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胸胁下满如结胸,热入血室

第3章 胸胁下满如结胸,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第143条)

——《伤寒论》

在医疗领域,古人似乎更注重研究女性,关于妇科的医籍论著颇多,而专言男科者极少见。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是妇科有其经、带、胎、产的特殊规律,更为医家所重视,且医家亦可从规律与变化中寻找生命的指向与度量,更值得研究与思考。《伤寒论》中也有关于妇科的论述,除前面所说的太阳蓄血证可以有下焦胞宫病变和月经失调的表现外,第143、144、145条还专门讨论了“热入血室”这一妇人专病,为后世妇科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如“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第143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144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第145条)。

血室是一个妇科概念,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胞宫。女子为阴,以血为本,而产生月经、孕育胎儿的胞宫,就被称为血室。当然,血室在现代医学领域也不仅仅指子宫这一器官,它还包含与子宫相关的附属组织和相连接的经脉、筋膜等。所以,在中医学上,我们要时刻注意,对于形体器官的概念应当是功能性的,是多个具体人体结构共同功能的集合,切不可单元化思考。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太阳蓄血证的少腹急结,西医诊断就是子宫腺肌症,病位亦在胞宫,但从中医角度分析,这就是一个热瘀互结的蓄血证,且结在下焦,故而属太阳蓄血。

那么热入血室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同样是有外感,邪气入里化热,入于血室,此症状却表现为“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甚至“如见鬼状”,这里的关键就在于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血室,或者叫胞宫,是孕育胎儿的场所,也是产生月经的地方,女性的气血在这里有规律地蓄、泄。在蓄的过程中,血室是充盈满实的,而一旦经水外泄,气血外出,血室必然空虚而开始再一次的积蓄过程。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之时,正是胞宫空虚、气血外泄的时候,邪气此时可乘虚而入。血室空虚之时,若有外感,外感之邪极易入里化热,与血室内尚虚的气血相搏结。另外,《伤寒论》虽是以外感为引子阐述各类疾病的机理和治法,但此处所说的邪气也不仅限于外感,若体内原有内热或痰湿,亦可在经水外出的过程中寻隙而袭,入于血室。所以,对女性而言,经期是脆弱期,是易于感邪和伤内的,必须做好经期调养。

经期血室之内气血较弱,且不似蓄血证那样内有瘀血甚至积聚成结,所以热入血室时,基本的病理机制是热与血结,且在血室空虚、防御无权的这个特殊时段,结于血室的邪气不但会影响当期的月经,还会不安分地停留于此,循相关经脉袭扰其他部位,进而出现多样化的症状。

我们知道,月经的“适时而来、适时而断”与肝胆最为相关,肝主疏泄、胆主决断,肝藏血,胆调枢,只有在二者的正常推动下,月经才能正常来潮或停止。而在经期,肝胆二经由于其对排经的催动作用,也会对自身有所耗损,故热入血室,血热相结后,最先侵犯的正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布于胸胁,足少阳胆经布于胁下,一表一里,合于胸之下、胁之内。“热入血室”由于经血尚可通畅地外泄,没有表现为类似少腹急结的下焦症状,却表现为胸胁部的上、中焦症状。“热入血室”突出的腹诊特征就是胸胁下满如结胸。

结胸也是腹诊中的一个重要症状和体征。结胸有大结胸和小结胸之分。大结胸是太阳病,邪热入里,水热互结于胸胁、心下、脘腹,并出现剧烈的疼痛,痛不可近,心下硬,甚至出现“坚如石”的急症。小结胸症状相对缓和,是寒热夹杂,结于心下,痛势不剧烈,压痛明显,有痞满却不会有坚硬和拒按的情况。这个腹征我们在后面还会细细地分析。从“胸胁下满,状如结胸”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症状,一是病位较深,在胸胁之内,近于心下,即胃脘处;二是没有提及疼痛,虽如结胸,应是如小结胸那样,按之不痛,重点是痞满,也就是从胸胁向内、向下有满闷、阻滞感,同时,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或压痛。

