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港股破发比率
2018年有204家企业在港交所上市发行新股,显著超出2017年的168家(见图42、图43),累计募资额约2722.2亿港元,较2017年的1282亿港元增长超1倍。2019年有超过250家企业有意赴港IPO,且包括很多科技类企业。2010—2018年港股IPO首日收盘价计破发情况见图44。
富途证券统计,在2018年204家新股统计企业中,66家在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119家公司则在上市首日取得上涨。其中,日常消费、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和材料等4个行业的新股首日表现亮眼。
港股2010年以来新股发行及上市首日破发情况,通过对比,往年首日破发率介于21.1%~38.8%之间。随着熊市的下跌,如果不以上市首日计算,而是以2018年12月28日的最新收盘价来统计,2018年新股整体破发率从31.2%飙升至72%。这意味着在上市初期表现较好的公司股价随大盘下行趋势明显。
图42
图43
2019年第一季度,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企业43家,其中通过IPO方式上市36家。值得一提的是,港交所在去年进行重大的上市改革,首次让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令市场更添活力。2019年第一季度,近44%的IPO集资额是来自新经济及生物科技公司。与2018年72%的新股破发率相比,2019年第一季度新股破发率仅为39%,36只新股中共有14只股失守发行价。
“港股第一疫苗股”康希诺生物-B(06185.HK)以发行价22港元,成为2019年第一季度唯一一只发行价超过20港元的股票。
图44
康希诺生物-B(06185.HK)作为港股第七家“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主要受惠于港交所在2018年4月30日落地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为未有盈利/收益公司的生物科技公司打开了绿色通道。
另外,同样受惠于《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的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还有基石药业-B(02616.HK)。基石药业-B作为港股第六家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发行价12港元,是2019年第一季度发行价超过两位数的6家公司之一。
再看港股入场费,港股的入场费就是申购一手新股所需的费用,入场费中包含的“1.0077%×一手股数×申购价上限”的费用,在没有中签的情况下,该笔费用将退还。(1.0077%为:1%的经纪佣金+0.0027%证监会征费+0.005%联交所交易费)。
回看2018年,港交所修订主板《上市规则》允许同股不同权、非盈利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将香港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来港上市,这是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在改革之下,“独角兽”创业公司上演了一场集体IPO盛宴。
未来,创新企业集体IPO盛宴将会出现在上交所科创板。所以笔者建议,不妨从港股的昨天看科创板的明天。
笔者寄语
网下投资者应积极参与科创板上市初期的新股网下配售,但需警惕个别新股定价走高后涨幅下滑的风险。不过,有时也会出现暂时的破发现象,随后可能再重返发行价之上,一般破发之后继续长时间下跌的概率很小,除非发行价定得严重偏高。所以,破发的不一定是坏公司,好公司也不一定不破发,破发的参照系只是IPO时的发行定价,是投资者不断根据市场冷暖、估值高低调整预期的一种自然反应。对有港股交易经验的投资者来讲,或许会更加熟知这一要性。
特别是对于一些传统的行业,市场有丰富的认知经验,此类公司的新股上市后价格波动往往较小;但对于例如生物医药等新经济行业,市场认知较少、可对比性较少,这些新股上市后的波动往往比较大,这些现象也符合市场规律。(关于更多打新申购制度请参阅本书第二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