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开始对经济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讨论。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农药污染导致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972年,两位著名的美国学者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发表了享誉全世界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把对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即可持续发展。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与承认。

知识关联

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它不仅涉及当代的或一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与公平,还涉及后代的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利益的协调与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含了三个要素:人类的需要、资源使用的限制、公平。其实质是追求达到两大动态目标: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即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化;人与人之间逐步达到和谐与公正。

可持续发展是把发展与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不可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贫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等于可持续,可持续发展不等于供求平衡。

(2)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中体现出自然资源的价值。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它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决策的基础上。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用公式可表示为:

保持生态稳定+有控制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