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模型思维”培养
在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中,“专业知识”和“元建模知识”诚然很重要,但相比起来,“模型思维”更重要。模型思维是最能体现物理建模能力不同于化学、生物、天文建模能力的要素指标。每个学科的模型思维都具有各自领域的独特性,例如,物理模型思维强调个体要具备描述对象、描述运动、描述相互作用,解释变量,寻找运动公式,明确初始和约束条件,建构模型,验证模型的思维路径和相应的建模策略。而化学模型思维则要求个体具备从分子式、结构式到空间分子结构,再到对空间分子结构的化学理解的思维路径和相应的建模策略。如果把“专业知识”和“元建模知识”比作用于盖房子的建筑材料,那么,“模型思维”就是房子的钢架结构。
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总把目光聚焦在讲授基本物理模型上,而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有条理的建模路径,提高学生建模策略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就要求教师分析、探寻基本模型间的关系,并深入挖掘在基本模型基础上建构复杂物理模型的建模机制,以便于设计出符合学生建模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过程,不断地帮助学生理顺建模思路,逐渐发展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很多物理模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例如,在高中物理光学模块涉及“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的干涉与衍射”“光的色散与偏振”这几个基本物理模型。“光的直线传播”是在光学模块中学生认识光的其他性质与原理的基础,可以说是基本模型中的基本模型,它对“光的反射与折射”模型的建立影响最大,它同“光的反射与折射”模型一起影响“光的干涉与衍射”模型的建构,但它的直接作用和影响小于“光的反射与直射”模型。对“光的色散和偏振”模型建立影响最大的是光的干涉和衍射模型,其他模型的直接影响较小。从这个光学模型间的关系及发展路径可以看出,学生光学模型建构的一条主线是从“光的反射与折射”到“光的干涉与衍射”再到“光的色散与偏振”。而其中,“光的反射与折射”模型是这条路径的基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点上的基本模型的教学。教师确定了中学物理所涉及的基本物理模型,并清晰了这些模型间的关系,掌握了它们如何共同构建新的问题解决模型的机制之后,教师的建模教学思路会更加清晰,进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建模思路。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是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中最重要的一步,没有模型思维,学生即使掌握再多的“专业知识”和“元建模知识”也是一盘散沙,无法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