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事 相得益彰
清政府派遣景耀月等这批留学生赴日留学,本是为其封建专制培养人才,让他们将来作皇权的卫道士,没想到这批学生到日本后大多数却背离了清政府的初衷,成了满清统治者的掘墓人。他们到东京后很快倾向了民主、革命,聚集在孙中山擎起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旗下,景耀月便是这批激进革命派人物之一。他到东京第二年即加入了同盟会,还担任了同盟会文事部干事、政治部干事、山西分部部长等职为宣传革命和康梁保皇派作斗争还办了多种报纸,写了大量文章,倡言民族革命,光复华夏推翻满清政府。1906 年春,孙中山在东京同盟会总部召集会议,对国内外革命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并着重总结了我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景耀月在会上提出,革命党内部派系不一,过去大多是一派一地的单独行动,各地同志相互不配合,无统一准备统一指挥,不能及时呼应支援,以至于清廷可以从容应对,调集重兵各个击破。景定成也提出“南响北应”的思路。总会采纳了这些建议,决定进一步发展组织,壮大力量,准备发动旨在推翻满清统治的南北大起义。
为了确保大起义的顺利进行,从组织上同盟会总部对主要成员进行了分工:黄兴为总负责人,宋教仁、胡汉民、景耀月、于右任、张继、赵声、马君武、陈英士、居正、覃振、田桐、陈汉元等派赴全国各地开展工作,全面展开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建立和发展革命组织,同时联系和争取倾向革命的进步军人、帮会、绿林及其他有识人士,一旦革命力量强大,时机成熟,就开始实施南响北应的战略部署,使清政府首尾难顾,革命目的即可实现。景耀月、于右任、景定成受命负责组织开展北方的联络起义工作。北方是清政府统治的畿辅之地,封建势力强大,革命力量相对薄弱,开展反清斗争十分困难,不易成功风险极大,故以前多次起义均在南方爆发。景耀月以上海为基地多次奔走在华北、京津各地,建立了许多同盟会分支机构,为南北起义积蓄革命力量。
1907 年夏,景耀月回到东京向孙黄汇报了在北方开展工作情 况,又一起研究解决了有关具体问题,他还与田桐等受孙中山委托起草了“三民主义”文件。旋即回国传达同盟会总部的指示,部署下一步工作。
耀月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积极反清,否定立宪,鼓吹民主共和,成为同盟会骨干,经常在民报上发表文章,尤如《山西讨满洲檄》,因而招来了清政府的摒弃,遂将他从公派留学生中除名。耀月对此付之一笑:“天无绝人之路,其奈我何!”其后耀月常去码头做些苦工或与日本汉学界人士交流,以书法募得学费。直到1909 年顺利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获法律硕士学位。留日期间,他虽攻法学,但每日必课华文旧籍数篇,常习不辍,故于国学造诣尤深。
1909 年秋,于右任在上海主笔的“民呼日报”因抨击清廷遭查封,于亦被捕入狱,孙黄即嘱景耀月返回上海,一面协助营救于右任出狱,一面继续办报宣传革命,10 月3 日《民吁日报》创刊,范光启为社长,景耀月为总编,朱少屏为发行人。其宗旨是“提起国民精神痛除民生弊病,保存国粹讲求实学”,其版式与《民呼日报》相同,只是呼字少了两点成为“吁”字,意谓民众呼都不能,只好长吁短叹咨嗟太息,足见其用意良苦。发刊时轰动很大,不少文友热烈为之祝贺,如南社诗人同盟会员俞剑华在一首贺词《金镂曲》中有“最爱迷阳新雅颂,不减姬周兴味”,王用宾诗云:“景侯有佳句,出入洞天人。”燕舟贺诗中亦有“血性男儿今有几,热诚金石为之开。迷阳不惧伤吾足,珍重擎天浴日才”。足见当时文界对耀月的推重了。
《民吁日报》创刊后适值安奉路事件和日本吞并朝鲜又把魔爪伸向我国山东,从而引发国人抵制日货运动,加之日本伊藤博文遇刺事件,上海各报慑于当局压制及日本暴力,都噤若寒蝉。独有《民吁日报》愤怒指责:“试思中国之政府,谁之政府? 日本之政府耶!北京之官吏!谁之官吏? 日本之官吏耶!”又在10 月16 日、17 日连载社论论中国危机,及刊登锦齐铁道与远东和平等实况,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和行径展开尖锐的揭批。日本驻上海代理总领事松岗见报心如火烧,对该报的激烈攻击肆意怒骂日本,除了禁压再无别的办法,认为该报一天也不能再存在下去。在日领事的高压要挟下,清当局未审先封,于11 月29 日强行判决,令该报永远停止出版,《民吁日报》从创刊到被封,仅存47 天,然其影响却深入人心。在通令逮捕主办人之际。幸于事前得到上海道尹蔡乃煌外甥郑孝胥的密告,耀月便匆忙销毁重要文稿,速离上海,隐身东渡。其时在上海先后所办的革命宣传报有于右任主笔的“民呼日报”,景耀月主笔的“民吁日报”和宋教仁主笔的“民立报”。他们相互支持,互相供稿,其实质都是为同盟会宣传革命服务的。
