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手机的成瘾问题导致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手机成瘾倾向的界定还没有公认一致的标准,也有研究者称之为“手机依赖”或者“手机使用不当”。本研究采用熊婕、周宗奎等的定义,即由于不当地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的不适症状。
自尊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一部分,从内心状态外显为行为方式。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显示出个体成瘾的人格特征,而高自尊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不容易手机依赖。以往的研究发现:自尊能有效预测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尊水平低的大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手机依赖。
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个体、夫妻或团体试图识别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特殊问题并发现有效解决方案的一种自我导向的认知-行为过程。D'Zurilla和Maydeu-Olivares(1995)提出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的五因素模型也得到了香港学者Siu和Shek(2005)和国内王菲(2009)的研究的验证。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与反映个体社交状况的情绪(如社交焦虑、抑郁等)具有高相关,与自尊相关。
Peplau等认为孤独感是反映个体社交状况的一种负面情绪。以往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孤独感越高,其手机成瘾倾向越高。而高职大学新生的手机成瘾倾向直接关系到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
综合已有研究可见:自尊是影响个体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自尊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是否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呢?高职大学新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和人际环境,需要解决各类社会性问题,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本研究选择了能体现个体社会交往状况的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和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来考察,进一步探讨影响高职大学新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机制,为预防高职大学新生手机成瘾提供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