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意义

研究拟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的本土化研究结果。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培养我国学生物理建模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能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

1.理论意义

(1)有助于完善物理建模能力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

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促进建模能力发展,及开展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导向和基础。目前尚没有比较完善的物理建模能力结构模型。研究将从质性实证研究和量化实证研究两方面共同推进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构建,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框架的研究有助于对物理建模能力本质的深入认识,有助于完善物理建模能力的基本理论研究。

(2)有助于构建学生物理建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学校依然将“落实具体知识为本”作为培养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除去由于受考试体制的影响外,不排除受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评价没有真正将教育规划纲要中的“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战略目标落到实处。要构建客观、易操作、易量化,且系统性强的学生物理建模能力评价理论和评价体系,就要清晰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因此,研究有助于揭示物理建模能力内部构成机制,为评估物理建模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有助于丰富学科能力结构研究的方法论

近年来,学科能力和素养成为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对学科能力的研究一般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质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构建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再通过量化研究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进行检验,从而完成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论构建,研究有助于丰富科学实践能力结构研究乃至学科能力结构研究的方法论。

2.实践意义

(1)能够为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我国学生建模能力培养仅依靠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做法,容易“水土不服”,很难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研究是物理建模能力的本土研究,提出了服务本国学生发展的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及其培养的对策,这是一种“对症下药”式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科学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能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关的培养政策和方案提供参考

研究关于学生物理建模能力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将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培养政策、制度、组织和环境建设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为学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