军远征,收复坎大哈。然而,沙·贾汗担心努尔·贾汉利用他离开首都之机取消他继承王位的权利,因此按兵不动。

努尔·贾汉企图让她的女婿小王子沙尔亚尔继承王位,因此挑拨贾汉吉尔与沙·贾汗的关系。贾汉吉尔不敢抑制皇后,也无力抑制皇后,沙·贾汗被疏远。于是,沙·贾汗起兵叛乱,反对他父亲。

贾汉吉尔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困难:西北部面临着波斯人的压力,帝国的心脏地区又有沙·贾汗的叛变。最后,他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付国内的危险上。

沙·贾汗反叛后,在年迈的阿卜杜尔·拉希姆大汗的协助下,向阿格拉进军,但被由巴尔维兹王子指挥、马哈巴特汗率领的帝国军队彻底打败。他被追赶得到处逃亡,在德干和孟加拉流浪了两年。

1625年,沙·贾汗与其父亲言归于好。他将儿子达拉·舒科和奥朗则布送到皇宫做人质,自己带着妻子穆姆塔兹·马哈勒(努尔·贾汉的侄女)和幼子穆拉德回到纳西克。

沙·贾汗枉费心机的叛乱就这样结束了,结果他一无所获,但给帝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用贾汉吉尔的话来说:“沙·贾汗的反叛好像是用斧头打击了他自己的统治权的基础,而且在事业道路上成为障碍,沙·贾汗不配接受我所赐给他的一切恩惠和珍爱。”

马哈巴特汗在平定沙·贾汗的叛乱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皇帝的擢升。但他的成功却招致了皇后努尔·贾汉及其兄弟阿萨夫汗的忌妒,结果,马哈巴特汗被迫起兵叛乱。

在皇帝去喀布尔的途中,马哈巴特汗发动了一次大胆的奇袭,在杰卢姆河畔囚禁了贾汉吉尔,但努尔·贾汉逃脱了。

努尔·贾汉企图用武力营救丈夫,但失败了,结果她自投叛营,与贾汉吉尔一起被拘禁。她和丈夫用计哄骗马哈巴特汗,逃到了罗塔斯,纠集了一支大军。马哈巴特汗最后投奔沙·贾汗,与他和好。

但是,努尔·贾汉的胜利是短暂的。她的丈夫贾汉吉尔早已疾病缠身,于1627年10月28日,从克什米尔返回阿格拉的途中病逝。贾汉吉尔的遗体埋葬在拉维河畔沙达拉的一座坟墓里。[4]

在印度历史上,贾汉吉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特里对他这样评论道:“说到这位国王的性格,我一直认为是由各种极端组成的:他有时很残忍,有时又似乎非常公正而温和。”

传记学家贝弗里奇评论道:“贾汉吉尔确实是一个奇怪的混合体,他这个人可以站在旁边看着人活活被剥皮,却又能热爱正义,能在高尚的交谈中度过星期四的晚上;他可以策划谋杀阿布勒·法兹勒而毫不自责地坦率承认这一事实,又能因皇家大象在冬天用冷水喷淋自己身体时颤抖而可怜它们。”

这位皇帝的一位传记作者认为:“他是一个明白事理、心地善良的人,有强烈的家庭感情,对人人都十分慷慨大方,痛恨压迫,热爱正义。他在当王子和皇帝时曾有过几次因暴怒而表现出残忍的个别行动,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不过一般来说,他还是以仁慈、和蔼和坦率著称。”

弗朗西斯·格拉德温也评论道:“贾汉吉尔在其统治期间自始至终对其臣民的意向看来都是仁慈而体贴的。他废除了一些令人恼火的过境税和租税,还企图禁止买卖太监。”

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他写道:“我下达的第一道诏令就是拴紧法链。”这条法链系着60个铃铛,他的臣民中最卑贱的人都可以摇动这条链子向他申诉冤情。他施加刑罚时不考虑被控告者的职位高低,因此,在宣布对权势显赫的谋杀犯判处死刑时,他说道:“真主不允许我在这种事情上照顾王子,更不必说照顾阿米尔了。”[5]

贾汉吉尔有高超的审美能力,他本人就是一个画家,他赞助艺术和文学,热爱大自然。

贾汉吉尔是花园艺术的爱好者,他的朝代以完成驰名的莫卧儿花园的设计而引人注目。这些花园有台地形式的广场,有人造池塘和许多喷泉。他在克什米尔建筑了可爱的沙拉马尔—巴格花园。

由于贾汉吉尔有文化素养的妻子的“风雅女流特性”,莫卧儿艺术风格中一种新的变化可以从其陵墓看出来,除了它那高度的美学风味外,它还标志着由阿克巴和贾汉吉尔时代的简单的沙石建筑到沙·贾汗时代的白色大理石建筑的转变。

贾汉吉尔是个杰出的鉴赏家,他愿意花高价购买任何一幅能满足他审美爱好的图画;他还是个艺术批评家,能说出一幅集体作品中参与创作的各个画家的名字。

贾汉吉尔相当熟悉第一流的微小绘画的特点,经常购买印度和国外最优秀的艺术流派的代表作。他的热情与他的艺术家们的技巧结合起来,使莫卧儿绘画艺术从波斯影响的指导下解放了出来,并使一种基本上是印度的艺术风格发展了起来。

贾汉吉尔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广泛阅读了波斯文以及突厥文的书籍。他发布了一项规定,一个没有继承人的富人或旅行者死后,其财产要收归国王,用以建立或修缮学院、寺庙等。

《贾汉吉尔坐在御座上》。御座是皇权的象征,通常都是木制的,嵌有珍贵的宝石,或镶着金制和银制的叶子

贾汉吉尔继位后不久,甚至修复了那些30年来已成为鸟兽栖息之地的学院,使里面又有了济济一堂的学生和教师。他还在德里建立了一所学院,修缮了那里的一所几乎已成废墟的名叫“永恒之宫”的学院。

贾汉吉尔步其祖先巴布尔后尘,写了一部著名的回忆录。这部回忆录是其文学造诣的光辉例证。

在宗教政策上,贾汉吉尔同他父亲一样,对各种宗教,包括从西方传来的天主教,都一视同仁。他不是个折中主义者,他喜欢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圣徒以及基督教传教士交谈,但是他不接受印度教徒、祆教徒或基督教徒的习俗和礼仪。

然而,因为他喜爱酗酒,渐渐损害了他性格中比较美好的方面,从而导致了他性情的反复无常,并损害了他的健康。他53岁时疾病缠身,久已不问朝政,58岁病逝于路途之中。

[1]RICHARDS J F.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I·5:The Mughal Empir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94.

[2]爱德华兹,加勒特. 莫卧儿帝国[M]. 尚劝余,译.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58.

[3]辛哈,班纳吉. 印度通史[M]. 张若达,冯金辛,王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93.

[4]EDWARDES S M,GARRETT H L O. Mughal Rule in India[M]. Delhi:S. Chand & Co,1956:65.

[5]MAJUMDAR R C,RAYCHAUDHURI H C,DATTA K.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M]. New Delhi:Macmillan India Limited,2004: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