胸胁下满,触诊时主要体现为“下满”,即心下部位的满胀和膨隆,在剑突下至中脘,并向两侧延及肋下,我们可以触及腹壁处有向上的隆起并伴随皮下软组织张力轻度升高,或者说是紧绷状态下弹性较高的感觉。这种胀满的手感在心下,即上脘穴、鸠尾穴等处,阻抗感会随着按压深度增加而增强,且压痛也多发生于这个区域。可以说这个“下满”的位置,无论是体征上还是症状上,都更接近于胸胁之间、躯干中轴的那个较深的位置。这与少阳证之“胸胁苦满”更接近两胁且相对表浅有所区别。但其容易与心下痞满的小结胸或心下痞相混淆,所以又专门加上一句“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可见仲景先师辨证之细致,腹诊察体之精准。之所以出现“谵语”“如见鬼状”的特殊症状,是因为肝藏魂,邪扰厥阴,魂失其安。我刚学习中医时,学到足阳明主病,总觉得谵语的患者必会神魂颠倒,胡说八道,甚至叫骂呼号。随着临床经验增多,逐渐明白,其实我们见到的大多数谵语的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一般神志还是清楚的,可以正常交流,只是表现为语言杂乱,表达反复不清,对别人的应答和话语不能集中注意力聆听或正确理解,就像人们常说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语多反复一样。这与太阳蓄血证之瘀热内结,上犯心神所表现出的“其人如狂”是有所区别的。如果热入血室,以血热互结,上犯少阳为主,那么患者就会表现为寒热往来、如疟状的少阳症状。由于邪在少阳,治疗上也可以按少阳病来治疗,用药的话,小柴胡汤即可。而我们用按摩手法,就可以循少阳经脉走行之处,以和枢开达之法进行治疗。这里虽是少阳证,但病为热入血室,在往来寒热的基础上,我想还是会有月经不调等血室相关症状的,只是文中略去没提。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不知我的这个想法是否有道理,但临床却是可见的。

小吴就是这样一位患者,30岁,来诊时自诉近3~4个月每次月经周期都很短,两周或三周就来潮一次,是比较有规律的。曾到综合医院妇科检查,被诊断为经间期出血,无其他器质性问题。她不愿意接受激素的周期治疗,恰好得知她的表姐在我这里调理月经后成功受孕,故来就诊。

刚见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患者很瘦。该患者脉象沉细,腕部皮肤略涩。等我触诊她的腹部时,感觉本应平软甚至下陷的腹部,却很胀满,尤其上腹部,几乎凸出肋平面,形成了一个小丘。若是一个肥胖的患者,这也正常,可她很瘦,腹部皮下脂肪很薄,却高出这么一块,应该是“满”的一种表现。按压上腹部,她也会有胀气上顶的感觉,问她饮食如何,她说没食欲,吃得不多,主要是觉得胀,压痛不明显。小腹及少腹部均很濡软,甚至感觉有些轻薄,盆腔各骨性标志都很清晰,也无压痛、无结块。问其发病的可能诱因,患者自诉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有时很晚才回家,睡觉没规律。

我想,这并不是一位很强壮的女孩,很有可能在经期,也就是经水适来或经水适断之时加班工作,夜间受凉,邪气入里化热,扰动血室,热扰则血易动,动血则反复出血。出血如此有规律,与足厥阴肝经的疏泄作用和足少阳胆经的枢机作用关系最为密切。这样的邪热与血相结,扰乱肝、胆二经,造成了疏泄与收敛作用的失调,在经间期这个特殊时段,收摄无权,阴阳、气血互用机制紊乱而发为该病。我们知道,经间期正是阴阳转换、气血由衰转盛之时,也是女性预备受孕的关键时段,少阳枢机在此刻运转变化、调和阴阳,加之肝血收藏,结合脾统血,心主神明,共同形成“真机”之势,受孕可成。这时若枢机不利,疏泄失权,多会有经间期出血的症状,是阴阳互用失于圆活所致。小吴之病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当然,这是一位很文静的姑娘,没有谵语的症状,话不多。只是有一次我们聊起开车,她说,不知为什么,最近胆子很小,来看病时,只有周末路上车少时才敢自己开,还得是白天,也不知道这与她的病有没有关系。这算是肝魂失养或受扰吗?我想,这与谵语、如见鬼状还是很不一样的,真说不太清呢。

