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李岚林.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D].吉首:吉首大学,201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5]郭英之.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J].旅游学刊,2006(7).

[6]龙江智.旅游目的地营销:思路和策略[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7]张圣.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31).

[8]李燕琴,吴必虎.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4(1).

[9]廖卫华.旅游地形象构成与测量方法[J].江苏商论,2005(1).

[10]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2).

[11]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12]宋桂元.建立与维护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营销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3]李宏.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14]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15]王国新.论旅游目的地营销误区与新策略[J].旅游学刊,2006(8).

[16]肖光明.肇庆市旅游形象定位系统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4(1).

[17]刘绍华.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竞争优势[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3).

[18]邹统钎,陈芸.旅游目的地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19]王晨光.旅游目的地营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0]李宏.旅游目的地营销与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21]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3]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4]董智,张青萍.旅游开发对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9(21).

[25]刘迎华,朱竑.中国旅游业综合影响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4(6).

[26]张建萍.旅游环境保护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27]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

[28]杨俭波.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机制试研究[J].旅游学刊,2001(6).

[29]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1999(5).

[30]匡林.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2).

[31]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J].旅游学刊,1994(1).

[32]杨风英,宋伯为,王汝清,等.山西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33]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4]马永葵.丽江旅游开发中自然环境问题探讨[J].今日民族,2009(3).

[35]骆静珊.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丽江旅游线路产品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2).

[36]杨桂芳,丁文婕,葛绍德.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旅游环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7]李伟.民族旅游地文化变迁与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8]孔曙光.深化改革 锐意进取 厦门着力打造国际性旅游城市[R].厦门市旅游局:厦门市旅游工作会议,2015.

[39]黄国彬.围绕美丽厦门 加快创新提升 着力把我市打造成国际知名旅游城市[R].厦门市政府:厦门市旅游局,2014.

[40]武俊丽,缪赤彤.厦门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41]臧敏,唐传岱.论江西婺源生态县旅游交通建设[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