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现状
吴双磊(2007)对我国大学生完美主义和心理幸福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性别、年级、学科及独生子女变量均对心理幸福感或其维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与心理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完美主义倾向中的难以放松倾向、关注自我倾向和高标准倾向这三个维度是心理幸福感的有效预测指标,其中又以难以放松倾向最具预测力。
高淑燕、孙继民(2009)调查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基本状况,探讨五大人格与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严谨性与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情境把握具有显著负相关,外倾性与自我接受、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具有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除个人成长外的其他五个维度的正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宜人性能显著地预测心理幸福感。情境把握、生活目标以及自我接受是预测心理幸福感的最重要的维度。结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和专业上差异不显著;人格是预测心理幸福感的强有力的预测指标。
庞颖(2013)使用E-Prime1.0软件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程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幸福感进行内隐测量,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Ryff心理幸福感问卷》(修订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幸福感进行外显测量,结果表明:心理幸福感存在内隐部分,并且内隐实验效应显著;心理幸福感包含内隐心理幸福感和外显心理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内隐、外显心理健康分别与内隐、外显心理幸福感显著相关。
闽美玉(2015)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心理幸福感在他人积极关系、控制环境两个维度上非贫困大学生要高于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正相关,且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起中介变量作用。
还有研究者将两种幸福感整合起来进行考察,如向东进、严慈苗(2012)为了进一步地探索幸福感的性质和构成,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考察大学生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对武汉市6所高校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幸福感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主观幸福感的负性情绪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因子结构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以及对性别、专业、年级系数的不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