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Preface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年出游次数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9年的4.3次,增长了约21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9年60.1亿人次,增长了近30倍。据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19年的国际游客中曾到访中国的游客数量达到1453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国内居民出境16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5%。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显示,中国的出境人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

目前,我国一年累计法定假日有115天(或116天),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鼓励实行弹性作息制。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该《意见》出台后,各地作出了积极响应,先后有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贵州、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市)正式出台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模式,为国民休闲进一步提供了时间保障。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我国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面对民众的消费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旅游方式转型三大转型的叠加效应,以及培育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机遇,随着我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加快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管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水平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旅游学的研究已经从旅游要素研究转向集合各种旅游要素空间的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到访的目的地,是地方旅游业的载体,是旅游要素的集聚地。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管理关系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地方形象的塑造,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全书共分为12章,围绕旅游目的地管理,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导论、旅游目的地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并分析了旅游目的地开发与规划、旅游目的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目的地服务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目的地安全管理、旅游目的地节事活动管理、旅游目的地信息化管理与智慧旅游、新常态下的旅游目的地发展以及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影响,并对6个旅游目的地管理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国内部分高校教师参与了编写和讨论,黄安民任主编并统稿,李祝舜教授协助审阅了全部书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国家和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类四门核心课程之一。

本书第一版自出版发行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旅游管理体制和地方旅游管理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省级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也进行了合并,县级旅游管理机构也和文化、体育等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有些地方县级旅游管理机构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机构合并成立新的管理机构,一些涉及旅游的管理机构也进行了调整。国家旅游管理机构调整旨在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因此,对本书进行修订是十分必要的。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教材建设是一流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因此本版在修订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部这一改革的精神,对内容进行了提升和完善。

在本版修订过程中,崔一付、叶新才、殷杰、陈金华、魏丽娜、殷紫燕等参与了部分章节修订,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编者所带的研究生做了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文稿编辑工作。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感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和旅游规划与景区发展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为本书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李欢和汪杭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编 者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