明确了患者属于“热入血室”后,对她的治疗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为主,前期主要是治疗她“胸胁下满”的腹征,即心下和胁肋的深面,手法主要是对鸠尾穴、巨阙穴、上脘穴施行推颤法和对中脘穴或阑门穴施行点颤法,然后对肋弓下缘施行理法和点颤法。对期门穴的按摩也必不可少,但点按手法不易吸定,且患者多有不适,我采用了局部皮肉、皮下组织的捏捻法,即将期门区皮肤和皮下脂肪用拇指与食中指相对捏起,再上、下、左、右捻动,刺激量也是不小的。在这些手法的基础上,配合一些脐下小腹和少腹部的按、揉、振颤、提拿法及腰骶部的搓、擦、按、揉法,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得以治愈。在治疗过程中我遵循着治疗月经病的特殊原则——经期休息。在最初的2~3次治疗后,小吴就来月经了,待经行过后,再行上述手法,2周后又来月经,但这两次月经之后,第三次月经再来就间隔了4周,且月经周期越来越规律,直至停止治疗。但我当时忘记询问患者治疗后是否不再胆怯。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位患者小田,与小吴相反,她是一位活泼外向的女孩,喜爱运动,身体素质不错,肌肉结实。她是连续两次人工受孕均失败后,来找我调理的。

初次门诊,我对她的印象就很深,小田声音高亢,性格急躁。经问诊得知,小田夫妻2人急于要孩子,自然受孕4~5年没有成功,于是做试管婴儿2次,可是都失败了。医生建议小田休养一段时间,调理一下身体。她遂服用了一段时间中药。当时医生诊断她为典型的肝郁气滞,兼有内热之证。在问诊过程中我发现小田爱生气。小田的腹部触诊时没有满硬感,而是比较松软的感觉且很有弹性。我触上去时发现其腹部皮肤表面略有濡湿的汗渍感,而且触诊时间稍长些,我就发现,在她的上腹部,尤其中脘上下,有明显的“身热不扬”的感觉。我刚触摸时,皮表温度并不高,甚至还有些凉,正常人腹部皮温也是略低的,但只要在中脘上下多停留十几秒钟,我的手指就可以感觉到局部皮温在迅速升高,而且这样的热感是积聚不散的,甚至有些烘热浸手的感觉。这是典型的虚热或湿热内盛的体征。《中医诊断学》中描述,阴虚外感时,我们在背部肺俞穴处可以明显触到这种体征。其实在腹部这样的体征同样存在。所以给小田开中药的医生的诊断是正确的,她的病机确是内热偏盛,而且还有湿阻。我问她爱出汗吗,她说头部和脖子处汗多,运动时也爱出汗。她的脉象是弦大有力的,不像女孩子的脉。通过询问,我也了解到,她是西北人,好食肉类及辛辣食物,也颇有酒量。这两次人工受孕失败后,小田又补养了一段时间,可是月经自来潮后,经期就延长了,有时要十二三天才结束。

其实这也是一个“热入血室”的典型病例,只是这个“热”不是来自外感之邪或气血虚弱,而是源于阳明内热。小田素体有热,又好动能食,两次人工受孕失败后,其血室空虚,阳明之热乘虚而入,热扰血室,血热互结,上扰肝胆,致疏泄失司则经期延长;上扰心神则急躁,湿热内盛则头汗出。这在《伤寒论》中早有言明,“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第216条)。小田就是素有阳明之热,受孕失败后,下血过多,血室空虚,热邪乘之,血热互结,或留扰或逆犯,厥阴经、少阳经、阳明经及心神皆可为之所乱,故表现出以经期延长、易怒急躁为特征的症候。

既然她的腹诊特征是身热不扬、皮肤濡湿,治疗上就应以透热化湿、清利阳明为主,辅以调理肝胆,安和血室。我的主要治疗手法有摩运中脘穴,提拿上腹,横向捏捻上腹,分推肋弓,捏捻期门穴,并配合以振颤关元穴,拨理五枢穴、维道穴,背部捏脊,横擦脾俞穴、胃俞穴,点按丰隆穴、三阴交穴等。

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小田的经期间隔显著缩短,经期为5~6天,恢复了正常。但她的“头汗出”“性急躁”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善。可见体质方面的调理或纠正不是件容易的事。月经正常后,她又做了人工受孕,幸运的是这次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