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调经点

第5章 调经点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

——《灵枢·九针十二原》

前面我们谈了几种妇科病,其实无论是痛经、闭经、经间期出血还是功能性不孕症,都在中医“月经不调”之证的范畴之内。应因人而异,通过辨病、辨证、辨腹征,施以不同的手法。作为以“和”为核心的脏腑按摩,除了上述诸法,还有一个几乎见月经病必用的穴位,那就是调经点。为什么见月经病必用此穴位,因为这是一个枢机点,是基于月经周期内六经气化的规律而确定的一个调和作用最强的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净而微。”人体是一个有节律的机体,一个人的心率、脉搏、饮食、睡眠、消化甚至情绪、智力与体能都有着自己的节律。那么,我们一定要掌握好这些节律,维持它、顺应它,才能调理好身体,否则就会伤身害病。我们体内的这些节律,大多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都是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虽然工作生活的变化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可以调节我们体内的节律,但基本规律和节奏是无法改变的,昼夜颠倒、饥饱无度的生活方式必定伤身损寿。人体患病,很多时候是由于这些节律的失和,我们治病,在大多情况下,也是要调和这些失于和谐的节律。那么一个真正的医生是如何调节这些节律的呢?调节节律不能试图改变节律本身,而是要找到节律转换的结合点,或者说拐点,拨动这里、理顺这里,节律就和谐了,人体的健康也就恢复了。

想来想去,似乎没有比月经更合适的例子了。女性的月经,节律井然,一月一周期,称得上“法度严谨”。古人把月经称为月信,这个“信”字说的就是这一生理现象的规律性。通常我们把整个月经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经行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在天癸的主导及冲、任、督、带的气血溢蓄转化中,阴阳之气此消彼长,相互为用,共奏出一曲起伏转换、以阴阳为体、以六经为用的生命乐章。

月经的实质就是阴阳之气的节律性变化,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阴阳转化。经水有形,以血为体,其性属阴。但阴静阳动,经水应时而生并应时来潮,均在阳气的气化和推动下进行。因此,在经前期和经行期,为阳经所主,经后期和经间期为阴经所主。同时,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之气必在相辅相成、相互为用中完成气化。在阳经主气的阶段,必有阴经辅助以起到固密、潜降、蓄积的作用;而在阴经主气的阶段,必有阳经辅助以起到升发、温煦、振奋的作用。这个阴阳互根互用且互制的现象,在月经周期中被称为主枢相合。因此,各阶段的阴阳变化均为气化之主与气化之枢的阴阳二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月经周期中,阴阳二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三阴三阳之气的转化来实现的,具体转化过程是:经行期,太阳为气化之主,少阴为气化之枢。太阳为巨阳,周贯全身,多气而主外。经行期,阳气盛而向外,推动经水外泄。在这一阶段,太阳为气化之主,然太阳气盛而不敛,主外而少纳,不可“开”之太过。故这一阶段以少阴为枢,与太阳互成表里,一则以少阴之天癸调控经行,二则引表入里,调控气化之势,使气化得机,经水适行而无太过与不及。至经行期之末,经水渐少,此时在少阴的枢机作用下,重阳必阴,气化过程中便以太阴为主,进入经后期。经后期,以太阴为主,少阳为枢。太阴乃至阴,气血生化之源,此时阳入于内,机体以气血化生、养血化气为要,也正应太阴之功。经后期虽以太阴为主,但气血生化须靠阳气温煦,且气血有源,不失输布,仍需少阳通达表里内外之功,少阳枢机,可使气血互用,相融相合,不致失运凝滞或气化乏力。经后期,阴阳、太少互用,生血培元,至经后期之末,阴血得充,阳气渐升,进入阴阳相融、气血和合的经间期。经间期,以厥阴为主,少阳为枢。就月经生理变化规律而言,本阶段极为关键,与经行期遥相对应,阴血已充。厥阴主藏血而利气机,少阳主枢转而通气道,两阴交尽为厥阴,敛中有升,少阳为少火,行中寓生。表里互用,阴阳“得候”,“真机”已成,为受孕打下了物质基础。此时若受孕,月经周期即中止;若未受孕,阴阳之气继续消长,重阴必阳,进入经前期。经前期,以阳明为主,少阴为枢。自这一阶段起,阳升阴盛,阳气由内渐外,阴血亦随之欲动。阳明,体阳而用阴,多气多血,且主水谷之变,化生气血。同时,少阴枢机之力亦显,少阴水火既济,既助阳明气化,又抑阳明剽悍之性,防气血运转太过。至经前期之末,气盛血充,少阴天癸已成,阳达于表为太阳所主,阴血亦随之涌动,经水来潮,进入经行期。

