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做空风险

第六节 操纵做空风险

大多数人没想过港股“向下炒”也能盈利吧,在上市公司做市值管理操纵之前,不排除会先压低股价,从而出现“向下炒”的现象。在本节中笔者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在低位一直横盘、低价和低成交量的科创股,要提防被人操纵。

对比中国内地众多股民与港股投资者,内地股民更喜欢低价便宜股、从众心理较严重、易受第三方和概念影响、爱打听花边新闻(小道内幕消息),甚至朋友圈信息对股票买卖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而港股投资者则重业绩、重派息比例。当然,这也是因为A股一直偏向于国家政策,受政策影响较大,没有完全市场化,但采用注册制的科创板成立,正是迈进市场化的重大改革。

所谓“向下炒”其实就是卖出股票,俗称“出货”,大股东或庄家在股价高位不停出货,当价格被压至极低时,他们再用配股或供股的方式补回于高位卖出的股份。

由于这类公司平常的成交量不多,股价很容易被舞高弄低。大股东和庄家也可能先将股价炒高,然后便开始以抛售的方式将股价“向下炒”。

案例:港股高山企业(0616.HK)。

图54中的月K线(从上市至今)所标记中的“S”细分为:2009年10月7日(每10股合1股后1股供4股),2011年2月1日(每2股供1股、每股0.35港元),2012年9月4日(每2股供1股、每股0.077港元),2012年12月12日(每20股合1股后1股供5股、每股0.4港元),2014年10月22日(每10股合1股后1股供8股、每股0.7港元),2015年3月25日(第20股合并为1股)。就这样一直不断地大幅度折让配股和供股反复倒腾,大股东或操纵者从中获利。

假定某只股票的股价1元、总股本1亿股、总市值1亿元,大股东控股比例75%。假设大股东卖掉24%的股票,股票暴跌至0.1元,同时大股东用24%的股权,换来2400万元现金。为了集中货源,公司突然宣布供股:1股配4股,配股价0.02元,相比当前股价折让80%,假定所有散户不参与,只有公司大股东按0.02元的价格全额参与供股,大股东只需要花408万元[5100万(原有股本)×4×0.02(元)]便可换回卖出的股权。

图54

而供股完成之后公司总股本变为3.04亿股[0.51亿(大股东原有股本)+2.04亿(大股东配股股本)+0.49亿(散户总股本)],最后一算大股东持股比例变为83.8%,而散户原本50%的持股比例变成了不足17%。

408万元就可以换得以2400万元卖出的股权,并且可以再次拥有绝对话语权,这么一来大股东又可以开始新一轮的沽货了。假设股价跌到0.01港元跌无可跌的时候,大股东便进行合股例如10合1,股价瞬间变回0.1元,又有“向下炒”的空间。

这种“向下炒”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冲着价值投资的概念。试想一下,就算公司股价一直跌,如果背后没有资产或壳价去支撑,也不会吸引到散户进场接货的。所以有时候便宜莫贪,先看一看公司过往供股或合股的记录再作决定。

2016年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就曾发新闻明确表示:要关注这类严重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运作方式。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供股与合股都是“向下炒”的,在市场上还有一种叫“供干”的情况。即大股东与所谓的独立第三方通过多次供股合股后,使得公众投资者占股比例大幅下降,等待牛市把股价炒高减持套现。

“供干”与“向下炒”的主要区别:刻意供干的公司可能通过多次供股,直到小股东弹药尽失不能继续供股,甚至以溢价令小股东主动放弃供股。

笔者寄语

注意当股价连续大幅度下跌后,上市公司又启动一系列股权运作。例如大比例合股,大折让供股等。大折让供股的消息宣布后,常会伴随新一轮的股价下跌,这时“向下炒”的人,就可以顺利在低位大量买入,或者通过参与供股补回在高位卖掉的股票。特别是“仙股”更容易使人中招。

在未来的科创板当中,只要你认可未来“市值管理操纵”和“仙股”的存在,那么就不要否认“向下炒”压低价格的意图,虽然内地市场的交易制度与香港有所不同,但不排除有另一种做法,而动机和目的或许都一样。特别是对于“港股通”,投资港股的交易者一定要提防上述风险(港股通开户资格见图55)。

图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