耀月潜身东京后,与胡衍鸿、宋遁初、狄楼海等再谋革命。但日本政府已应清廷请求缉捕案犯,受同盟会指示,即化装为布商间道回东北,又与景定成等策动清军中觉悟之士和一些绿林义士,欲组织武装出兵辽沈,直捣幽燕。惟因其时清廷勒令地方严禁流动汉人留居东北,由于搜查甚严难有成效,致使行动搁浅。此行感触颇深,曾写有“辽东纪事”十多首诗作,也有和景定成的唱和诗作,以记革命举事之艰难。旋又辗转于琉球、澎湖、吕宋各岛及南洋各地,奔走呼号联络革命。途中结识了安南志士阮鼎南,阮本是越南王族状元,相机甚契,便至河内。时安南已沦为法国殖民统治,原世族阮氏集团为挽亡国积极聚集实力,力举复国运动。耀月流亡安 南后,即广结在越华侨,宣传革命,联合同志,在西贡、河内等地建立了同盟会分支机构,吸纳了一批爱国人士。还与安南革命党阮氏集团共谋革命之事并约定:“先由安南帮助中国革命,再由中国援助安南独立。”故安南革命党人胡志明等曾对我国革命多有支援帮助。在河内期间,为便于隐蔽遂改名为陆昭,字只君。不久耀月又被孙、黄召至日本,暂避伏居于东京青山代代木处,继续联络擘画革命诸事。时与陕西赵世钰、徐应庚、张靖,山西马凌云、景定成、张登云、米如玉、刘逵九、李竹村,湖北田桐,湖南陈家鼎,江西牛逊等同志处旋转移徙朝夕易地,继续策划全国大起义。亦曾多次返国,仍以上海为中心,奔忙于东北、西北各省联络起义事宜。他与景定成曾和任职清军统制的山西巡抚革命党人吴禄贞商议,谋求一变往日旧法,拟在北方起事,直捣京都,后因吴氏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起义搁浅。同时又谋划了施从云、王金铭的滦州义军进攻天津等等。
吴禄贞烈士陵
在上海期间,耀月还曾于上海中国公学任教,以便联系文化界革命人士和培养进步青年。中国公学是二十世纪初学潮中诞生的,于1906 年在上海成立。1909 年由北四川路迁至吴淞。来到这个学校的老师、学生多是关心时事的爱国志士。校内革命气氛很浓,学生创办了具有革命倾向的竞业学会,发行《竞业旬报》,还传阅同盟会的《民报》、《革命军》等报刊。往来于四方的革命人士如陶成章、秋瑾等,多驻足于此讨论时政。实际上中国公学已成了当时变相的政治活动场所。景耀月于1909 年留日毕业回到上海即到该校任教,先后任教较为著名的有于右任、马君武、宋耀如、沈翔云等近百人。景耀月主讲法律,大力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统治,青年学生受其影响尤甚。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胡适,其时就是他的门生。1909年11 月13 日他又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与文友发起成立了进步文学团体——“南社”,与柳亚子、高旭、陈去病、俞剑华等同盟会成员,以诗会友,联络同志,常聚会吟唱评论时事,有着“要挽银河注酒杯”豪迈气概的志士仁人构成了彼时文化界的民族脊梁,他们宣传民主共和,反对满清专制。频繁的接触情谊日深,柳亚子当时曾有“赠秋陆”一首:“太原公子倾心久,意气如虹盘马来。倜傥雄文谁与抗,陆沉遗俗未全开。词华变雅新传颂,肝胆论交旧爱才。流涕新亭成底用,共君且尽一千杯。”由此一斑,可见梗概。
1910 年8 月“南社”借上海张氏味莼园三次雅集,耀月均被推为“南社”社刊——《南社丛刻》诗选编辑。时因他忙于发动反清起义多不在上海,但直至1911 年9 月17 日的多次雅集,他仍被推为诗选编辑。时宋教仁为文选编辑,王莼农为词选编辑,柳亚子为书记、会计,朱少屏、高旭、黄宾虹为庶务员。“南社”诗事活动直到1923 年因内部分化停止活动,《南社丛刻》共出二十二集。
其间景耀月以笔为武器,在《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发表了大量文章,如署名帝召的《迷阳庐新诗品》全文4500 余字,对我国传统诗词的源流,格品及一些诗人、名作,都作了详明深刻的阐述和论证,尤以汉魏六朝为详,鞭辟入里,多有独到。
《南社丛刻》刊物
在与保皇、立宪派斗争中,又以犀利的笔锋写了《谈余》、《大声》、《无题》三篇杂文痛击了论敌的种种卑劣行径和利用宗教、孔教愚弄国人的罪恶。在政论文《振发国民精神》一文中写道:“……当此国亡种灭之秋,国民正宜发奋自强,力谋进取,凡事事必仰政府之鼻息,承政府之颜色,顺政府之意旨,是自奴自隶自灭自亡之国民而已……”。在《泛论中国近今之恶现象》一文中指出“故使政治愈改良愈压制,风气愈开通愈偷薄,陷全国人民于悲运之中,驱困苦小民于死亡之地!迷信君主立宪之可以救国也,可谓至愚大惑也已!”振耳发聩,警策之极。他亲自执笔写的《民吁日报》发刊词,宏阔精辟,义正辞严宣扬了革命救国的宗旨,其大言煌煌文雅意昂对当时震动很大,从其现存论文中能代表他一生文笔最佳者当推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