由月经周期的规律可见,在阴阳、气血的转化过程中,少阴、少阳的枢机调控之功贯穿始终,起到关键作用。若少阴枢机不利,经行期则阳无所制,易出现月经延长甚至漏下不止。经后期,若无少阳的生化与温煦之力,太阴则生血化气不利,气血化生无力则易致月经量少、湿阻带下等。若少阳枢机不利,经间期阴阳和合之机不能相应,易致经间期出血,出现赤白带下。经前期,若无少阴协调阴阳,则升降失司,气火内盛,易致月经先期、经前烦躁、经前生疮以及便秘、失眠等。尤其经行期至经后期,经间期至经前期,正是少阴、少阳阴阳枢机转化的关键,更易致气化失常而生诸症。

由此,在以失调、不和为主要病机的月经不调中,阴阳转化应是相对稳定的,发病的机制主要在于阴阳转换、互用与制约过程中,调控机能出现了异常。和气化、理枢机应是治疗的关键,也是按摩所擅长的。

调理枢机的关键在于抓住少阴、少阳的流转规律,尤其重视“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转换节点,使阴阳转化趋于平稳协调、灵活流畅。那么,这一关键点应该到哪里找呢?《伤寒论》中有不少关于六经病欲解时的记载,“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一规律体现了人体气血周流以及天人相合的整体性,并以地支次序来描述三阴三阳气化功能旺盛的生理次序及转换规律。其中三阳欲解时是首尾相连、相互分离的。而三阴欲解时是首尾相合、相互交叉的。更为特殊的是,少阴主于子、丑、寅,少阳主于寅、卯、辰,阴阳之气在少阴、少阳间相互衔接着。少阴、少阳是人体阴阳消长、转换、互用、互制的枢机所在,同时,少阴、少阳二经自身亦有着消长演化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中,同时与少阴、少阳二气相关的,正是二经欲解时相互融合的那个核心,即用地支来描述的“寅”。

这个“寅”如此重要,定然就是调理月经周期的那个“机”了。这就是临床按摩治疗月经诸病必用的一个经验穴,即调经点,位于足底部,涌泉穴外一寸。调经点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之外侧,与足背部足少阳胆经之足临泣穴阴阳呼应,衔接少阴与少阳。其在形体部位上类似“寅”,同时涉及足少阳、足少阴二经,衔接阴阳之枢。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所说:“阴阳,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通过点按、推理此穴,可以连通少阴、少阳二气,协调阴阳转化,使二经气化功能自然流畅,进而调控整个月经周期。也正因如此,在具体手法操作上,我们大多采用俯卧位,用拇指持续点按调经点半分钟到1分钟,方向指向足背四、五跖骨之间足少阳经所行之处。或以拇指指腹自下而上推理调经点10~30次,自然操作力道也要透皮入里,达于二经之间。

女性月经病的症状复杂多变,表现不一,有的为经行腹痛,有的为经行头痛,有的为闭经数月,有的为经间期出血,有的为月经前后不定期……在按摩治疗中,把握住月经周期的气化规律,以少阴、少阳为枢,找到运转这个枢纽的机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按摩之妙处。什么是“绝招”?不是把某一个关节扳得喀喀响就是绝招了,那只是技巧,而真正的治病绝招,在于对某一生理现象的全面把握,并找到调和这一生理现象、纠正失衡状态的那个关键点。

正如这个调经点,它基于我们按摩医生对月经规律的整体认知,并以此将少阴、少阳的衔接、转折、互用的那个“寅”点确定了下来,这个调经点作为几乎所有以“失和”为病机的月经病的治疗核心,是不可缺少的必用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治疗中我们只用这一个穴、只用这几个手法就行了,我们还应结合病情,结合患者的病因、症状、诱发因素、体质特点来制订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如体寒者,温而和之;血虚者,补而和之;瘀滞者,通而和之;郁结者,达而和之;热者,清而和之;实者,泻而和之……这些在治疗中同样不可或缺。就像一曲乐章,必须有主旋律,但不能只有主旋律,还要有众多与之相和的音符或曲调,否则,乐曲干巴巴的,就没法听了。

调经点是所有月经病必取必用的一个穴,这也正体现了中医学“和”的特征,即“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一条主线展开的。有人说,中医按摩如天马行空,这里点按几个穴,那里操作几个手法,其实,这正体现了是中华文化“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这个“神”,在按摩里,就是上面我们反复提到的枢机。