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展望

(二)研究展望

研究物理建模能力的构成要素仅是一个开始,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地展开讨论,例如,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如何?了解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考察实则是关涉物理建模能力评价的研究。要评价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首先必须明确物理建模能力的结构框架,这正是本书的中心议题。在本书中,我们搞清楚了物理建模能力是什么,为下一步的物理建模能力评价研究做了理论的铺垫。

然而,考查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状况是一项大的工程,考虑到文章的时间、容量,研究者的精力等因素,本书难以实现该内容的研究。了解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与了解教师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现状的方法和路径存在很大的差异,后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实现,而前者要通过设计测验和量表,即应用心理学通常测试某种特定领域能力的方法来实现。要掌握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发展水平,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已有的物理建模能力的构成要素框架,这对11不同的能力要素指标设计分测验,再综合考虑11个分测验的结果,从而判定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发展水平。然而,要准确地测定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水平就要求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测试模型思维、元建模知识等。所以,设计测验实现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评价,从其研究内容和工作量来看都远远超过了本书的范畴。

虽然,考查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发展水平是个难题,但它也是我们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新修订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7)中已经提出了物理建模能力的学习进阶框架,并强调要尽早实现配套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所以,进一步研究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评价问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基于研究的现有进展和所积累的研究数据,我们期望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聚焦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将对物理建模能力构成的“非认知因素”“基础能力因素”和“专项能力因素”做出更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建模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相关信息,分析建模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不同学段学生建模能力发展水平及特点。第二,在物理建模能力构成要素框架的基础上,研究和设计“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测试”,以实现对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评价,为教师设计建模教学提供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