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命回乡 兴教改制
耀月自山西大学堂就学之后,尤其到日本留学后耳濡目睹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思想逐渐明确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民主改革可以兴旺一个民族,陈规陋俗再套上专制的枷锁必然使一个国家落后乃至灭亡。1905 年冬,因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很快形成革命高潮,清政府立即照会日本当局予以取缔扑灭,迫使同盟会暂处低潮,同盟会员为避锋芒,受命回国开展工作。耀月登上轮船思来想去,最后拿定了一个主意,先从改革家乡的教育入手。
回家的第二天,耀月就登门拜访了十多位乡绅,并把他们约会到陌南镇圣母庙,给大家讲了日本社会的文明,在讲到日本先进的文化教育及其模式时,一个个乡绅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耀月又给众乡老着重讲了过去的书院和现在要办的学堂不同之处,书院多重视心性义理之学应付科举,专一培养封建统治人才为目的。而新式学堂则以造就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具有新知识、新观念、新道德等各种专业人才为宗旨。最后耀月在说明中国的落后,首先是教育的落后时提出“必须改私塾、书院为学堂,改私设为民办。”大家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不几天在乡人的支持下,以他爷爷景百康为首的张裕珍、景崇德、景东鲁、张正新、景东明、景满仓、张印璧、景玉印、张赞 周、张大坠、张拱等十二个有头面人物,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在原‘申义书院’的基础上于圣母庙办起了“陌南初等小学堂”,把私塾和书院的先生请来作教师,贫富不论,谁家的孩子都接收,短短时间内就办成了有八十余名学生并分为高低班的小学堂。在耀月的倡导下,还收了三名女学生,开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的先河!他还亲自为该校制订了校规校训,如章程的第三条:“本学堂以德育为经,以智育、体育为纬。教育儿童普通应用之知识,并启发其爱国精神,以养成完全国民的宗旨”。大家还推他为校长,他极力开新风于乡里,播新制于社会。在他对家乡教育改革的影响下,芮城县相继有三个书院先后都转为初等小学堂,难怪当时学界同仁称颂这次改革学制是:“芮城之一邑,为光明灿烂之中枢。地庶大河流域,永永生色于史册”。甚至还说:“吾国国民教育之精神,其崛起于黄河流域之一曲乎。”此言虽过于溢美,但也确实说明了景耀月在我国北方内地开了清末民间教育改革的先河。
为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缓解我国师范学堂缺少教材的困境,1906 年耀月与留日同学李镜蓉合译了日本文部省检定的小泉又一所著师范学校教材《教育史》一书。不久国内即由古今图书局大量出版行世。此教材对了解和借鉴国外教育、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了积极作用。
后来陌南镇上人因耀月办事雷厉风行有魄力,难办的事一到他手就能办成,便给他送了个外号“胜人”。每当人们街谈巷议说“胜人”如何如何,那就是大家又在叙说着耀月的轶闻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