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一、研究目标

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体试图去识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并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案的一种自我导向的认知-行为过程。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理论模型最初由D'Zurilla和Goldfiied提出。D'Zurilla和Maydeu-Olivares(1995)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五因素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由两个独立且部分相关的部分组成:①问题解决倾向,包括积极问题解决倾向(PPO)和消极问题解决倾向(NPO);②三种不同的问题解决风格,即理性问题解决风格(RPS)、冲动-疏忽型问题解决风格(ICS)和逃避型问题解决风格(AS)。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测量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是D'Zurilla在1996年编制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量表修订版(SPSI-R)。该量表有52个条目,李克特式5点计分,包括用来测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模型不同维度的五个分量表。

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国外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好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与积极心理功能有正向的关系。相反,那些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较差或者有缺陷的个体往往有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甚至患有与精神病理性有关的精神疾病。但是,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被试大多数是美国白人;缺乏对青少年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一方面大多集中在认知变量的研究,另一方面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应对方式来研究的也很多,而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比较少见。少数的研究关注的是人际交往问题解决和日常生活问题解决,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标准的测量中国人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因此,发展和修订中文版的SPSI-R是推动国内学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和应用的必要的第一步。因此,本书首先将修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适用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工具,其次将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