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创板引领中国资本改革
“科创板”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是独立于现有主板市场的新设板块,在该板块内将进行“注册制”试点。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的一项资本市场重大改革举措。通过发行、交易、退市、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证券公司资本约束等新制度以及引入中长期资金等配套措施,增量试点、循序渐进,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力争在科创板实现投融资平衡、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平衡、公司的新老股东利益平衡,并促进现有市场形成良好预期。
2019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同年3月1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
《实施意见》强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新设科创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引领中高端消费,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科创板定位看,主要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其门槛的界定将更符合创新型行业和公司的特点,更加具有包容性。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市场普遍认为,科创板的设立和注册制的试点,吹响了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号角,是我国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的重要举措,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从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思路出发,建立新的市场板块作为改革试验田,将试点注册制并建立有效的隔离机制。由此可见,科创板是科技创新型企业对接资本发展的专属市场,对内是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补充,弥补此前大量科技创新型企业无法对接资本市场发展的遗憾;对外将会与香港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竞争科技创新型经济企业,避免此前众多科技创新型经济独角兽企业流失海外,导致我国投资者无法分享其快速成长红利的局面。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实行大国科技战略和金融战略的必然选择,也表明了中国大力发展科技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把发展科技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应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科技产业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封锁,从而跟上甚至引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
中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到现在已有近30年的时间,构建起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私募股权投资PE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实现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体系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明显滞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没能高效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市场化”也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永恒的主题,因此“市场化”的“存量改革”将是一个宏大的经济系统性工程。
从市场运行层面看,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有维持市场平衡的必然性。因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深交所”)有中小板和创业板,而上交所是主板规模最大的证券市场,其市场基础好,品牌知名度高,管理经验丰富,更能降低改革成本。在上交所设立和运行科创板,还能大大降低市场的操作运行风险和管理风险,也体现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一轮改革开放。
为实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金融市场基础,也为科技创新产业提供金融市场支撑,科创板应运而生,其必将掀起一轮新的证券投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